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歌悠悠(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歌悠悠(上).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陕北歌悠悠(上)陕北歌悠悠(上) 一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书的日子里,一次酒摊场上,同学们要我唱陕北民歌。面对着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从没见过世面的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我试着调整了一下心态,闭了眼豁出去,吼出了一股陕北的磅礴之气:“朝前瞭妹妹天有点雾,朝后瞭妹妹山堵住;远远地瞭见不敢吼,扬了把黄土风刮走”。我是用一贯在家乡神木之北的那个小村唱民歌时的民间节奏唱的,是用带着风声、带着水声、带着山野清新之气的手势,扭秧歌一样且歌且舞的。闭上眼的那刻,我的紧张就没有了羁绊,像天空中自由走过的流云和沙蒿林中惊起的飞鸟一样随意。我感觉到我是面对着陕北的山和水在唱。我觉得这样唱着就是幸福的、宁静的。 民歌有时
2、候真像一件远古的器物,它带着泥土的痕迹、爱情的痕迹、山和水的痕迹,带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我唱着唱着想起了陕北那块土地,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情我出生在陕北信天游的故乡,神木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听母亲说,那个七月的早晨,正值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沙丘尖上时,哇哇哇我的一声动听的声音打破了这个不知沉寂了多久的小山沟!乖乖,好大的嗓门!有种。来了他来了我爷爷按捺不住期盼已久的喜悦,一个人蹲站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他那老旱烟嘴,口里还不停的嘟囔着。嘟囔着嘟囔着就开怀地吼出了信天游:“太阳哟、出来哟,一杆子高噢,我照见我的个孙孙他来了”这最美妙动人的信天游,也许那时我根本就没听见,也许就是打那时侯起,信
3、天游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在农村,每年整个正月是闹社火的日子。“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锣鼓唢呐一哇哇的声,扭秧歌拧烂脚后跟”。扭秧歌只是腰鼓、霸王鞭、踢场子、水船、龙舞、狮子舞、打花杆等一百七八十种陕北民俗舞蹈中的一种。古书上记载“秧歌”的“秧”是“阳光”的“阳”,同时,“秧歌”的“秧”也是“插秧”的“秧”,这说明秧歌与生产劳动有关,是老先人在做务庄禾、寻常过日子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秧歌舞步简单,基本动作有“十字扭”、 “扭腰步”等二十多种,虽然形式简单,一看就会,可舞起来却丰富多采,其乐融融。它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性活动的“扭大场秧歌”、“敬神秧歌”、正月十五晚上表演的 “转灯秧歌(也叫
4、转九曲)等十余种。打记事起,每年正月整个乡村燃起的都是熊熊的热情之火,几百几千人的队伍踢踢踏踏的过来了,人没有到,遮天蔽日的黄尘先来了,漫天飞扬的黄尘把日头燃成了一片金黄,把乡村的历史也燃成了一片耀眼的金黄“对对锣来对对鼓,对对唢呐叫号头”,“四十里响声三十里炮,五十里路上好热闹”。汉子们头系的白羊肚手巾迎风飞舞,黑红黑红的脸上汗珠挥洒而下,扑簌扑簌地落在脚下的土地上,他们张嘴呐喊,声震天宇,惊飞了枝上落着的鸟儿;他们绽开的笑,宛如这土地上随意生长的植物,朴素、自然,却又给人希望和力量。几百条汉子迎风而立,手端冲天的唢呐,古铜色的脸上是充满力度与淳朴的开怀之笑,腮帮子一鼓,惊天动地、如泣如诉的
5、唢呐声响起来了,汉子们的双眼眯缝着,豆粒大的汗珠扑扑而下,古铜色的脸庞真如天人下凡了,真像西北大地上迎风矗立的箭杆杨,给这大地上增添了充满力量的一景。 “一圪嘟葱,一圪嘟蒜,一圪嘟婆姨一圪嘟汉,一圪嘟秧歌满沟转,一圪嘟娃娃就撵上看”。我的堂哥是闹社火的鼓王。这让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涌起了莫大的荣耀感。我跟在队伍的后面,肩挎着与自己极不相趁的大腰鼓,跟着跳、跟着敲、跟着叫,俨然一个小鼓王。红绸子飞舞着过去了,扳旱船的摇摆着过去了,踩高翘的大踏步过去了。后面跟着的我也眯着双眼,跟在这雄壮的队伍后面扭着。我的眼里,燃起了一片扭动的火焰,漫卷着风声、漫卷着人们的呐喊和跳跃,席卷了整个心灵。 那时,村里每年
6、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这是乡村盛大的节日,对于村人们来说,这意味着大家又可以见到十里八乡的熟人、亲戚。人们扶老携幼,全家老小都来了,他们站在戏台下,手搭凉棚,望一望远近周围有没有相熟的人,一旦看见了,大家便惊喜地凑在一起,家长里短的开始拉起来。戏台上下是拥挤的,热闹非凡的。老人们神情凝重,耐心地等待着节目的开始;俊俏的后生和漂亮的女子们则交头接耳,你扭我一下,我掐你一下,场地上不时传来小伙子爽朗的笑声,再看时,一朵红云飞到了姑娘们的脸上,她们把头一低,两手缠搅着衣角,还不时的用脚蹭一下地,然后又着急地抬头望望台上,盼着演员出台。盛会是大人们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的节日,看那些半大小子,还有那些唇边
7、坠着鼻涕的碎娃娃们,他们满场跑来跑去,绕着大人们的腿,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在那边,有的踩了大人们的脚,青皮脑瓜会被啪的拍一掌,他们不在乎,反正好玩就行,照样儿疯跑疯跳。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种风味小吃的味道缓缓地钻到了人们的鼻子里。有人实在没有耐心等了,就蹲在摊边儿,要一碗凉粉,撒一层通红的辣椒面儿,埋头吸溜一阵儿,鼻尖上就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那个痛快劲儿。小孩子们成群结队逛来逛去,跳着、叫着,闹着,像过年一样的快乐。每当这时,别人在玩,我却着急地站在戏台下,等着开始。炸麻花的香气、凉粉汤的香气、姑娘们的脂粉气,这么多的味道都往我鼻子里钻。可最打动我的味道,还是戏台上那些角们身上穿的、
8、嗓子里散发出来的味道,锣的味道、鼓的味道、梆子的味道、钹的味道,这些欢乐的味道,最令我心动。终于等到戏开场了。台下的人们把等待的那股劲儿都用在了鼓掌上。场中叫好声会不绝于耳,好像旱地惊雷,响彻全场。站在前面的人不停鼓掌,站在后面的人看不见了,纷纷跳起来,探头探脑。有人踩了别人的脚了,有人碰了别人的头了,咣一声;孩子们以为台上发生什么事了,哭叫着让大人把他举过头看。遇到演文戏,我就和着锣鼓的节奏,摇头晃脑,仿佛在品一碗老也喝不够的黄酒。台上的演员伸出双手十指乱抖、须发散乱,台下的我也咦咦呀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武戏开始了。孩子们不再满场乱跑了,他们开始争着抢着往前挤,跳起来看。台上热烈绚烂,台
9、下人声鼎沸,台上台下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也目不转睛,看演员们穿着的厚底官靴,看他们的龙袍玉带,冠冕堂皇。台上演绎的那些奸臣害忠良、秀才找姑娘的悲悲喜喜,在我的心灵深处折射出无数神奇而绚丽的光芒,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前台看还不满足,顽皮的我就钻到后台去,掀起帐篷,将头伸进去,看人家化妆,一招一式都看得很仔细,有时候看得出神会忘了是在人家的后台上,人家几次喊让我下去,都像没听见一样,所以经常被戏子们用细棒条打肿额头。看完戏,我回到家就开始自己唱戏,先是一个人打扮成各种角色:老生、小生、武生、小丑、花旦等,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地吼上一气,次日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唱。没有服装
10、、道具、锣鼓器乐,就自己想办法制作。田野里生的长的那些植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道具。玉米缨子成了老生的胡须,将向日葵杆子连根拔起,用斧子劈掉侧根,再把主根劈成扁状,把杆子削光滑了,就是猛张飞的丈八蛇矛点钢枪。到干木匠活的邻居王二那里央求王二用废木片子削成刀或剑,再用烟盒的锡箔纸一粘,那刀、那剑锃明瓦亮,与真的一样。再将向日葵盘子做成冲锋陷阵的头盔,拿着刀剑,挥着长矛,扮演武生,就彰显出十足的威风,满身的豪气。接着把破床单一披,就唱上了:“北关当马杨门将”有时甚至连家里人纳鞋底的衬里也长在了帽子的两边,成了七品芝麻官的乌纱帽翅。“苏三起解好凄凉”起初害羞,只是小伙伴们自己玩或唱给家里人看,家里人乐呵呵地看,觉得自家的孩子唱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有板有眼的。后来,村里人也知道我会唱戏,纷纷来看,看得有滋有味,说这孩子唱戏是把“好刷子”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