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17868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2济宁期末考】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解析】B 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说明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为B。2.【2012青浦质检】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

2、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 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礼乐制度的崩溃【解析】C 据材料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贵族可以收取地租,说明奴隶制的井田制开始遭破坏,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开始遭破坏,答案为C项。3.【2012衡水质检】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

3、经营方式 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解析】B 材料的关键词是“接济族人”,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接济的对象,说明宗法制对这一邹姓富户影响极大,B项符合题意。4.【2012青岛期末考】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解析】D 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度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答案为D。 5.【2012南昌调研】左传

4、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解析】A 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B、D。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C,从材料中的“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为A。6.【2012安徽名校模拟】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5、 D中央集权制【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从材料中的“君之宗之”体现出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7.【2012南京一模】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解析】D 材料

6、显示,纣的母亲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是她为妾的时候生的,纣是她做正妻后生的。微子启虽为长子,但是“妾”生的儿子,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做太子;而纣是“妻”之长子,是嫡长子,有资格为“太子”。这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说明商纣时期已经确立了这种制度。答案为D。8.【2012聊城五校联考】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 D全国郡县化【解析】B 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C、D都是秦朝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事在四方”的“事”指的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圣

7、人”指皇帝,“执要”就是总揽,意思是有皇帝一人来总揽全国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这是皇帝制度的内容。9. 【2012普陀一模】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解析】A 这位大臣主张“师古”即仿效商、周实行分封制,反对将“海内”给予诸“臣”而非“子弟”管辖,也就是反对推行郡县制。答案为A。10.【2012衡阳六校联考】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8、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解析】D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不正确;秦始皇设郡无定数,元设行省亦无定数,所以不正确,故答案为D,11.【2012长宁区期末考】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

9、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解析】C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12.【2012静安期末考】右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陈平丞相游士周勃太尉吹鼓手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解析】C 萧何、陈平、樊哙等人具为西汉开国名臣,据此可确定此表反映

10、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从他们的出身和所担任的官职可知符合“布衣将相”。13.【2012济宁质检】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A 汉代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而三省六部下,相权分散,但各司其职

11、,即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14.【2012虹口区期末考】“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上述材料反映出 A.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保持一致 B. 元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C. 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D. 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解析】C 材料中“大新制作”表明元朝制度大不同于宋代,A项错误;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B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提到了“行省”、“路、府、州、县”,说明C项正确。15.【2012南京一模】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

12、“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C 西汉时期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项正确。A项反映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隋唐开始实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16.【2012南通期末考】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

13、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 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解析】B 材料是说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就可以获取官职,反映的是一种选官制度,A、D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察举制以“孝廉”而不是以“学养”为主要选官标准,排除D。答案为B。17.【2012黄冈期末考】“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

14、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18.【2012青浦质检】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

15、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解析】D 材料显示在唐代,通过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官僚只占全部官僚集团的10%,其他大部分官僚仍来自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说明门阀势力仍很强大。答案为D。19.【2012九江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C 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C项符合题意。20.【2012合肥一模】唐

16、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解析】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时人推崇的为官途径,C项正确。21.【2012武汉江岸调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符合材料所述特点的是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解析】C 元朝行省拥有经

17、济、军事大权,受中央(都省)节制,该特点与材料所述一致。22.【2012苏北四市联考】“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解析】C 三公制确立与秦汉,三省制建立建立于隋唐,军机处设立于清雍正年间,根据时间即可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23.【2012黄山质检】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

18、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解析】B 诗的大体意思:每天四更就起床,还怕上朝晚了。什么时候能享受田园之乐,睡觉睡到早饭做好的时候。A、C与诗意无关;钱宰是一名官员,虽崇尚自然,但并未安贫乐道,D项排除。正确答案为B 。24.【2012衡阳六校联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A 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9、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答案为A。25.【2012蚌埠一模】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解析】D 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本质用意”,也就是根本目的是什么。A项有较大的迷惑性。26.【2012蚌埠一模】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

20、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解析】B 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27.【2012中山期末考】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熟拟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票拟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解析】D 熟拟是中书省的施政建议,票拟是内阁大学生批阅各地奏章

21、的建议。不管是熟拟还是票拟,最后都需要皇帝的批示、裁决才能执行,可见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28.【2012静安期末考】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解析】A 明朝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但内阁始终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张居正生前大权在握,死后被削夺官秩,正说明其权力在否关键

22、看皇帝旨意。二、非选择题29.【2012太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二 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

23、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一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材料中的某种观点展开评论,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严谨,做到史论结合。【答案】评分标准:采用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30.【2012上海崇明期末考】皇权与相权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

24、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4分)(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即可概括。第(2)问相权变化即回答三个时期宰相的具体职责,而皇权则是越来越集中。【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4分)(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或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6分)本质: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1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