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新春到来之际,我们紧接着20XX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省教研年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精神,总结20XX年海南省课改和教科研工作,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找准新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研究部署20XX年的课改和教科研工作。 20XX年,海南省教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根据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提出的“继续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活动,深
2、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方针,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以提升课程领导力、增强资源保障力、提高教学实施力、巧用考试评价力、充实专业支持力为抓手,以科学评价为调控杠杆,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做好常规教科研工作和新课程实验经常性工作的同时,20XX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贯彻20XX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和20XX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
3、会议等会议精神,继续全面深化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在20XX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陈小娅副部长发表了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 “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为“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 。 在20XX年12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议”上,陈小娅副部长在讲话中对八年以来各级教研部门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做出的奉献和教研队伍自身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教研工作进行了定位,即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与沟通作
4、用、支撑与服务作用、指导与参与作用。她希望教研部门在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化的新阶段,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灵活而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搭建开放的工作平台,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次会议还总结了追求理想、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推进改革的课程改革精神,并强调课程改革精神即是八年来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坚持的基本态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郑富芝司长对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和教研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广大
5、教研工作者责任重大,要肩负起引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历史重任。第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心全意依靠教研队伍,尽最大努力支持教研队伍,千方百计帮助教研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需要教研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要依靠扎根基层、离课程改革最近、离课堂最近的广大教研队伍;深入开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也需要广大教研队伍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这项重要工作。第三,希望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要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探索者,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胡光辉厅长在20XX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载
6、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对下一阶段深化课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一是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发挥推动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为课改提供专业支持;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会议精神,海南省20XX年在课改工作方面将推出若干新的举措: 1.加大优质项目推广力度,探索完善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深化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海南省创立的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曾一度使局部区域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但由于有关评价结果对学生和学校都没有任何触动,致使原本做得较好
7、的学校也开始淡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过去在选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综合素质评价与学分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也开始采取观望的态度。因此,运用网络进一步探索加强课程实施监控与评价力度,把按要求修满必修学分和一定数量的选修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并对应届生报考高校设置一定的限定条件,推动各市县和各学校落实国家、省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探索在本省高校招生中参考运用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全面落实新课程各项要求,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已将“强化网络评估监控规范高中课改实施”作为“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调研课题
8、上报,该调研课题的目标包括:一是修订海南省高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规范学校的学分管理,实行高中生全员学分修习情况网络呈现和监控;二是强化校本课程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网络监控;三是完善海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规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出操作性强的方案,进一步健全建构式评价制度;四是修订海南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与高校招生对接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机制,在省属高等院校录取本省考生开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尝试;五是建立全省通用的学生档案基本信息,努力实现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 我们相信,这样的新政一旦出台,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的实
9、施,并有助于海南省高中样本校的一些亮点经验(优质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获得大面积推广。 2.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并择优上报教育部参加汇编出版 自20XX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为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的交流、共享与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配合国家教育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征集活动,省课改办将组织开展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评选活动。 这次评选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指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
10、题,系统地开展实践探索所形成的课程开发成果及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具体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改革、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试评价改革、教学研究机制创新、基于新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等方面。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教学案例、课件、软件等。上报的教学研究成果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总结提炼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突出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并经过两年以上的实践检验。省课改办将依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设立相关奖项,并择优选送教育部参加全国评选和汇编出版。 3.结合教学研究成果评选
11、,并参照普通高中推广项目的征集评选办法,征集和评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项目,培育典型学校 20XX年海南省实验高中新课程以来,由于投入的资源和专业力量有限,将新课程实验关注的重心放到了普通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有所削弱,一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总结和推广。今年,在继续深化高中课改、加大样本校优质项目推广工作的同时,我们将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和推广工作。以去年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调研为基础,结合教学研究成果评选,并参照普通高中推广项目的征集评选办法,征集和评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项目,培育典型学校,重点征集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校本课程开
12、发与开设、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记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学校文化建设、新课程实验管理等方面的优质项目和先进经验。并在秋季组织召开“全省农村课改实施典型经验现场会暨课改实验优秀成果(单项)表彰会”,进一步推动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4.继续推进新课程研修和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教学实施力,增强课程资源的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新课程专题研修,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校长新课程领导和管理水平,并举办校长新课程论坛,交流新课程管理经验。二是研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参考书,对课标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并提
13、供鲜活的教学和评价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的内容范围、教学和评价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教研、培训、评价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蓝本。三是开展第二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远程研修,研修科目涉及普通高中所有15门课程,研修人数预计近万人;开展初中语、数、英、理、化、生等科目骨干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研修人数预计3000多人;通过持续开展新课程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不断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四是做好地方教材和练习册的教研、培训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有关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结合上述工作持续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资源、视频资源、试卷资源以及远程研修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善网络资源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14、二、围绕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切实履行教研机构职能,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力度,在课改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建功立业 1.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教育部正在研制的有关文件,当前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主要任务包括: 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教研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重点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艺术、技术等新设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帮助普通高中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基本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求。定期组织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评估,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课程实施情况年度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
15、和建议。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研部门要旗帜鲜明地引导教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重点指导各学科教师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加强对学科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作业的设计和改革。 深入研究,推动考试评价改革,发挥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和反馈指导作用。教研部门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建立测试与数据分析、问题诊断与反馈、教学研究与改进的循环指导系统,定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管理质量提供政策
16、依据;指导学校和教师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教学。要指导学校科学、公正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过程性。 (4)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教研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帮助广大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规划,探索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乡镇中心校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基地,实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共享的机制,确保每所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建立定点联系指导农村学校的机制,通过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等方式,组织和指导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作用,使每所农村学校都能分享到网络资源平台提供的在线培训、
17、网络教研、专业咨询、优质资源等服务,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今年,本院将继续加强对省级校本研训基地的跟踪指导,帮助基地总结和完善校本研训的经验。 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工作水平。教研员要深入课堂,以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与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增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区域性教研网络,灵活运用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整体提高区域内各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完善教学视导制度,使中小学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2.加强教研机构和队
18、伍建设 在切实履行好教研职能的同时,各市县要按照四部门文件精神的要求,继续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在今年内基本完成教研机构达标建设的任务。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条: (1)按编制标准和资格要求尽快配足配齐教研人员。各市县至少按学科和课程门类配齐教研员;地级市和其他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市县,至少主要学科还要按学段配备教研员;乡镇中心学校要按要求配备35名教研员。新任教研员要符合四部门文件确定的资格要求,对不能胜任教研工作的,及时调整并做出妥善安排。 (2)为教研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在继续改善基本办公条件的同时,当前要重点解决教研员的网络办公条件问题,为每位教研员配备一台办公和上网用的电脑;要确保教
19、研活动正常开展所需的专项经费。 (3)切实加强教研员培训,不断提高教研员专业能力,并确保教研员的基本待遇。今年要继续组织教研员省级培训,并组织市县教研室主任和省级教研员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研修。除省级安排的教研员培训外,各市县也要组织一些专项研修和专题实践活动。在待遇方面,今年要重点落实教研员绩效工资按绩效发放的问题,并努力协调解决本市县教研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限额问题,保持对骨干教师从事教研工作的吸引力,使教研员能够安心从事教研工作。 (4)按要求切实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管理。配合加强农村教育和课改工作的要求,教研员要将重心至少下移一个层级。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指导,教研员到学校听课的节数不能低于四部门文件规定。 今年春秋两季,省政府督导室将按照关于对全省市县(单位)教研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对教研机构的专项评估和督导检查工作,每季评估不少于三个市县。希望各市县提前做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强职教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研训一体整合研究,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构职能,增强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和为一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