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鸿门宴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鸿门宴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高中语文鸿门宴训练题1.对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吾得兄事之。(2)刑人如恐不胜。(3)常以身翼蔽沛公。(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5)沛公军霸上。(6)沛公欲王关中。(7)范曾数目项王。(8)拔剑撞而破之。(9)项伯夜驰之沛公军。(10)此其志不在小。(11)项伯杀人,臣活之。(12)籍吏民,封府库。(13)素善留侯张良。(14)道芷阳间行。A.(1)(2)(3)/(4)(5)(6)(7)(8)(9)/(11)(12)/(10)(13)(14)B.(1)(2)(4)(5)/(6)(7)(12)(8)(3)(9)/(10)(
2、11)/(13)(14)C.(1)(2)(3)/(4)(5)(6)(7)(8)(9)/(10)(11)(12)/(13)(14)D.(1)(3)(9)/(2)(5)(6)(7)(12)(14)/(4)(11)/(8)(10)(13)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3.对下面句子的结构特征解释分析p 有误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何辞为?”是反问句式,意思是“.呢?”句末的“为”,语气
3、助词,呢。B.若属皆且为所虏。解释:这是一个表被动的句式,“为所虏”是“为之所虏”的省略。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释:这个句子可以看作一般顺序句,“者”表疑问的语气。也可以看作是倒装句,即“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构成“者”字结构作主语。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解释: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即“樊哙者沛公之参乘也”的倒装。张良用这相倒装句,旨在突出樊哙的身份4.对下面语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请你根据上下文意分析p ,判定哪种说法较为恰当。(1)旦是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解释一、为,副词,将。解释二、为,介词,替、给,后省略“之”,代“我”(指项羽)。(2)毋从俱死也。解释一、不要跟从
4、他一起死去。“从”后省代词“之”,指刘邦。解释二、不跟从我一起走的话,就会和他们一起死去。句子读为“毋从,俱死也”。(3)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解释一、之,指代项庄。“与之同命”即是“同他拼命”。解释二、之,指代刘邦。“与之同命”即是“与他同生共死”。解释三、之,指代项羽。“与之同命”即是“与他拼个你死我活”。(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释一、之,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即是“使之做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解释二、之,指代关中地区。“王之”即是“做关中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用法。(5)大礼不辞小让。解释一、行了大礼就不必再讲究小的礼让。让,礼让,这里“大礼”指的
5、是来鸿门向项王谢罪,“小让”指的是“今者出,未辞”。解释二、行了大礼就不要再害怕小的责让。让,责让、责备。辞,拒绝;小让,指“今者出,未辞”会招来项王的责备。(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释一、我们今天都受他控制啦!解释二、我们都将被他俘虏啦!5.请从下列语句中概括出恰当的成语(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甚急!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为”是本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请你把它一一找出来,然后进行
6、梳理,从读音、字义和用法等方面探讨一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和规律。7.鸿门宴里,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我们平日里也经常说,某某够义气,某某无情无义。但是,项羽因为讲了义气上当受骗,最后不仅丢了,还掉了脑袋。许多年轻后生,也因为讲哥门义气,被人拉下水,干了坏事,毁了前程,误了终生。这“义”要还是不要,该讲还是不该讲?请联系课文和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看法,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好吗?高中语文鸿门宴训练题答案1.解析:(1)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2)刑,名词活用作动词,施加刑罚。(3)翼,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4)从,
7、动词使动用法, 使.跟从,率领。(5)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6)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7)目,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示意。(8)破,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破,击碎、击破。(9)夜,名词活用作状语,连夜。(10)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小的方面。(11)活,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下来。(1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造册。(13)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答案:D。2.解析:A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古义是一个短语,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是一个合成词,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D古义小
8、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答案:B。3.解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两个并列的比喻句。答案:A。4.解析:这是一道很有探讨价值的题目。文言文因为语句特别精简,所以不少语句存在歧义,正确理解,必须瞻前顾后,考虑上下文意,而这正是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答案:(1)以解释二较好,因为这更符合项羽骄横跋扈的口气。(2)以解释一较好,因为下文张良的话说的是为什么不能离开刘邦,照第二种解释上下文衔接不好。(3)以解释二较好,因为樊哙是车右,其职责是保卫主帅安全,与主帅生死与共,而不是与敌人拼杀。事实上樊哙入帐后也并未冲上去大动干戈。(4)以解释二较好,因为前有曹无伤之语“沛公欲王关中”,所以,之,当是指
9、代“关中”。(5)以解释二较好,这两句话是在刘邦说了“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之后樊哙说的。显而易见,这是针对刘邦担心因没有告别可能会受到项羽责备的心情而发的话。因而,这里的“让”,就是责备的意思。(6)以解释二较好。今,有“现在”义也有“将来”义,前文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两句意义相同,结构相同,由此知“今”当与“且”同义,释“将”。5.解析:这道题让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答案:(1)秋毫无犯。(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功高。(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6.解析:为,在文言里用法非常复杂,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用如动词、介词、
10、副词和助词。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借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规律,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答案:为,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读wèi,其余情况下,不论是用作动词、助词、副词和表被动的介词,都读wi。例如:(1)为击破沛公军。为,如果解作副词,将,则读wi;如果解作介词,替、给,则读wèi。(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介词,替、给,wèi;后一个“为”,动词,想,献,wi。(3)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介词,表被动,被,wi。(4)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呢,wi。要注意的是,“为”用作动词,是一个泛义动词,就是说它没有确定的意义,它的具体的意义由具
11、体的文意而定,即随文释义。例如:(1)皆为龙虎(是、好像)。(2)为之奈何?(对待、处理)。(3)沛公奉卮酒为寿(祝)。(4)君王为人不忍(待、做)。(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好比)。(6)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7.解析:中国是礼仪之邦,“义”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对刘帮是“不义”,对项羽则是“义”。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从刘邦的角度来说,“背约”是“不义”,但怀王的决定原本就是袒护刘邦,项羽又击垮了秦军主力,功劳最大,从项羽的角度来说推翻怀王之约又是“义”。项伯救护刘邦,对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项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因此,“义”不是该不该讲的问题,而是看在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答案:略。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