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doc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3074749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 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摘要】受“有病无罪”观念的错误影响,长期以来法学领域很少开展对精神病人“犯罪”的研究 ,致使形成“精神病学鉴定专家裁判精神病人是否犯罪”的态势,忽视了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护。笔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司法精神病学近几十年的变迁,以此为参照,发表了对精神病人犯罪研究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精神病人;犯罪;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中图分类号】D9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297(20_7)010S1206Research on Ability of Tak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2、of a M entally Disordered PatientHE TianSouthwest UniveTsity of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400031【Abstract】Law breaking of a mentMly disordered patient has been seldom research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domesticlegal field because of the incorrect conception of acquittal by reason of mental il

3、lness Consequently, psychiatrist hasreplaced judge to determine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guilty or notAt the same time,the public safety was neglectedThe author simply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change on forensic psychiatry over recent decades and e_presses some OWDopinionson above problems【Keywor

4、ds】Mentally disordered patient,Crime mitting,Cognitive ability,Control ability,Ability of tak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前言国内一些人对刑法有关精神病人触犯刑律的规定存在认识误区,错误地认为,根据刑法的规定,精神病患者因为在主观上不具有认识能力,所以,精神病患者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其行为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结果,都不负刑事责任。简而言之,就是“有病无罪”。加上我国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10条明确规定精神病人不属于管理范围这样

5、“有病无罪”的观点好像理由更为充足。受此观念的影响,不少法律人士对精神病人触犯刑律的研究不屑一顾,误以为那仅仅是鉴定医生涉足的领域,致使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处于滞后状态,危险性精神病人给社会带来的创伤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综合治理精神病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对没有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不追究刑事责任,既是人类社会认识能力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今世界重视法治精神和保障人权的时代要求。我国法制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走上正轨,司法精神病学系统研究始于那个时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控制犯罪法,这个法律对精神病免罪辩护的基本政策是“从严掌握”。对比之下,我国的“精神病免罪”则是从

6、无到有,自从有此规定开始,一直是“从宽掌握”。这样做必然带来两大不良后果一是精神病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成了社会的隐痛公共安全受到了极大的侵扰;二是罪犯诈病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有个别诈病成功者公然叫嚣自己有“杀人执照”。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调整器。起着平衡冲突各方利益的作用。对精神病人违法的认识和处理须兼顾作者简介何恬(1958一),汉族,女,重庆人,医学学士,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司法精神病学的教学和鉴定工作。Tel:13368202658:Email:hetianswup1educn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成果(05JAZH019)。 刑法的认识理论对司法鉴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借鉴

7、与影响。:sodgovcnnewsviewasp?nid=446class:50,20_4年12月搜索 刘海明:精神病鉴定证明缘何成了“杀人执照”;载于检察日报20_20703。法律与医学杂志20_7年第l4卷(第1期)作案精神病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司法精神病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具有精神病学和法学交融的复合特征,在处理相关的各个案件上单靠其中某一学科的专家来操作难免顾此失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精神病患者是否具有认识能力,主要由临床精神科医生加以鉴定,形成了“精神病学鉴定专家裁判精神病人是否犯罪”的现状。一旦某位犯罪嫌疑人被鉴定医生诊断为精神病,不管他是否达到了法律精神病的程度

8、,不管他是否仍然有危险性,往往是一放了之。我国法律对这类精神病人虽然有强制治疗的规定,但法律对因经济来源不足不能进行强制治疗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却未有规定。加之公安机关受超期羁押的限制,无法长期拘押他们所以这些人很容易成为“累犯”,对公共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一、我国当前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认识上的误区犯罪是以行为人具有主观罪过与客观行为为构成要件。主观罪过又以行为人具有认识能力为基础。精神病人对自己的作案行为有无认识能力,部分鉴定医生常常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单一地考察病人的事实行为,只要发现被鉴定人有达到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精神异常,便不问其他情况,以点带面地下“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结论,对那些作案

9、中正常的精神活动,部分鉴定医生不是毫无觉察,而是用“实质性的辨认能力受损”通通给否定了。尚需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所以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习惯于类型化拟定,非个别考量。目前,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已经改变这一传统习惯。不少鉴定医生遵循此常规,当鉴定犯有数“罪”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时,仍然以点带面地代替一桩一桩“罪”具体分析,否则认为一个人在此事上有刑事责任能力,在彼事上无刑事责任能力是件自相矛盾的事情。例如,一患精神病的现役军人,因受病态信念的左右,开枪打死数名战友,逃跑途中路经岗哨,恐值勤哨兵阻拦即开枪击毙对方。有鉴定医生认为被鉴定人对前面的行凶行为没有辨认能力,但对后面的行

10、凶行为有辨认能力。相当多的鉴定医生却持相反的意见。长期以来,后一种意见已经成为一种主 $13 流看法。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种刑事责任能力的类型化认定方式成了对人不对事,难怪个别别有用心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精神病的鉴定证明后叫嚣自己有“杀人执照”,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留下了精神病人犯法后有“免死牌”的烙印,这似乎隐含着精神病人可以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其实我国刑法并未规定“有病一律无罪”。对“犯罪”的精神病人该不该负刑事责任是有条件限制的。我国刑法l8条第l款规定,对产生危害后果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为前提条件,也是医学条件,即为精神病; 第二个条件是医学和法学

11、相结合的条件,即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丧失。前一个条件是纯医学问题,宜由具备鉴定资格的精神科医生做出临床诊断,后一个条件中混合了医学和法学两方面的内容,宜由鉴定医生和法学人员共同联合评定。鉴于此,法学人士研究精神病人触犯刑律的问题责无旁贷。二、国外有关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规定医、法两界人士研究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的目的是解决病人作案时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到底怎样。法学人士选择哪条路径着手研究值得一提,这儿不妨简单了解一下美国司法精神病学近几十年所经历的转变,也许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美国对精神病的辩护最先采用的是麦克纳顿条例(MNaghten rule),该条例仅涉及病人的辨认能力问题(

12、即患者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或者虽然了解但不知道自己的作为是错误的或违法的),不含控制能力问题。后来逐渐在许多州又增加了不能控制规则(irresistible impulse rule)。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能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认识能力,即理解行为性质和知道行为对错;另一种是意志能力,即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若缺乏认识能力, 自然没有控制能力;有认识能力,不一定就有控制能力。精神病人常常有上述的一种能力或者两种能力损害,所以,后一规则关于精神病辩护的范围宽于前一规则。1954年,华盛顿地区联邦上诉法院在审理德赫姆案件时认为,“如果被告人的非法行为是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缺陷的产物,被告人不负

13、刑事责任。”这就是鉴别精神病的德赫姆规则(Durham rule)。该规则 全国人大常委会20_5年2月28日发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纠正这一现象无疑有益匪浅。 参见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_1年版,第249页。 这里的“精神病”系从广义上理解。 S14 明显地扩大了精神病免罪辩护的范围,反对者认为,由于陪审团根据这个规则掌握不住鉴别标准,因而只得依靠精神病学专家的鉴定,造成“精神病学专家统治审判”的背离司法原则的现象。另外两个副作用是,医院病房很快充满了“生病的和装病的”,就同一案件医学专家们的意见往往也是不一致的。1972年该联邦上述法院自己放弃了这一规则,转而接受“

14、模范刑法典规则”(MMC rule),它也称实际能力规则(substantial capacity rule),这个规则是:第一,如果一个人行为时因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缺陷而缺乏评价其行为是否犯罪或者缺乏使其行为符合法律要求的实际能力,则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在适用本条文时,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缺陷这一概念不包括仅仅表现为反复进行犯罪或者其他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变态。美国公众长期对精神错乱辩护持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曾几度出现废除精神错乱辩护的呼声。1981年辛克利案件宣判后,导致全国范围内精神错乱而无罪(NGRI)法律条例的修改:(1)收紧精神错乱无罪辩护的范围。国会颁布的“改革条例”强调:“被告人在作案

15、时不仅患有精神疾病,且须达相当的严重程度,导致其行为能力损害者;仅有某种精神疾病的诊断,不能构成NGRI辩护”。之后,美国半数以上的州修改了NGRI辩护的法律。有3个州如里根政府所建议的那样,取消精神错乱辩护而用“犯意”来替代,如果被告虽患精神疾病且辨认或控制能力有实质性损害,但有“犯罪的故意”,不管这种“故意”是否出于其正常的或真实的意愿(是现实性、病理性抑或混合性动机),应判有罪,判决后直接进入特定机构接受监护、治疗。(2)取消控制能力标准。认为实践中很难分清“不能控制”、 难以控制”和“不加控制”,经鉴定仅有控制能力损害的被告得以赦免会导致NGRI辩护的滥用和误用。但仍有人主张保留,只是

16、必须严格“控制能力”的定义。(3)举证责任。辛克利案件之前,一般由公诉人承担举证责任。目前,联邦及33个州的法院要求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借以增加NGRI辩护的难度。(4)有病有罪的裁决。在1981年以前仅有两个州采用,辛克利案件后,又有法律与医学杂志20_7年第14卷(第1期)11个州采用,意在减少NGRI的辩护。另外,精神病学家的证言是否应限制在描述被告人精神指控方面也是美国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曾提议,精神病学家证言仅仅描述被告人的精神状况,即精神病学诊断、实施行为时的心理状况、行为动机等。然而,这样一来,精神病学家就不能为被告人诸如是否精神错乱、是否应否负责等等“最终问题”而作证了,对“最

17、终问题的限制”实质是对精神病学专家参加对被告人的法律标准测验的限制。因此,被告人实施行为时是否“缺乏基本的依法行事能力”,“缺乏对犯罪行为的基本认识能力”便由法官认定。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merican Psychi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并不反对上述对精神病学专家证言的限制。因为精神病学家是医学工作者,而不是法律工作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法庭上的任务,是进行“精神分析”即提供有关的医学常识和医学观点,详细解释专家定论的原因。当然,必须允许精神病学专家充分阐述被告人的诊断、心理状况、行为动机,帮助陪审团和法官对最终结论进行判断。认定被告人是否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精神错乱,是法

18、庭的事实审理者的工作,而不是专家证人的工作。美国近几十年司法精神病学的变化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法条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其二是司法人员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比较而言,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几乎是鉴定医生独打天下,法学工作者的参与空间非常狭窄,甚至完全置身局外,只能被动地采信鉴定医生的结论,其鉴定书中充满了医学术语(美国法庭禁止医生作证时使用医学术语),内容又简略,易生歧义和争议,由此滋生种种弊端,在此无须一一列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司法精神病学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办案人员要以主动的姿态向鉴定医生了解被鉴定人的详细医学情况,不懂的医学问题及时弄明白。其次,鉴定医生也有义务认真仔细地向办案人员讲解

19、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案件进入审判阶段,法官再利用法律知识重新综合评定被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因此,警察、检察官和法官都应以本职工作为出发点,积极 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2版,第104106页。 参见徐声汉、周述虹:美国司法精神病学的现状,载于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年第1期:第518页。又见:贾谊诚、纪述焕译: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关于“精神错乱辩护”的声明(上、下),分别载于上海精神医学,1987年第2期:第8892页和1987年第4期:第163167页。 孙东东译:美国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anglawmedlawpsycho03htm ,20_

20、4年12月搜索。法律与医学杂志20_7年第14卷(第1期)投身于精神病人触犯刑律的研究中。现在,英国对患精神病的嫌疑犯不起诉的正式决定权通常掌握在法官手中,案情轻微的可由警察发出察看令(以观后效)并释放有病的嫌犯。如果调查显示案情重大,尽管鉴定医生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病无罪。警察也会把对案件的处理留给法院来解决。法院在接手前要经历一个中间阶段。先由检察院指定一名工作人员对警方递交的案件进行审查。审查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立案证据是否充分。另一方面是站在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看是否提起公诉。检察院跟警察部门一样。不会因嫌疑犯被医生诊断为精神病而做出结案决定,他们会想方设法让作案证据确凿的重大案件交由法院

21、处理。法院对这类小的案子,由预审法官做出即决裁定(Summary eonvietion)。较大的案子才开庭审判。我们已经习惯于鉴定医生对被鉴定人作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如何从法、医的双重角度来研究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是有罪、减罪、免罪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此不妨以英国的一个判例为参照拓宽思路。英国在处理姆纳坦案件的意见中。法官阐明了检验精神错乱的方法之一。即凡是某人在精神错乱的幻觉中实施了犯罪行为。他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的程度。要根据他所想象的事实情况来确定。“例如,被告如果在幻觉的支配下,认为别人正在实施企图剥夺他的生命的行为。因而他把该人杀掉了。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自卫,那么,他会被免除刑罚。如果

22、他的幻觉是。死者对于他的名誉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作为对这种假想损害的报复,他杀死了他,那么,他就会受到惩罚”。审理该案的英国法官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不单以被告有幻觉、杀人行为因幻觉所致。即评定他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的鉴定医生就是这么评定的)。而是进一步将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检验,看临床精神病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认可的程度。不然,司法精神病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有什么不一样?笔者拟以上述英、美国家对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的法律处理作参照,结合国内刑法的有关规定,对精神病人作案类型和作案原因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5 三、检讨我国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要件我国刑法第l4条规定:行为人明知

23、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持有的主观心理状态是犯罪故意。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的明知是以其具有认识能力为前提的。精神病人作案有没有认识能力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情和病情加以客观全面的分析。为行文方便笔者以评定精神病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医学和法学的混合条件为线索分析研究精神病人的违法行为。(一)辨认能力精神病人的辨认能力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然而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因而鉴定精神病与诊治精神病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笔者以司法精神病学本身为立足点来审视“犯罪”精神病人的辨认能力,将其分成3种类型。1无辨认能力一些精神症状可使病人作案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

24、正在干什么。事后也回忆不起自己干过什么,典型的如意识障碍伴错觉(相当于一般人说的神志不清)。这类作案的特征为:(1)突发性无预谋,无现实不良刺激;(2)无选择性,包括对作案的对象、地点、时间均无选择性。作案工具也是随手拈来;(3)无现实作案动机;(4)案发后缺乏自我保护,不会主动去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审讯时否认作过案。作案原因多系病人因意识障碍伴错觉,感觉周围环境不安全,周围的人非人、物非物。全是妖魔鬼怪,出于自卫的本能伤人毁物。若案件一发生警察即展开对作案人的审讯,可能发现对日后精神病鉴定非常有价值的线索。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待病人清醒后病中的经历回忆困难。综上所述,这类病人对作案是没

25、有辨认能力的。另一些精神症状,如思维逻辑障碍、部分智能缺陷和抑郁症的扩大性自杀,作案时病人虽然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但没有犯罪的主观恶意,甚至把所做的坏事病理性地推理为好事,诚如抑郁症患者杀死自己最心爱的人是基于同情,不忍心自己死后受害人活在世上遭罪。显然,这类病人也是没有辨认能力的。 See Peter Bartlett Ralph Sandland:Mental Health Law Policy and PracticeO_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Second edition20_3p242-244 储槐植: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26、97年出版,第89页。 S16 第三类情况是病人意识清楚,作案与病理动机和现实动机都沾不上边,讲话总是东拉西扯,听不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无法与其正常交谈,常见于思维散漫或思维破裂。2部分辨认能力典型的有妄想、幻觉,它们是导致精神病人作案最常见的精神症状。病人受其影响会对本无任何矛盾冲突的人产生敌对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敌对情绪会越来越加深,这种情绪病人可能表露出来,也可能埋藏在心里,但终究要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故一旦行凶,手法往往比较残忍。与病人密切交往者更容易成为他仇恨的对象,当然有时素不相识者同样可成为其仇恨的对象,这些对象可特定也可不特定,特定则作案有选择性,不特定则“滥杀无辜”。作案可

27、分成3种类型。(1)在妄想、幻觉直接作用下回应性地立马作案。尤其要说明,如果病人感到大祸临头,出于正当防卫的心理原因作案,应归人无辨认能力一类为妥;假若病人仅仅是感到气愤作案,就应放人部分辨认能力类型。(2)遭遇现实不良刺激后突发作案。这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冰冻三尺,非一Et之寒”。现实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冲突可作为导火线点燃病人长期郁积在心中的愤怒火焰。受害人即为病人妄想、幻觉所指向的对象。(3)有预谋的作案。作案准备的充分程度一点不比正常人差,个别病人还显示出超常的智慧和意志力。客观地说,这种病人“恨”的根源来自妄想、幻觉,不过对作案行为本身的违法性病人通常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行凶前有的病人犹豫

28、不决,行凶后有的病人会主动投案自首或藏匿起来。部分辨认责任能力不是一个确切的量化指标10跟90之间的差距不小,如何筛取一个合理的部分值由综合因素决定,或许以下两大方面不能不重视:(1)病人作案的主观恶性度高低。一个病人受妄想、幻觉的困扰,总认为有人要害他,采取多种合法手段保卫自身权益一再受挫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付诸暴力;另一位相同病情的病人却总是用武力来对付假想敌。可见,后者的主观恶性度高于前者。再如,有预谋的作案病人的主观恶性度肯定高于遭遇现实不良刺激后突发作案的病人(2)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将来再作案的几率大小。在评定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千万不能忽视法律与医学杂志20_7年第14卷(第

29、1期)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将此作为考虑因素正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视。部分辨认能力的病人作案时意识清楚,在没有抵触情绪时能完整交待作案的来龙去脉。部分病人事后对作案感到悔恨,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始终对受害人义愤填膺,视自己的违法行为为正义之举,多数人希望得到司法机关的宽大处理,少数病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极少数人有求死愿望。其共同特点是:A意识不到作案动机源于妄想、幻觉,故不会以此作为主张宽大处罚的理由;B妄想、幻觉的内容旁人听起来荒唐滑稽,而病人本人不以为然,觉得合情合理,还试图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话;C最初接触病人时,感觉他很正常,随着对话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触及作案原因时会感到病人说话越来越离

30、谱。鉴于这类病人对作案行为有部分辨认能力,所以不宜完全免罪恰当的做法是量刑中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有辨认能力主要指那些与病态的认识活动无关联的因现实纷争而起的作案类型。若这类病人有控制能力障碍,宜参照下面的原则处理。(二)控制能力如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州已经取消了不能控制规则。国内刑法规定了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障碍,意味着病人两者居其一即可得到减刑或者免责。精神病学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精神病人患病后,甚至病情缓解后一直有自控能力下降。鉴定医生常常基于这两点,评定那些有辨认能力,但控制能力有障碍的病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不难想象这个数字是惊人的高。不言而喻,这可能增大那些有辨认能力

31、病人故意作案的风险。生活中不乏其例,如:一脑外伤病人伤愈后,仅遗留性格改变,由过去的温和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发火时尽情发泄,不计后果。本人自恃有病公开叫嚣警察奈何不了他,加上年青力盛,帮人充当追债的职业打手,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受害人不计其数,民愤极大,警察审问时,发现他有过人的记忆力,对自己干过的坏事供认不讳。鉴定医生给出的鉴定结论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这不正好应验了他的公开叫嚣吗?针对这一时弊,笔者建议从严掌握控制能力障碍的尺度。改变对控制能力障碍的病人作泛泛医学评定的定势思维习惯,结合具体的案情分析病人在整个作案过程中是否达到“心神耗弱”的程度。这样医学状况相似的病人仅是临床诊断一致,而司法精神

32、病的鉴定完全是法律与医学杂志20_7年第l4卷(第1期)另一码事。那么,司法实务中应怎样掌握控制能力障碍的尺度呢?仍按分类的方式进行探讨。1外界不良刺激惹而作案控制能力减退的病人容易犯冲动型的暴力犯罪,原因是他们易激惹。笔者以为务必要查明有无激恼此类病人发火的外界因素,不然何须牵扯到病人的控制能力问题上?这个条件满足后再考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研究外界不良刺激与病人作案行为间隔的时间,如果这一时间过长即说明作案与控制能力障碍没有因果关系,反之则可能有关系,举例说明之。一男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发病中,发现妻子红杏出墙(确有其事),欲找情敌报复。几天后两人相遇,对方神情紧张,为麻痹对方,

33、病人虚情假意地拿出香烟请对方抽,然后与其友好地闲聊,趁其放松警惕之际接连出手打伤对方。显而易见,认定该病人有控制能力障碍有些牵强附会。倘若,病人是当场发现情敌与妻子通奸,认定有控制能力障碍谁也不会有任何疑义。2主动发泄病理情绪以寻求解脱这类情况多发生于病理性心境恶劣时,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和癫痫病人。抑郁症病人一般是把攻击指向自己,但也有极少数病人把矛头转向其他人,典型的如间接性自杀,病人懂得杀人偿命的道理,通过杀人达到被处决的目的。当然也有的抑郁症病人杀人单单是为了发泄病理性情绪。此外,少 S1 7 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人还可出现盗窃行为, 目的同样是为了发泄病理情绪。本型病人的辨认能力完好

34、无损,犯罪有某种自利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度,且受害方往往无任何过错,因此,只能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否则正义得不到伸张。结 语我国刑法第l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须具备两个条件,前提条件是作案人为精神病人,满足这一条件后就要进一步考查行为人在作案当时有无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后一个条件是法学与医学的混合要件。这是解决有无刑事责任的关键,正确的作法是由鉴定医生从医学的角度(即根据病情)判断作案的精神病人有无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司法人员在得到了医学技术的支持后,再根据病情和案情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法学与医学的复合知识得出适宜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如果遵循这一操作程序,就会因案不同而得出以下数种不同的判决结论:一为没有精神病,刑法第l8条不适用:二为作案人患有精神病,但有完全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则为“有病也有罪”;三为作案人患有精神病并且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有损害,根据其损害的程度分别判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即“有病轻罚”或“有病无罪”。(收稿:20_61019)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