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浅论传统节日之美及其德育价值 传统节日的价值追问与实践探索 编者按:20XX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从20XX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传统节日正式成了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决定的出台顺应了民心,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我国大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那么,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呢?本刊刊发这一组文章,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载,源远流长,凝聚着亿万国人的喜怒哀乐,质真形美,姿态万千,在舒达民性、和谐乡里以至维系社会稳定、
2、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教育性而言,在实现“民族文化心理个性化”和“个性心理民族化”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功效,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资源。 于祭祀中涵泳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所谓家国情怀,是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杜工部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文天祥照汗青的一片丹心,是维系中华民族千秋一统的情感纽带。除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亲情外,冬至祭天、除夕拜祖、清明扫墓等节日祭祀活动便是涵泳这一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重视祭祀的原因所在。 中国各节日的祭祀活动虽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但就其本质而
3、言实乃一文化现象。同成熟宗教的宗教仪式相比,其祭祀的对象不是神,而是列祖列宗;其祭祀的内容不是赞美主神,而是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就功能而言不是个人的赎罪,而是祈祷家国的繁衍与昌盛。千百年来,一代代炎黄子孙于此庄严肃穆的祭仪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明白了自身的责任。 当然,就当下之中国而言,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成为家庭的基本形态,以家族为单元的节日祭祀日渐不复存在,节日的祭礼功能也渐为祈福、娱乐所取代。但慎终追远的情结并未因此而消失,每年清明时节,绵延不止的扫墓队伍足以证明这一情结仍然以文化心理遗传的方式长存于国人心中。而与旧时相比,时下的清明祭祀活动,除了家祭外,还
4、有政府组织的炎黄公祭和烈士祭奠活动。如果说家祭更多倡导的是以孝为核心理念的家庭伦理的话,那么后两种形式的祭奠就具有更深厚的德育价值。前者所祭非一家一姓之祖,而是华夏人文共祖,对他们的祭奠,维系的是华夏子孙同文同种的文化纽带,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而烈士祭奠活动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祭扫中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于哀思中涵养感恩情怀,使其明了自身对社会、国家、民族所应担负的责任。 这些祭祀活动所特有的庄重感、亲历感,较德育课堂的传授更有震撼力、感染力。所以说,祭祀不是历史的遗存,而是维系家庭和谐、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于祈福中沐浴文化之风 文化者,人文教化也
5、,它既是静态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物化成果,也是动态的对生活其间的人的教化过程。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理念是中国精英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求喜祈福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福喜文化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又以节日的祈福活动为主。 节日祈福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避邪禳灾,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是求福,如中秋在赏月尝饼中的以月圆兆家圆、以饼圆兆人圆,祈盼家人和睦、团圆、幸福。而在诸节中,求喜祈福又以春节为盛,人们用放鞭炮、挂门神禳灾祛邪,用倒贴福字,吃饺子祈祝福喜临门,新年好运。贴春联更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举,以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表达祈福求喜之意,可谓美仑美奂,文
6、风荡漾。 这些祈福活动包含在祭祀、饮食、欢庆活动之中,对人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在于其亲历性、浸染性,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传承。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节日祈福活动对人的品性形成的影响,在于能让学生在亲历这些活动形成的感性认识中挖掘其文化内涵:中国节日祈福与宗教祈祷的差别在于其祈求内容的非个体化,一般表现为父母求家庭之幸福、美满,子女则求个人的前程,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个人的前程又往往是与门庭的荣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这一节日祈福所体现的是以家庭为重、以和合为念的伦理观,不仅影响着生活其间人之心性的形成,也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五四以来,中国人的这一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7、。不可否认,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体主体性的进一步彰显。但凡事都过犹不及,而且人不仅需要理性的生活,也需要感性的生活,对于缺乏宗教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意义,是国人奔波劳累后的心灵港湾。每年春节前后,民工返乡潮的一再出现就充分证明了家在国人心目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因此,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挖掘节日祈福的和合人文内涵,汲取其中的有机养料,对于温润市场经济冲击下日渐淡薄的人情,抚慰因竞争而日益受伤的心灵,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合乎民族人伦观的内在品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于喜庆中浸染风俗之美 风俗者,风物俗情也,体现的是一时一地的生活方式及人物情趣。风俗之美,尤其是节日风俗之美在于它源于生活
8、,真实、质朴、活泼,富于情趣。节日风俗更多体现于节日的喜庆活动之中。 喜庆与祭祀、祈福一样,都是节日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日的祭祀功能日渐消解,祈福的功能也蕴于喜庆活动之中。所以说,与二者相比,喜庆更接近节日的本质,是节日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因。 传统节日的喜庆活动包括屋宇装饰、竞技表演、疏食宴饮,这些活动极显风俗之美。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福字、放鞭炮,红火热烈,其中所蕴含的主题更是深厚而渊远。其它节日也同样如此:清明踏青清新怡人,端午赛龙舟激昂高亢,中秋赏月恬静幽雅。此四节,恰如四季之歌,春节、端午雄厚阳刚,清明、中秋婉约阴柔,可谓阴阳和谐,刚柔相济,活脱脱再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
9、宇宙观和人生观。而诸节习俗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元宵赏灯了,唐代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中的描述极尽元宵之美。传统节日风俗之美还体现在节令食品上,如春节的饺子,取意“更岁交子”,以祈岁更运交,吉祥如意,其状“形中偃月”,以皮薄馅精者为上;而元宵节之元宵,不仅团圆之意令人回味,制作工艺更是赏心悦目,“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其它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也皆形美、味悠、意深,风物情趣,尽在其中。 与节日中的祭祀、祈福以家族、家庭为主不同的是,喜庆活动以乡里、社区为主体,更多体现的是以竞胜、和谐为内
10、容的乡里人伦关系。如元宵的赏灯、猜谜,既有一较高下之意,又有相互愉悦之情;端午龙舟竞渡更是乡族社区之间实力的展示:在铿锵锣鼓中,在激流击桨中,民情喧腾、畅达;而节日间乡里的互送食品,亲友间的迎来送往,也于其间实现了人际的愉悦与乡里社区的和谐。竞胜者,自强不息也,和谐者,厚德载物也,无怪乎中庸有言曰“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这欢腾活跃的节庆活动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所以说,参与节庆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不仅其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其中所体现的内涵也为传承民族精神,实现个性心理民族化这一德育任务所必须的。 祭祀、祈福、喜庆,三者构成了传统节日之整体,德善、质真、形美,其中所体
11、现的思想、文化、美学价值是中小学德育取之不竭的源泉。虽然时下在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转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情况下,节日味日淡,但其中的一些习俗却始终为国人所传承,如春节团聚、清明祭扫、端午食粽、中秋赏月等,而随着节日假期的来临,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节庆活动将在赋予时代内容的基础上逐渐被发掘整理,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丰富(如各地庙会的重开,七夕情人节的庆祝便是传统节庆重为人们重视的实例),其育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当然,中小学德育的主动参与、利用,对于这一功能的实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以夫子为木铎。就让我们接过夫子之铎,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塑造莘莘学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精神支柱为己任吧!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大水坑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