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英语五年级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白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英语五年级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白杨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冀教版英语五年级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白杨教案冀教版五年级白杨教案教材分析p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
2、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教学步骤:一、导入。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
3、、生长条件等。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习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三、学习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4、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四、学习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p 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
5、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6、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白杨树直而高大;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
7、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
8、‘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
9、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平。五、学习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
10、由衷地笑了。六、总结课文。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总评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
11、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p ”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冀教版五年级白杨习题
12、一、读写我行。g bì hún huáng yì t fn biàn( ) ( ) ( )jiè shào f mó qng _ tng _iù( ) ( ) ( ) ( )二、敌我矛盾。(写反义词)坚强- 清晰- 严肃- 干旱-三、找好朋友(写近义词)沉思- 挺秀- 清晰- 分辩-四、查漏补缺。白杨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_。文章借_赞美_。白杨树从来就这么_,哪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_遇到风沙还是雨雪,_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_那么_,那么_,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一是_;二是_;三是_。冀教版五年级白杨答案一、隔壁 浑黄一体 分辨 介绍 抚摩 清晰 挺秀二、软弱 模糊 随意 洪涝三、深思 挺拔 清楚 辩解四、借物喻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直 不管 不管总是 直 坚强 软弱正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