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下面,就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一、县情概况位于小兴安岭南端西麓,黑龙江省中部。下辖4镇7乡(农村镇乡)、76个村、500个自然屯。境内总人口32.9万,其中县属人口26.7万(农业人口18.2万)。县情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共有林地300.6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产红白松、杨、桦等优质木材15万立方米。林地之下蕴藏着煤、金、页岩等多种矿藏,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全县耕地面积164.5万亩,年均产粮6亿斤,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全省水稻、大豆
2、主产区。2、客属单位较多。境内驻有5个县团级客属单位。林业局属森工系统,有人口5万,林地面积218.6万亩;农场属农垦系统,有人口8000,耕地面积17.5万亩;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主要从事沙棘果树的培育和沙棘果的开发利用工作;32和26两个部队农场分别是沈阳军区和吉林省军区的后勤保障基地,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各具优势。3、属于革命老区。开发年代较晚,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属国家二类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曾是中国共产党北满临时省委所在地,抗联英雄等都在此战斗过。近年来,特别是2021年末新的县委班子组成以后,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县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三年来,全县共引
3、进项目354个,引资到位10.5亿元,有30多家大中型企业落户。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4.5亿元,城镇铺装白色路面19条,红砖巷道43条,修建了3.8万平方米的健身休闲广场,扩建了东北湖公园。城镇综合楼开发面积33万平方米,建起了1.4万平方米的党政机关办公中心。引资建设了集中供热公司,入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教育总投入达5231万元,仅城镇就纯增教育用房4万多平方米,投资额和建筑面积均超过前20年的总和。共争得了上级财政2个多亿的资金支持,不但解决了以往拖欠教师、城乡机关干部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等问题,而且连续两年为城乡财政供养人员发了13个月工资和基础工资以外的补贴。2021年,全县国内生产
4、总值实现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058万元(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2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元,比2021年末分别增长22.7%、5.9%、26.2%和21.6%。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一点是缘于省财政厅多年来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我们据实调整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我们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此我代表32万人民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情况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特别是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
5、重中之重,认真谋划,精心部署,强力推进。1、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和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农委等39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委主任担任,并抽调一名乡长、一名县委办副主任、一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考核工作。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和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确定了主抓领导,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为抓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2、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培训活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其
6、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力素质,我们面向广大农民开展了大规模、高层次的培训活动。县乡两级集中组建政策理论、带民致富典型事迹、农村实用技术等38个巡回宣讲团队,深入乡镇驻村入户巡回宣讲,共举办讲座500余次,受训农民达2.7万人次。1月12日至14日,县委举办了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特别聘请了中国社科院博士、中国当代史杂志社研究员以及省农垦学院、市委党建研究会的专家教授专题讲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并面向城乡进行了全程电视直播。3、扎实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分赴各乡镇,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2021年实施方案。在制定规划和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着力围绕五新目标、构建“五个体系”,即发展新产业,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生产体系;拓宽新渠道,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体系;打造新村镇,构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倡导新风尚,构建乡风文明的和谐发展体系;健全123下一页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