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029862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刈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观刈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刈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刈麦》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观刈麦教案观刈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 、新课导入。 梁

2、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

3、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稚 携 饷 灼 秉穗 禄 石 晏 邽 、学生齐读、概括内

4、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1、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解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或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上台操作课件,点击“明诗意”按钮共同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箪(dn)食(sh):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

5、,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ng)不:从未。 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n,现在念sh) (12)岁晏(yn):岁末。晏,尽。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6、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写法鉴

7、赏 、叙述与抒情的文美结合。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

8、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3、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文中找出

9、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面对这一切,的感情怎样,说说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1、小黑板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10、: 、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课件上的练习: 点击“练习”按钮进入练习页面。 七、扩展延伸。 1、点击课件的“扩展延伸”按钮,进入大林寺桃花的欣赏。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观刈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11、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

12、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

1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

14、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

15、)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部下。完成。 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表现了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

16、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考解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生字词,。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4通过研读诗歌,学习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5对当时农民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表示深深的谴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生字词,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2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3组

17、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1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法。 3组织学生思考: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面对这一切,的感情怎样,说说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4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读。 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

18、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组织学生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 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观刈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

19、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

20、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

21、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教案5 教学目标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22、,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

23、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

24、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观刈麦教案6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

25、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

26、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

27、)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的感情怎样,说说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

28、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29、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

30、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教案7 1.朗读观刈麦。 2.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这是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

31、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

32、人民的同情。 5.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案8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

33、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解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荷箪(hdn)童稚(zh)饷(xing)田 穗(su)秉(bng)曾(zng)三百石(sh)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

34、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35、。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

36、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案9 一、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

37、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

38、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二、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

39、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教师: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明确: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

40、,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