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摘 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高校的德育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切实有效地搞好德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德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涵及在当前的教育中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真正成为主体性教育的情况下,唤醒、激发教育者
2、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培育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有丰富、和谐的主体性的形成,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和构建。 2.主体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实化道路。如果说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话,那么,主体性教育则是这种教育理想的现实化状态和现实道路,全面发展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类似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当前,如果在全面发展加以比较符合实际和现实的限制性的说明,那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主体性发展上来。现阶段的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运动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现实化状态和现实化道路。 3.现代教育观念的不到位和情商素质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性的
3、缺失。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主体性的发挥,制约着教育行为和结果。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根据新的实践、新的发展,扬弃旧义,创立新知,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大,其深层的根源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观念不更新、思想不解放。情商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 1.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思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当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承认
4、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尊严为前提,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性教育的性质,从而以培育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主体意识。培育主体精神,开发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 2.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理念上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最重要的是要把主体性教育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前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目标决定着内容,内容体现着目标。同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以促进的人全面发展,尤其是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合到教育内容体系中。还
5、把原则性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突出内容设置上的主体性意识。教育内容既要坚持教育的方向、原则和要求,又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坚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社会负责与对个人负责结合起来;坚持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内容的出发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了培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目标后,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与要求,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坚持平等原则,充分发挥
6、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合法权益,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坚持自我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信受教育者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需要,形成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结合起来,形成自我教育的外在压力;要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内化的自觉性。 三、主体性教育的构建与优化 主体性问题在教育理论界的兴起始于人们对“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命题的认识。关于“学生是教育主体”命题的提出可以追溯至1981年顾明远先生
7、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他指出:“这个命题并非我的发明。1976年出版的苏联巴拉诺夫、沃莉科娃、斯拉斯捷宁等编写的教育学中就有专门一章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虽然该书对这个命题并未作理论上的论述,但这个标题的提出却给了我很大启发”。随着这一命题的提出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目前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主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由哲学上人的主体性问题出发到教育领域内的有关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三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主体性问题。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
8、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对教师与学生两种主体性关系问题的分析,首先需要确立的原则就是不能将二者片面对立。人们往往以为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实际上,传统教育恰恰在消解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消解了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或者说在传统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只是一种极其片面(工具性)的主体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受工具理性和现代权力制度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必然在仅仅依靠上一级教育主体赋权获得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的“权力”的同时,陷入一种对上一级或者更高一级的教育主体的崇拜和恐惧中,丧失了自己真正的主体性。在此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他人赋予的,他证的,不是自证、自足的,因此它必然是一种虚假的主体
9、性,一种征面的主体性。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正是要通过,也只有普通反思批判、平等对话、将心比心,调动和激发学生主体性来确证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水平,使教育生活真正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去营造,为之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内心需要的把握,同时,对学生的需要抱有正确的态度。对于学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采取漠视或迎合的态度,而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抑制其不合乎社会规范的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同时
10、提高学生对高层需要的自觉程度。第二,平等态度。只有当学生感到教育工作者的态度上是与自己平等时,才会感到教师不仅是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他来教学,才会激起愉快的情绪。这样,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学生也才能真正接受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参与改变理论”也论证了这一现象。 总起来说,学生对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在期待,这是一系列有序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可以进行调节、强化、优化。同时,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每一个环节在当前的教育条件下还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和许多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使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要主体性理论广泛的深入人心,也是一项颇为复杂艰巨的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