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3253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2、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

3、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4、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

5、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

6、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

7、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

8、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

9、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

10、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

11、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

12、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13、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

14、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

15、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

16、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

17、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

18、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

19、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

20、数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

2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

22、、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

23、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

24、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

25、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

26、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

27、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习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

28、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

29、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

30、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

31、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32、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

33、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

34、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

3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

36、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

37、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

38、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39、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

40、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

41、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交流算

42、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