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xxxx) 摘 要: 基于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后调研,发现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供需间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教育实践模式构建,探究符合教育发展需求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卓越小学教师 全程教育 实践模式 一、研究缘起:基于专业调研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分析 从20XX年起,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陆续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20XX年学院又在红河州范围内开展了更广泛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用人单位、合作学校对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不同需求,针
2、对学生的调查反映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国家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逐渐实现的小班化教学趋势中,对教师数量需求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据红河州20XX教育事业统计,小学招生人数为62878;小学教师专科以下学历还有4000余人,边远地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对高学历小学教师需求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学校对优质教师的需求不断加大。 第二,现阶段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知行合一”的教师教育培养规律之间有一定距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相对于专科及其以下学历小学教师在基础理论及科研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
3、势,但综合化后的教师教育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师范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提升”,另一方面理论加实践的课程模式操作性不强,实习实践时间与条件方面不能满足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发展的不均衡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师的需要。 第三,现阶段教师教育模式缺乏“示范性”。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扩招带来的是师范生生源质量及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招进来的学生不是每个人都有从教意愿或者具备当教师的潜质,另一方面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以“卓越”建特色,在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的过程
4、中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卓越教师培养高度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第四,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养成过程。教师的言语行动可以成为滋养未来教师成长的有机养分,通过双导师制,让师范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教师,从导师那里获取更多鲜活的促进教师素养形成的素材,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内化形成自身涵养。教师的职前教育要从意识培养开始,只有在职前教育阶段树立起教书育人的意识,才有可能促进其认真学习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技能实践锻炼,自觉完善师德修养,为入职从教打下坚实基础,并且能在职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更关键的是终身服务教育事业。 第五,国家教育改革和
5、发展的要求。20XX年教育部教师司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1。文件指出:针对小学教育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文件还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 二、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 (一)培养思路:以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2为指导,遵循教师教育规律,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突
6、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通过与地方实习基地学校开展“双向共赢”的联动合作,构建适应新型小学师资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师德、业务过硬、理念先进、开拓进取并能推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卓越教师。 (二)培养定位:培养具备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小学教育的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迅速胜任小学特别是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并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优秀师资,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三)培养目标: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反映以下特点:鲜明的专业情意、宽泛的专业知识和一专多能的专业能力3。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维度: 1.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指的是教师对待教师职业的热情、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三个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接受并认同本专业,爱岗敬业,爱生乐教,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教学个性。 2.专业知识: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的“小学教师至少能胜任两门以上的学科教学”,卓越小学教师应掌握胜任两门以上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综合性
8、和广域性。 3.专业能力:卓越小学教师要具备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 (四)“大专业、小方向”课程模式:“大专业”指学生必须完成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通识课、教育平台课,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人文及科学素养,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小方向”指分语文、数学两个方向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求交叉选修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培养一专多能型卓越小学教师。 三、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建构 教师专业化过程的首要任务是密切结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教育不能只注重教育知识教学,而必须培养教师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能力4。基于对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现状的反思,针
9、对职前教师预期社会化實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框架,以探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框架说明全程教育实践历时四年,将专业情感养成、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以课内、校内打基础,课外、校外练技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职前小学教师综合培养。 1.感知期实践 (1)入学教育。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后,学院首先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军训、纪律规约说明、专业介绍等,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能知晓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明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阶段的学业要求,指导学生
10、进行初步的专业发展规划。 (2)初识小学教育。入学教育结束后,逐步安排学生进入小学教育实习基地进行一日见习活动,让学生离开小学多年后重新走进小学,激活他们脑海中曾经的小学生活记忆,让学生通过对小学教育一日常规活动的观察及名师进高校、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等活动,产生对专业学习的心理期待。 (3)社会调查。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对自己家乡开展教育调查,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学校资源配置、儿童入学(保学)情况及现实教育教学需求对新教师的素质要求等,了解基础教育的地位、作用,感受小学教师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认同,进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2.认知期实践 这一阶段我们通过组织边缘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小
11、学教育的特点及任务要求。 (1)观摩优质课(竞赛课),领略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观察课堂教学细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分析教师教学组织中所需的技能、技巧,验证校内教育理论学习所得,反思自身的学习行为。 (2)自主开展技能锻炼。调动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指导学生自主组织丰富的、锻炼教师职业技能的相关活动。说课、讲课比赛锻炼教学技能;黑板报、手抄报、课件(手工作品)制作比赛培养学生教师基本功。 (3)教育志愿者服务。在自愿参与前提下由基地学校聘请学生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师范生在校外导师、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课外活动;有少数学生还有机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
12、4)教育见习。第三学年下学期的专业见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实习”,通过一周的专业见习,亲历小学教育生活,进入小学课堂,近距离观察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亲近小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悟小学教师的职业特性。 (5)校内试教。校内试教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工作的先期演练。学生在这一环节必须按教育理论的要求,对后期教育实习(主要是教学实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科学的预设,然后面对指导教师、同学模拟教学上诊断课,师生共同诊断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效果,及时发现问查缺补漏,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3.内化期实践 (1)教育实习。第四学年上学期组织到小学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
13、半月的教育实习,这是充分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学生全面参与小学教育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讲评、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参加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听取学校管理者对小学管理的经验介绍等各项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育场域中进一步体验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活。 (2)反思实践活动。在教育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须就教育实习进行全面小结,完成实习总结报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材料让我们形成较为规范的实习档案材料袋。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与下一届实习生联合组织实习成果交流会,实习生代表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实习生活中的得与失。 (3)毕业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对自身实践活动行为的深入反思,学生从中生
14、发研究选题,带着理性分析研究问题,直至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是学生对自己四年来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总结,科研成果的提炼、表达过程,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进步和专业情感的升华。 4.建立教师教育实践的院校联动合作辅导机制 建立院校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首先明确一个中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把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伴随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其次构建一个平台院校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域内小學成为教师教育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学校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导师,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践平台和机会;高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发展提供服务,另外,还要建立一种制度校地(院
15、校)联系制度。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涉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及中小学等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可以使这种合作科学化、规范化,关键是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下使这种合作得到制度保障5。 (二)基本路径设计:(1)确定培养对象采取自主申请与资格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选出文科、理科方向的一定数量学生为培养对象。(2)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与实践基地学校联合,实行“院校联动”的双导师制。(3)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4)质量保证:卓越小学教师的评价采用“学分量化+技能考核+综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参与培养的职前教师进行评价。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全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其通过自觉的实践形成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动态生成、持续发展是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改革的方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只有经过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促成师范生从合格向卓越发展。高等学校应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