《边城教学实录公开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教学实录公开课.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神家园 灵魂净土 边城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 披文入境, 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
2、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导入: 沈从文曾说: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这也许是沈从文对边城的诠释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看看这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活动环节一:走进世外桃源 1、风光美 清新秀丽、纯净自然的美好风光。流淌着的碧溪岨,河边一座座吊脚楼,水上来往的渡船,溪边那座静默的白塔 透过节选文字,你心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边城风土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要求:读课文,个人勾画,找出文中描写湘西风土的语段,选择性的读一小段,描绘一下画面,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说说心中的感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豆绿色”,象
3、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这个词语的选择比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可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画面及感受: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
4、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城是一个地僻古老、山水清灵、有着独特韵味的地方;边城是一个平静祥和、不为外界所扰、有着传统风俗的地方。“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莫不安分乐生”,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恰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边城如桃花源记中的表达,这里遗忘了外界,安闲地敲打自己的节拍。 在这一段描写黄昏的场景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声音:唱曲
5、声、吵嚷声、炒菜声,由远即近,多角度、多层次的声音,写出了傍晚时分周围安详的氛围。这也是为后文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等待爷爷却遇到了傩送的情节做了铺垫。 边城里一切来得那么平静甚至平淡,它却是沈从文的扛鼎之作,让人愈读愈不能舍。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我们会发现,边城的温暖是离不开人物与环境的,通过环境将人
6、物塑造的如此逼真,同时人物也让这座小城变得更为饱满。边城不再是小说的背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统一、和谐、理想的世外桃源,他已经走到了读者的面前,从背景变成了前景,成为小说着重描述的对象,风土环境的描绘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可想的形象空间,也在流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衬托人物美好的心性品格。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2、民俗纯 端午节:观赏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月下男女唱歌 新 年: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 迎婚送亲:给小红纸包封,不能拒绝 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 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
7、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可能会忽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 元宵节作者虽然略写,但通过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与民同乐的士兵,我们能感受到当地的安定祥和,所以第三章的一开始就写到了边城的总体特点:“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无战事牵连”,这就奠定了边城
8、茶峒社会环境的特点,祥和、和睦、和谐。 边城里的世界就是不受现代都市文明过度浸染的一方净土,这里留存了爱与美的理想。因此,可以说湘西世界不仅由那些山青水秀的自然之境所构成,也由背后原始、质朴、浓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支撑着。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为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3、人性善 爷爷 一个善良淳朴、尽职尽责、 慈善仁厚、重义轻利、坚强倔强、饱经沧桑的老人。 爷爷他是翠翠的外公,是一个朴实厚道、疼爱孙女、刚强倔强的老人。爷爷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
9、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内心的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矛盾。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例如“这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祖父气吁吁的赶过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拖着
10、两个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请大家针对这段话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中的温暖。作者通过一系列动词描写、语言描写:“不许他走”“走呀!你们上路走”;肖像描写“俨然生气似”的等多种描写方式,写出了老船夫恪尽职守的忠厚热情。 翠翠 一个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内心孤寂、依恋爷爷、美丽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傩 送,感情纯洁真挚,对爱坚贞执着。翠翠在成长
11、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望,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和祖父的亲情与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折射出一种人性的美。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孤独凄凉地守候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12、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
13、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翠翠和傩送初次见面的场景。 请大家朗诵两人的对话, 关注语言, 体会小儿女之间的情窦初开:两个年轻人因小小的误会而斗了嘴,但作者却将这场争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请大家思考这段对话是如何达到亲切自然的效果的。第一,作者在对话中使用了方言“悖时砍脑壳”的这句话,
14、从眸子 清明如水晶的翠翠嘴里轻轻冒出来,贬词褒用,反而显得翠翠更加俏皮可爱。第二,虽然吵嘴,但两人不都是真正的咒骂对方,而是近乎开玩笑的调侃,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情窦初开。第三,二老傩送还是派人送翠翠回了家,因此对话中体现出傩送对翠翠的体贴关怀,以及男孩子那狡猾灵活的神气。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读者也因为这些真实而感到了暖意。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 傩送 一个淳朴善良、豪爽能干、幽默风趣、心地宽厚,热情开朗、重义多情的青年。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
15、象: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顺顺 他是天保和傩送的父亲
16、,他是一个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而又独断专横的人。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 后文:天保 他是一个个性豪爽、慷慨无私、看重亲情的人,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17、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文中除了写老船夫忠厚老实,关爱孙女;翠翠天真孝顺;傩送机敏善良,还写了耿直能干的天保,以及潇洒豪迈、乐善好施的船总顺顺。这些人的形象虽然各异,有详有略,但他们都是淳朴善良的,这是人物的共同点。茶峒中的人物彼此辉映,勾勒出人群中的温暖。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4、人情真 环境美、人性美,往往相得益彰。钟灵则毓秀,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边城里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用我们的心灵去接触他们。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
18、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古城发扬光大。对于人情的分析,不能失之空泛,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有爷孙二人相互依偎、守望生活的亲情;傩送与天保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手足之情;以及三个年轻人间朦胧含蓄、略显错杂的爱情。 祖孙之情:爷孙二人相互依偎,守望生活。 如:从课文里第五节后半部分、第六节后半部分,可看出翠翠的单纯调皮、活泼娇柔,对爷爷的依恋、信任,开始有了女孩子的心事。爷爷忠厚朴实,如溪边的白塔,对翠翠
19、有深深的爱。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前文写了祖孙二人看到宋家母子的定亲队伍过河的场景,让我们细听该剧,以及前后文爷爷跟着送亲队伍送的红纸包的分量,说女孩儿只有 15 岁,翠翠明白祖父的意思,却不做理会,隐隐想到翠翠也已 15,也到了该嫁人的年龄,
20、婚事却没有着落,勾起心中最逝去女儿的隐痛。翠翠想到自己嫁人后留下爷爷孤单一人,万分不忍,两人心照不宣,唯有溪上唢呐传来此时此刻的沉默,是何其悲凉。这段话中,作者通过比拟的手法,将祖孙两人的感情、思绪的飘荡再现于读者的面前,表现出两人复杂的情感和心中的隐痛。作者通过温柔的笔触表现出其背后的哀凉,优美灵动的语言透露出淡淡的哀伤,隐伏着后文人物命运的悲剧。因此从构思上而言,边城开篇的温暖与结尾的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淡淡的悲凉也让乱世中的温暖显得愈发珍贵。 男女之爱:翠翠与傩送这对年轻人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冲动,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不掺杂任何金钱与利益交换,是在原始乡村的土壤之上产生的最
21、单纯的男女之情,这种甜美又自由的情感清新而健康。 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 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 “吃惊” 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 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 “害羞” ,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 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 着重通过语言、 心理、 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
22、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睦邻之亲:“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 一面喝酒, 不到一会儿, 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
23、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活动环节二:品鉴诗情画意 沈从文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
24、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 1、风格 边城(节选)文笔细腻,语言如诗。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在作者笔下, 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
25、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
26、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与人物形象塑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二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
27、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促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 如:后来翠翠和打火扛送她回家的人重逢, 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
28、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夸赞顺顺一家人,偏偏说漏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祖父)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
29、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提大老来做媒,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这里面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心里想的是傩送,自然“不稀罕”。 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启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2、主旨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
30、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汪曾祺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其具有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永恒美学魅力。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
31、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远离尘嚣的湘西世界,作为现代都市社会的对应和参照物,反观都市现代进程中的人性问题。现代都市人在物欲横流之下,被金钱、利益裹挟,体现出现代文明的病态。而现代文明的潮流不可阻挡,位于都市边缘的乡村社会里,那种原始自然的风俗民情也势必会受到浸染和影响,传统精神与文化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的压迫下,日益消逝,成为过去的梦境。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的沉思,使他宣称要建造一座关于人性的“希腊小庙”,用回归乡土的情怀与视野,
32、通过对湘西人民美德的歌颂,批判眼前的现代社会,唤醒对人性之美的追求。他企图用这样一种田园牧歌式、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重建民族品德和人伦,坚守生命、人性、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爱与美的人性天国。 边城是一部隐含着理想与现实强烈对立的作品。沈从文深知理想世界难以实现,只能借助美好的幻想,在文字间去找寻和唤醒业已逝去的人性之美。 “边城”的成功塑造,使他重返精神家园和灵魂净土,他张扬的美好人性最终在那里得到回归和再现,外在的自然之景与内在的生命形态完美融合,以此反抗和抵御外在现实的纷扰与喧嚣。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保持对人性美的永恒追索,尊重与崇尚自然本真的生命形态
33、,重造民族文化的优良品德更是我们必须思考与践行的生命方向。 活动环节三:感悟悲剧意蕴活动环节三:感悟悲剧意蕴 沈从文曾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结局并不完满, 结合小说的后半部分, 谈谈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概括 具体表现 思考评估 天命的偶然(天保大老的 遇险去世) 大老的死给船总顺顺一家蒙上阴影,也使 的祖父与船总顺顺的交往蒙上阴影,有了“疙瘩”。 这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文中还有几处涉及这种“死亡大变”“人事
34、哀乐”,希望人能“硬朗”从容地面对。 现实的物质原因(“碾坊”对 “渡船”的威胁) 顺顺大方洒脱、 仗义原慷慨, 但他确实倾向于让碾坊的女儿当二老的媳妇; 中寨人也故意在祖父面前误传二老的想法。 面对这种世俗力量的挑战,二老似乎一直是坚定地选择渡船,这似乎更能反衬二老心地的纯 朴、美好。 祖父的行事、性格(为人“弯弯曲曲” “做作”) 祖父太希望翠翠幸福,常常小心翼翼地揣摩翠翠的心思,又怕伤害任何一个年轻人。顾虑太多招致大老、二老的误会。 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压在祖父心头的石头,他特别希望翠翠能幸福,这也是祖父爱的表现。 有关婚姻的旧风俗(“马路”“车路”的差别) 鉴于翠翠母亲的教训,爷爷很希望
35、能让翠翠婚姻自主,但旁人觉得这事理所应当要由祖父定, 因而觉得他 “做作”。 顺顺最后觉得“大人管不着”了;一句“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给了此时自感不久于世、急于促成姻缘的祖父重重一击。 翠翠自身的原因(因矜持、羞涩沟通不也畅) 二老在哥哥去世后仍然顶住父亲的压力想要 “渡船” 时,翠翠也没有跟她明确地表白, 见他来了只是跑开、 躲起来。 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腼腆的正常心理,也许正因为这份羞涩、矛盾,才会使人物更立体、更美丽。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着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李健吾 边城
36、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画轴,展开的是边城一地的画卷。它没有大悲大喜一波三折,却散发着浓郁的湘西气息。游目边城便如撑一只小船悠然慢行,满眼满心都是湘西边城的人事风貌。风与土,人与情,一切都真实朴素不做作,一切都处于自然的状态,让人回味不够。边城的风土人情共同书写着的就是沈从文追求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第二课时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 20 世纪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
37、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1999 年 6 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 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 20 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 遴选出前 100 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 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
38、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作 品 不同点 相同点 描写的地域及特点 人物特点 主题内涵 写 作 手 法 及意图 都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省察, 企图改变当时的社会, 重塑中国形象。 阿Q 正传 辛亥革命时期江浙一带农村,贫穷、落后、闭塞。 低俗、愚昧、麻木不仁、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奴性十足 揭露压迫与不平,批判愚 昧 和 落后,疗治民族 精 神 创伤。 幽默、夸张、讽 刺 等 艺 术手法,揭示病苦,关注“目前 的 堕 落处”,是“清醒剂”。 边城 二三十年代湘西偏远的边城,环境优美,原始纯净,民风淳朴。 善 良 、 纯朴、热情、真实、美好。 展现田园牧歌式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
39、灵 的 澄澈、纯净。 细腻的笔触,诗意笔法, 描摹理想, 关注“民族过去伟大处”,是 “安慰剂” 。 汪曾祺评价道:“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就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汪曾祺评价边城的写作是“理想化的”,其实“理想化”对于 20 世纪上半叶更关注现实人生的中国文坛来说, 是很特别很宝贵的存在。 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这篇田园牧歌般的小说为何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大致可以梳理为细节的真实,人情的真挚,环境温暖,互为因果,互相映衬,凸显了边城理想化的特点。作者虚拟出的温暖的边城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有怎样的价值?我们可以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阿 q 正传节选,将翠翠生活的边城与阿 Q 生活的未庄做一
40、番比较。 阿 Q 正传中,阿 Q 生活在卫庄,但他饱受着来自他人的欺凌,无论是比他高贵的赵太爷,还是他看不上的王胡小弟都可以对他动辄打骂羞辱,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羞耻转嫁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尼姑身上。阿 Q 的悲剧诚然有其自己奴性不觉悟的问题在,但阿 Q 实则是未庄人的缩影,未庄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写照,那样低俗、愚昧、封建、衰败的社会,才是当时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情况,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边城与阿 Q 正传同样都写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社会,为何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要涉及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边城成书于 1931 年,那正是沈从
41、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 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 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 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谈到小说的意图: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极观尽全各民族的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看的, 让他们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 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 他所痛心的是 20 年来的内战,是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受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因此,他希望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
42、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
43、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真纯情、害羞矜持却又矢志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作品在艺术上,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未庄是当时中国农村的夸张写照,是目前的堕
44、落处,茶峒是传统相处社会的理想形态,是民族过去伟大处,两位作者殊途同归。鲁迅和沈从文都是通过文学作品企图改变当时的社会。前者所用的方法是揭露丑陋,后者写田园牧歌的理想生活则是为了唤起美好,增添人们的信心。 两部小说似乎截然不同,虽然同写旧中国的农村,但小说发生的环境、小说塑造的人物写作理想都差距巨大, 为什么他们能占据前两位?仔细想想, 不难理解, 这两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是缺一不可的。国民是需要呐喊这样的清醒剂,它能帮助我们正视当下,看清现实。我们也需要边城这样的安慰剂,唤醒本民族的自信与自豪,欣赏过往的伟大之处,更好的面对未来。难怪汪曾祺也说:边城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长新,以利于后人。 边城节选,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展现出真实温暖的祖孙情;通过人与环境互相映衬,展现淳朴的湘西世界;还通过有深味的语言写出隐伏的哀伤,使得温暖与哀伤相得益彰。作者虚拟理想化的边城是基于对真实生活的体察,真实与理想并不矛盾。两者都是对国家民族的省察,阿 Q 正传重在揭示病苦,边城则侧重于理想的描摹,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