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
2、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
3、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行动:在意志支配
4、下进行的活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感觉适应:是指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
5、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像或感觉后效。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感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
6、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
7、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的心情像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属性联合为一体。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
8、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享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体的,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概念:是指人脑反应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的思考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9、抓住事物的实质,结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独立性:是指能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他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独立的思考问题。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严格而精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的思考问题。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的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思维逻辑规律。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以概括为支柱。直观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
10、,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初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
11、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行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一循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
12、制。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的加以否定,因为不承认似乎就会不痛苦,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实,而不致猛然承受不了的坏消息或痛苦,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移置:是无意识的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和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
13、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力的理由来解释.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欢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件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
14、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适应:由于刺激物的连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他的形象仍能从头脑中呈现出来。识记: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件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
15、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得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于准确程度。区分度:是指对答题者在该项题目上的区分情况,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题目较好。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
16、: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动机斗争: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斗争。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
17、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产品分析法: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皆是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方法。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体重等.这些解剖生理特点,又称遗传因素。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意
18、义学习:是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接受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主观估计,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概念同化:
19、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图式: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行径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教学: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行为,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