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浅析苏北经济收入差异及解决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浅析苏北经济收入差异及解决措施.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浅析苏北经济收入差异及解决措施杜长赛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 08思想政治教育摘 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从不同侧面说明苏北收入差异,并从产品层次、相对投入、政策和户籍制度等方面作出原因分析,提出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就业、建立与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八点建议。关键词:工业化道路 以农补工 户籍制度 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一、苏北经济收入差异的现状苏北地区,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五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
2、1%;人口3200多万,约为江苏省的1/2,但2004年GDP总量只占全省的1/5,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为改变苏北的欠发达面貌,历届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84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方针。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2001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出台了支持苏北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支持苏北发展的力度,四年来,苏北5市累计承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4770个,总投资1175亿
3、元,实际引进区域外资金486亿元。省级财政对苏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逐年增加,至今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871亿元。近几年苏北的经济面貌因而有所改观,但是与苏南、苏中相比,依然比较落后。从以下两点可以说明。(一) 基尼系数 基尼指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基尼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
4、的分配越均匀。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由于基尼指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最可行的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基尼指数已跨过0.4,近两年我国基尼指数实际已超过了0.5中国社会_作者简介:杜长赛(1989- ),江苏沛县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级学生。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
5、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二)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表一
6、2001年江苏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单位:元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苏南91964990648013533苏中7783378133577077苏北6988329528393114资料来源:2002年江苏统计年鉴与苏中、苏南相比,苏北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差距比较大。我们知道,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演进的。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96元、7783元、6988元,苏南比苏中、苏北分别高18.2%、31.6%。同期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90元
7、、3781元、3295元,苏南比苏中、苏北分别高32.0%、51.4%。南中北收入比值为1.51:1.15:1。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看,苏南的人均消费额是苏中的1.93倍,是苏北的2.28倍;苏南人均储蓄额是苏中的1.91倍,是苏北的4.35倍。不论是消费还是积累,苏北都远低于苏中和苏南。二、影响苏北经济收入差异的原因(一)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1.产品低层次趋同,造成结构性过剩,价格偏低导致农民收入锐减。以杞县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种植业的就占到80。小麦、棉花、花生是该县的传统优势大宗作物,由于国家粮、棉、油价格的调整,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据统计,仅小麦
8、、棉花、花生三项收入2001年比1995年人均减少3865元。2.农民种地投入相对增加,比较效益降低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比,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提高,特别是种子、柴油价格攀高不下。二是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灌溉用水用电都有所增加,相应增加了投入。三是个别农资部门及经营者受利益驱动,或售假卖劣,或宣传误导农民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也相应地增加了投入,使比较效益降低。3.非农产业发展滞后,非农业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较小杞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70的农民都在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业,而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80来自非农业产业
9、。杞县的乡镇企业大都需要农业的收入来补充,全县来自非农业的收入只占纯收入的10。4.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目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获取信息门路少,以致种田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能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经营运作,缺乏大的起色,收入难有较大的突破。5.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一是城里人工资收入不断增加,而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村人自己掏钱办教育,城里人国家掏钱办教育;三是农村人自己掏钱搞公共建设,城里人是国家掏钱搞公共建设;四是农村人自己掏钱搞保障,
10、城里人国家掏钱搞保障;五是农民非生产性开支过多,如宁愿把钱消费在建房和婚丧嫁娶上,也不去花钱发展二、三产业。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造成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的继续扩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政策和制度问题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学者,都认识到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现实影响因素,或称其为政策和制度因素。中国在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中国可供投入的要素匮乏,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在经济政策上,自然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并在制度安排上表
11、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注: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具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机制是被誉为“三套马车”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逐步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伴随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往的体制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的强大压力集团,而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改革以来城市偏向制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为了给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政府通过垄断国际贸易,高估本国币值,利用出口农产品补贴进口工业设备;通过控制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移给城市工业;通过征地制度偏向城市的设计,将农民失地的损失转化为城市工业部门的收益。由于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形式从农业转移资金3 917亿元,以税收等形式转移出资金935亿元,两项合计4 852亿元,扣除同期财政返还给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向外流出资金为3 120亿元,相当于同期全民所有制非农业固定资产原值的73.2%。同时国家从国外进
13、口的资本品及其他生产资料所需外汇的60%以上为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所得。(2)城乡有别的社会运行机制。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存在着城乡有别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城乡居民无论在收入水平上还是实际的生活水平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在中国的等级序列排序中,无论是基本权利,还是生存条件,或是发展空间,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最底层。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世袭等级关系,使得城乡居民无论在教育、医疗、劳动保障、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还是在交换、分配、就业等经济待遇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3)城乡有别的财政投入政策。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满
14、足公共产品需求的责任都落在政府的身上。然而,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以及地方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方面存在城乡之间严重不均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供给差异。陆铭、陈钊(2004)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正式地考察了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中国改革以来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经济开放)都使得城市部门获益更多,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中,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的比重这个指标的下降可以代表地方政府政策的城市倾向可以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趋势上来看,这一比重却在急剧地下降。 目前中国农村在教育、基础设施
15、等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也十分落后,每年约有1 000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电网差、电价高、没有自来水、乡村道路差、公用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4) 歧视农民的就业政策。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直接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民进入城市较好的行业和工种。同时,一些经济手段也被用来加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雇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被要求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农民工在城市里还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 (5) 歧视农民的户籍制度。中国的户籍制度,赋予了城
16、市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而农村居民则被户籍制度限定在住房、医疗、养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缺失的农村而不能自由流动。如果这些具有城市倾向性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取消了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也会使流动到城市后的农村居民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从而难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天然所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或受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作出的正常的选择。但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且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17、 农村政府行为不规范,部门利益膨胀,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由于中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地方税率太低,预算内收入不能满足农村基层政府的基本需要,基层政府不得不通过税外收费筹集资金。比如,乡村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本应当由乡财政负担,但由于乡财政过紧,只能通过征收乡统筹费、集资费来解决12140。正是由于农村基层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使农民的额外负担加重,自然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 环境污染成本负担的农村偏向。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无限制的蔓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城镇。工业部门生产造成的水和空气的污染,以及其他对环境的破坏,一方面破坏
18、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造成水土流失、酸雨和耕地缺乏灌溉用水等,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减少了农业产量;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使其患病几率增加,不但降低了劳动能力,而且由于加重了医疗负担,使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能力下降。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农民获得收入后的财富转移。吴光炳(2004)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中国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备的医疗、律师、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农民要使用这些资源,除了正常的付费外,还得向掌握这些优质资源的人缴纳数目不等的“贡费”(这种财富转移往往是以“送礼”
19、、“人情”的名义进行的)。“贡费”的客观存在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三、苏北经济收入差异的解决措施(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尽快超越“库兹涅茨阀值”,进入收入差距趋于缩小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大“蛋糕”,才能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缩小收入差距。同时,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20、,使更多的人在经济发展中受益。 (二)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三)是要积极扩
21、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四)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
22、活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加强税收调节应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开征特别消费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防止财产过多地向个人集聚,缩小由起点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使更多的财富归社会所有,增强政府调节收入状况的能力。同时,必须增加我国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收入工资化和货币化,加强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度,建立和推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减少隐性收入、福利收入和实物收入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影响。 (六)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当前,由经济违法及腐败造成的贫富悬殊性质恶劣,已引起人们的不满,对此进行依法治理已刻不容缓。对侵吞
23、公有财产、偷逃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取得的收入必须坚决依法惩处。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对乱定价、乱提价、乱涨价等现象严加治理(七)重视基础环节,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业从整体上看,城乡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和城乡统筹发展将是彻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的基础。一是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发展,积极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全国形成一个城乡互
24、动、工农互补的良性发展新局面。二是需要在国家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社保等)提供方面制订缩小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的具体目标和进程计划,经过努力,彻底解决我国城乡、工农基本公共福利水平的差别问题。三是各级政府每年需要拿出财政收入用于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对于有利于统筹城乡各项公共事业发展的公共基础性投资项目,在税收和贷款条件上应给予大幅度优惠。(八)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重点解决低收入居民群体的贫困问题低收入居民群体或贫困居民群体的边缘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转型期普遍遇到的严峻问题,是引发社会不安定和导致社会动荡的重大诱因。一
25、是要增加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和农村贫困居民的补助和救济标准。二是要对老、少、边、穷等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通过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群体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低收入居民群体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各级政府每年需要拿出财政收入用于重点解决低收入居民群体的贫困问题,真正解决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温饱、居住、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并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贫困问题加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
26、重中之重。为此,应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全局出发,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序组织农业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对低收入户实行税赋减免。参考文献:1何莉.库兹涅茨倒U假说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国外财经,2001,(4).2林幼平,张澍,吴艳.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02,3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4张二震,马野青等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区域共同发展J江苏经济2001(6)5江
27、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19972002)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26李俊超,张志彪等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1995(1)连 云 港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浅析苏北经济收入差异及解决措施姓 名: 杜长赛 系 科: 经济法政系 专 业 、 班 级: 08思想政治教育 指 导 教 师: 张方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northern economy income measuresDu chang sai 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 of eco
28、no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mmasat 2008Pick to: narrowing the regional gap and realize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two leadings jiangsu realiz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29、engels coefficient, from different aspect, and that income difference from northern product level, less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tc, and puts forward to cause analysis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ncreasing employment, establishment and income level adapt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ight Suggestions.Keywords: industrialization For workers in agriculture Domiciliary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Social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