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98927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加快溶解 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P22-24关于怎样加快溶解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基础,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知识不成体系,自主探究的能

2、力不强,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动手但不能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这些现状,本课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 1、知识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别的物体知识的基础上,关于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他们生活中已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对于同一种物质(如白糖)同样在水中溶解,应该怎样加快溶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探究,

3、即经历“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过程,认识用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当溶解的条件变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进行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条件要求,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来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仔细

4、观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感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对比实验条件并自行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学习采用游戏比赛“每组一粒粗盐,放入水中,看哪组的粗盐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导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础上引出

5、问题,即: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我对这个游戏的设计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影响,给每一小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样多,水温相同,粗盐也一样大小,这样,游戏结束的时间就相差不大.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每一组给的粗盐一样多,放入同量同温的水中,让粗盐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过程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注意计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与原来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猜测往往与结果有差别,这个实验的计时是为下面进行加快溶解做准备的,不然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缩短溶解的时间,对“加快”的认识就显得含糊不清. (三)因势

6、利导,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上面的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明确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体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 (四)推波助澜,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当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提升.分三层: 1、抽取学生的“实验计划记录表”视频展示. 2、集体交流讨论和评议,讨论实验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明确实验是在哪些相同条件和某个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怎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1、比赛延伸:想办

7、法,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儿童主动、自觉探索的愿望和热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重组、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生活小常识)-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 本课是实验课,加快物体溶解的实验条件是多个的,水量、水温、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是否受到搅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因同时有几个条件的变量而影响实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采用“扶”、“放”的方法进行实验.“扶”学生探究

8、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用热水、把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实验的条件,放是必须的但却是有条件的. 五、贯穿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1、以“人本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的五个环节. 2、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

9、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实验方法,在随后的对比实验中又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结论的产生过程、分析出实验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渗透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经历发现的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协作.以上是我对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 保护大自然 课题:保护大自然说课内容教学内容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六课

10、保护大自然.本课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之一,着重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必需的环境条件,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都离不开大自然.但是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破坏大自然,人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让学生明确保护大自然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观点,无疑对学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根据上述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作用,大自然被破坏将使人受到惩罚,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学生进

11、行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惩罚,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分析大自然被破坏后可能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准备人对大自然的破坏的挂图,保护大自然的影碟1张,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示意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反馈式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采取质疑法、谈话法、直观观察法、讲解法、分析法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一些“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的录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

12、结合,使学生明白道理,深化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一想、议一议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会有哪些破坏,大自然对人类会怎样?看一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录像,明确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讲一讲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从事哪些对自然有破坏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当利用和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形成矛盾时该怎么办?最后辨一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明理快、导行易,能有效地强化本课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节课在上述深入浅出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本课的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目标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思”、

13、“议”、“练”、“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领会.教学力求体现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遵循学生认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土壤的成分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

14、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

15、: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16、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

17、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改编了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

18、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

19、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大家! 小学自然说课稿三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6223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