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第2节 直方图(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第2节 直方图(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0 章 第 2 节 直方图 第 1 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2.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说出该矩形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学习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学习难点各矩形的高的确定和小长方形表示的实际意义教具学具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 动 内 容师生行为预习交流1.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2.什么是组距?3.什么是频数?
2、频数分布?4.什么是频数分布直方图?1.教师课前检查了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2.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明确内容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3.生生互动,质疑答疑。展示探究1问题4: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
3、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如:,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身高分组划计频数149x152152x
4、155155x158158x161161x164164x167167x170170x173合计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同步探究: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2或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40名队员,请试试看.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
5、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4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6、.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1)有关数据的整理即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2)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折线统计图是描述总体数据的变化趋势,而频数折线统计图是描述各个范围内频数的分布情况.教师布置学生先自己看书,再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讲授。注意表格所表示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填写,实践.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观察P165的直方图,教师作重点讲出各矩形所表示的意义和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检测反馈(1)书本P168习题10.2 复习巩固第1题(2)书本P169第2题教师巡回查看,当堂批阅课后作业见配套练习预习作业书本P166 例题教后反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