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隋唐五代史学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30564233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隋唐五代史学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隋唐五代史学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隋唐五代史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隋唐五代史学 .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封建史学走向成熟。主要成就表现在: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了官方修史制度,官修了一批正史;其二,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其三,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第一节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与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了史馆制度的确定,开创了官方垄断国史修撰大权的先河。隋朝的史学也不是毫无成绩可言, 其间也编修过几部史书。王劭还受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 “

2、其叙述当时,亦务在申实。”称他“长于叙事,无愧古人。 ”二、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底,在门下省设立了常设的修史机构史馆,负责纂修本朝史。唐太宗后期,史馆又负责前朝史书的编纂事宜。从此,这种官修史书形式成为定制。第二节唐代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一、起居注隋代在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唐朝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二、时政记唐朝开始,宰相自撰时政记,是由宰相专职记载的一种有关军国大事的原始历史资料,这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之手

3、。宋代以后, 更命著作郎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成“日录”,或称“日历” 。三、实录“实录”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实录”,以后遂成定制。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的唐朝顺宗实录。稍后则有北宋钱若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 卷。至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四、国史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国史先后修撰了8 次。但屡经战乱, 遭到极大损失,到五十年后的后晋修唐书时,就已经“百无二三”。对唐朝历次所修国史,刘知几多有批评: “ (许)敬宗所作纪

4、传, 凡有毁誉, 多非实录”, “ (牛)凤及以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 。但应承认, 唐修国史为后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第三节唐初八部“正史”和后晋旧唐书的修撰武德四年( 621) ,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唐高祖建议修前代史。次年颁布 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 ,后由于种种原因,未成而罢。但毕竟为唐朝馆修正史打下了基础,对唐初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贞观三年(629) ,唐太宗重新下诏修六代史。贞观十年,五朝史书全部修成上进。一、 梁书、 陈书的修撰:这两部正史均出自姚思廉之手。“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5、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名为官修,实出一手。其叙事恪守同一成例;两书都存在曲笔现象,乃至出现有美必书,有恶必讳。但两书文字精练,一洗六朝芜冗之习。二、 北齐书的修撰: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杂采他书而成。原本到北宋时已经残缺不全。现通行本50 卷中,原文只有18 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 高氏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一,称谓不同的混乱现象。三、 周书的修撰:实成于令狐德棻一人之手。仅有纪传。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

6、实。该书至宋代有残缺,多取李延寿北史以及高氏小史补充。四、 隋书的修撰:1、 隋书的修撰。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撰纪、传。历时7 年余。由于参修者多是当时著名学者,叙事简练、文笔严谨,受到后人的称赞,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魏征主笔的史论,注意总结隋亡教训,以告诫太宗要“居安思危”,注意民心向背,注意调整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镜”的作用,使史学在唐初成为有力的资治工具。2、 “隋志”(即“五代史志” )的修纂。贞观十五年(641) ,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共卷,凡十志。起初单行,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

7、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如北魏及南朝宋、齐都有涉及,可以弥补整个“五代史”无志的缺憾。而隋书在五代史书中属最后一部,后人遂将“五代史志”编入隋书,并直接将“五代史志”称为“隋志”。十志较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丰富,史料价值很高。五、 晋书的修撰:成后总题“唐太宗御撰”。其实真正主修者,令狐德棻为首,房玄龄为监修。130 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纂修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各传按照“依类相从”的原则,编次颇为得体。但成于众手,因此前后重复,彼此失去照应等问题也较多;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还不加甄别地将一些遗闻逸事、神怪传说收入书中,削弱了史书的可信性和严肃性。六、 南史、

8、 北史的修撰:均出自唐代李延寿私人之手。主要依据是南北朝的八部史书。李延寿采用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八部史书加以删削、补充、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连成一体,但它本身仍是断代史,而不是通史。南史、 北史的编纂方法主要有四:(a)重新组合。(b)删削重复和繁冗。(c)补充史料。(d)据实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受到好评;删削过多和不当。七、后晋修旧唐书(一) 旧唐书的编纂过程及编纂人:1、 旧唐书的修撰,从筹集史料,到全书完成,经历了梁、唐、晋三代,历时25 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 (921) , 史馆奏请筹集史料。 代梁而起的后唐依然重视唐史的资料搜集工作。2、 旧唐书的正式编纂,首倡之功者为贾纬。赵

9、莹以其言上奏于晋高祖。遂于天福六年(941)诏命修唐史 。出帝开运二年(945) 旧唐书完成,因刘昫任监修之职,遂由他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修史工作以唐代旧有的史书为主要依据。具体说来, 一是指修史的体例依据,一是指修史的材料依据。在体例方面,唐代官修国史有本纪、列传、志三个部分,于是赵莹也就依此规划。在史料方面,则主要依据唐代官修的国史和实录等文献。3、从现有资料看, 修史诸人中, 首任监修赵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组织作用,对唐史修纂 “首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10、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有力焉”。纂修官员中,张昭(远) 、贾纬、赵熙之功居多。桑维翰是旧唐书的第二任监修,应该是过问了唐史的纂修的。刘昫是旧唐书的第三任监修,仅一年全书即告修成,所起作用不是很大,但对最后阶段的修史工作能够按部就班、稳定顺利地进行, 使旧唐书的纂修能够最终成书,还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保障作用的。至于旧唐书之所以首列刘昫之名,从体制上说,也并非刘昫有意掠人之美为己有,而是当时的官方修史制度使然。(二)、 旧唐书的史料价值: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三)、存在的问题:编撰草率。旧唐书前半部分,基本上完全依据旧史,多所回护。因为直接照抄原文,因而还出

11、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另外,出现重复为某人立传的现象。第四节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一、刘知几生平刘知几( 661-721) ,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以文词知名,后来兴趣转移到史书研读。 42 岁,正式担任史职。但与监修意见不和,虽最后违心从事,与俗沉浮,仍得不到监修大臣的谅解,最终愤然辞职回家,写出了千古名作史通。后因儿子被贬,为儿子说了几句公道话,被玄宗贬官外放。二、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史通内容广泛,如史官源流、史书体裁、史书评论、史学方法、史学修养、史料鉴别等等,几乎囊括了历史学的全部问题。刘知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系统地总结了中唐以前史学发展的历史, 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

12、和史学理论,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说来: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总结。2、批判了盲目尊崇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在疑古、 惑经篇中,对尚书、 春秋等儒家经典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对孔子及其春秋中的记载提出了质疑和批评。3、提出“书法直笔”论,提倡真书,斥责曲笔要求史家客观公正记载史事,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并反复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4、提出史家必备的条件,即才、学、识三长。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条件,才能胜任其职。所谓的“才”,是指搜集、鉴

13、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及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所谓“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所谓“识”,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判断能力。5、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在史料工作方面,主张既要广搜博采,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在史书体裁体例方面,指出编年和纪传是两种主要的史书体裁,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必须谨严而合理(尤为重视断代史)在史书内容方面,主张记载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事迹,不要滥录烦芜无用的现象。在写作方法方面,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貌同而心异” ,要“貌异而心同”。在语言运用方面,主张要符合当时人的语言,主张用一些方言,决不能容许文

14、学的辞藻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不能“文史不分” 。要“言必尽真” ,对“当世口语”“方言世语” , “从实而书”。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馆修史的官修史书制度,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指出了史馆修史的五“不可”:一是史官群集史馆, “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二是近古史官不见郡国计书,视听不广,“虽使尼父再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出,犹且成其管窥” ,何况一般的

15、史官,更受限制。三是史馆人多,言易外传,致使下笔多有顾忌。四是监修各持己见,“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五是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尊奉,“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三、刘知几史学理论的局限性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集中体现为他极力提倡直书精神和他始终维护的“名教”的观念的矛盾。史通曲笔说: “史事有涉君亲,必言多隐晦,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史通惑经说:“夫臣子所书,君父是党,虽是乖正直,而理合名教。”第五节通典中国第一部典制体史书一、杜佑生平出身于名门。 唐谚云: “城南韦杜, 去天尺五。”杜佑之孙杜牧:“大明帝宫阙, 杜曲我池塘。 ”不

16、足 20 岁,以“荫补”入仕,至78 岁致仕,近六十年宦途,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是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又是精于政治的史学家,二、 通典的撰修杜佑从大历元年(766)开始撰写通典 ,至贞元十七年(801)成书,前后历时36 年。是在刘秩政典的启发下进行的。刘秩是著名史家刘知几之子。著政典,记载历代政治制度。杜佑十分重视这部书,但觉得他的内容不够详备,因此就以他为蓝本,博采诸书,扩充整理而成通典。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全书 200 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每目皆有目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载历代典

17、章制度。每一朝代,又以时间为序,记载制度的改革,将各种制度的沿革兴废及历代对各种制度的评价全部采纳,并且有杜佑自撰的议论,通过叙、论、说、议、评、按等名目,直接发表作者的历史见解和主张。通典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五经、群史,以及历代人士的文集、撰述、议论,有关制度的记载为其搜罗几尽。撰述宗旨是“将施有政,用乂邦家”,具有明确的经邦致用的目的,成为后世经世致用的史学典范。三、 通典在历史学上的贡献1、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体裁,开创了我国史书编纂的新途径。2、以制度分门立目,突破了正史书志的内容分类和编排次序。其一,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其二,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其三,将食货典立

18、于各门之首,这是没有先例的,突破了传统重礼乐、天文的格局,对后世影响颇深, 文献通考首列田赋考,当得益于此。3、重视议论通典重视议论。首先是大量收集历代学者对各种制度的评价议论。其次,作者本人发表了大量评论。3、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有六类:解释文字音义。补充必要史料。说明有关掌故。考证可疑史料。交代互见的内容。阐明写作意图。四、 通典的影响典志体通史:“三通”。后发展成“十通” 。制体断代史,如唐会要等。清朝人还依据此种体裁,补撰了一些记载前朝典章制度的断代史书。于是形成了一套贯穿古今的典章制度断代史系列。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以通典为首,把这类书专列为一门,称为“政书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