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易混概念辨析及应用]初中化学概念全部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常见易混概念辨析及应用]初中化学概念全部人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化学常见易混概念辨析及应用初中化学概念全部人教版 在初中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一些意思相近的化学概念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正确解决此类题型从而学好化学,下面我对常见几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一、“组成”与“构成”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用“组成”,它一般用于描述混合物的成分或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例如:“空气是由哪几种物质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等,这些说法中都用“组成”而不能用“构成”。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时用“构成”,它一般用于描述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或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构成。例如: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如:氧气是由氧分
2、子(O2)直接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分子(H2)直接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是由铁原子(Fe)直接构成,铜是由铜原子(Cu)直接构成;还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直接构成。这些说法中都用“构成”而不能用“组成”。 简言之,宏观上说组成,微观上说构成。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微观概念。 巩固练习一认真阅读图中的内容,弄清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括号内填写“组成”或“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镁由镁元素();镁由镁原子直接()。 氧气由氧元素();氧气由氧分子()。 水由
3、氢、氧两种元素();水由水分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答案组成构成组成构成组成构成构成 分析描述纯净物镁、氧气和水等物质中的元素种类时用“组成”,属于宏观;而描述纯净物镁、氧气和水等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及分子的构成时用“构成”,属于微观。 二、玻璃和玻璃钢 普通玻璃:简称玻璃,是一种透明度高,不透气的固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无机非金属材料。普通玻璃化学的组成(Na2OCaO6SiO2),主要成份是(SiO2)。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 玻璃钢:指在塑料中嵌入制成的,称为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
4、玻璃钢材料因其质轻而坚硬,不导电,机械强度高,耐腐蚀等这些独特的性能优势,已在航空航天、铁道、装饰建筑、家居、广告展示、工艺礼品、建材卫浴、游艇泊船、体育用材、环卫工程等等相关十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深受赞誉,成为材料行业中新时代商家的需求宠儿。 小结玻璃是无机,而玻璃钢是复合材料。 巩固练习二下列各物质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玻璃B.聚乙烯塑料 C.生铁D.玻璃钢 答案:D 分析A.玻璃是无机;B.聚乙烯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C.生铁属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除了玻璃钢还有钢筋混凝土等。 三、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悬浊液: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悬浊液不透明、不均
5、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即固体小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下来)。例如:面粉、泥浆、氢氧化铜、碳酸钙等物质分散到水中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乳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液体上下分层的现象。如油水混合物、油漆等是乳浊液。其中经洗涤剂乳化后的水和植物油的乳浊液除外,因为洗涤剂使乳浊液变得相对稳定,液体不会再分为两层。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属于混合物,但物质的分散形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其中悬浊液、乳浊液不透明、不均一
6、、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而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巩固练习三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是溶液的是() A糖水B碘酒 C汽水D墙体涂料 答案:D 四、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是,一般来说,依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可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分为如下: 溶解性一方面决定于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A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或能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集气法,如: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集气法,而H2难溶、O2不易溶,都可以用排水集气法。
7、 B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如: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和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符号:S,单位:g。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查表可知,在20时,在水中食盐比碳酸钠的溶解能力强。 溶解度一方面决定于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
8、如温度、压强等有关。 小结溶解性是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巩固练习四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是() A.A的溶解度大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D.无法比较 答案:D 分析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但是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 以上几组辨析是从平日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及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并总结的,希望能给同学们一点帮助,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勤于归纳善于总结。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 6 页 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