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 Science第 36卷第 6期2010年 12月收稿日期 : 2009 08 10作者简介 : 方舟 ( 1985 -), 男, 四川 乐山 人, 硕士 研究 生, 研 究方向: 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 l 80815045 qq . co m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方舟, 周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610065)摘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 合笔者 自己的 设计实 践,对 保护城 市历史 和建筑 适应性 再利用 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关键词 :历史建筑 ; 适应性再利用 ; 城 市文脉与记
2、忆 ;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 : TU241文献标识 码: B文章编号 : 1008- 1933( 2010) 06- 216- 05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FANG Zhou , ZHOU Bo(Architecture andEnv iron ment College , SichuanU niversity, Chengdu610065 , China)Ab stract : This article , co mbinedw ith thew riter sdesignpractices , representsanan
3、alysis on so m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ing the reuseof h istorical architect ure , and finally renders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and t houghts on the protection of city s h istory and the adaptivereuseof architecture .K eyw ords : historical build ing; adaptive reuse ; context andme mory ; participa
4、te in0引言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 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某一特定建筑风格 , 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 , 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 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 , 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 城市也一样 , 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 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 , 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
5、 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 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 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 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1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概念建筑 的 适 应 性 再 利 用 ( Architectura l Adaptive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住宅与花园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 合新的 使用方 式和内容, 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适应性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 而是指通
6、过人为的介入改建, 使旧建筑适应某一新的用途, 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再利用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 , 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 ,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 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 ,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 ,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 经济价值是直观的 , 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 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 , 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 体现这些价值的要
7、素: 建筑历史风貌、 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 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 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 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 , 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 达到可 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 仅仅216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8、 - - 开发其观光旅游价值, 是被动和不长远的。如近期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上特别提到的天津大沽船坞的例子。建于1880年的天津大沽船坞 , 曾经为中国海军的造舰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 其拥有者天津造船厂意识到了大沽船坞背后巨大的遗产价值,将其建设成为大沽船坞遗址博物馆 , 向游客开放。但与会者提到, 大沽船坞目前没有明确的保护管理主体和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营机制, 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天津船厂以生产养遗产。当地曾对其进行工业旅游的尝试, 但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面对目前天津塘沽区大规模拆迁、建设的严峻局面 , 大沽船坞文物式的保护显得不合时宜。的确 , 在旅游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 主
9、题为近代历史建筑的遗址博物馆确实很难生存。毕竟在国立大型博物馆都有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趋势下, 试图通过参观门票收益来养活历史遗产 , 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靠所属企业来长期维持更是不现实的。其最终结果 , 依然是历史建筑无可避免地消失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2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分析当前中国 , 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早已不是新话题, 在很多城市都已大量付诸实施, 并已经有了很多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建的再利用模式。2 . 1LOFT 旧厂房改建创意产业园模式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旧工业 (产业 )建筑改造 , 即 称之为LOFT 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 , 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
10、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 如上海苏州河LOFT社区、杭州的 杭印路49号 LOFT社 区、 昆明上河创库LOFT 社区、北京的798艺术区(图 1)等。图 1北京 798艺术区F ig . 1798 A rt zone BeijingLOFT模式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旧工业建筑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模式的效仿和学习。 LOFT,字面意义 是仓库、阁楼。在这里主要是指在大跨度的空间(主要是废弃的厂房)内根据实际功能需要和使用者审美情趣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划分、 构建出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小空间,并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大跨度空间的结构原貌。在改造过程中工业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得以保留并被充分地
11、裸露、展示。旧建筑本身是粗糙的、充满岁月痕迹的 ; 而新加建的部分多采用玻璃和钢构, 显得轻盈、年轻、现代。旧建筑与新加建部分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反差,而对改建的最初发起者前卫艺术家来说, 这种视觉上的矛盾造成的寂寞、颓废的心理感觉非常有利于他们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 也恰当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追求。但当这个词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而且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时,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在旧建筑改造中探索出来的改造模式, 甚至影响到了新建筑的设计建造, 当前很多房地产商开发面对青年客户群开发楼盘时, 会以LOFT户型为噱头 , 在户型设计中特意营造这种大空间嵌套小空间,
12、或是设置业主D. I . Y 大空间的所谓LOFT 概念, 来迎合年轻人对这种居住模式的推崇。国内 LOFT改建, 基础条件不同 , 发展的途径不同, 境遇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旧厂区演化为艺术家的创意产业园区。其中, 发展早期更多地是艺术家们的自发行为 ,园区内的个体室内空间精彩纷呈,而外部空间、园区环境及道路等要素由于缺少建设主体的统一规划加上租期的制约, 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得不到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实质性支持,最终被商业性的开发所吞噬 ; 而后期 , 出现了著名的798 、上河创库, 它们融入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开发理念 , 在较长租约的保证下, 由一个开发商按统一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留存
13、历史记忆的同时,使一片面临死亡的地域重获生机。LOFT模式主要针对近代旧工业(产业 )建筑遗产, 在实现商业利益和建筑遗产保护两方面不失为一种较为成功的、 值得推广的模式。但是, 不能简单地把 LOFT的兴起和表面的繁荣认同为找到了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尽管LOFT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由于多被冠以艺术创意产业区的名义 ,似乎LOFT更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是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小资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签 , 而非更具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再 生 。改建建筑的理念更多地来自于艺术家们的个人审美情趣 , 对旧建筑本身的历史并无过多的尊重与留恋。有的方案更是将旧建筑内外完全翻新,
14、仅保留承重骨架 , 反映出业主只是看重旧厂房建筑大跨度空间对艺术品展览和作为工作室的使用价值。改建后的艺术产业园也只是服务于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而非对大众开放的场所, 即便允许公众进入参观, 也仅仅2172010No 6方舟, 等: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局限于参观建筑外观和少数的盈利性质的画廊、展馆。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城市文化 , 唤起人们的 历史记忆 ,
15、若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 就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和认同, 曲高和寡 , 也就不能代表城市 , 代表历史。所以说, LOFT模式是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一种模式, 但不是全部。虽然有值得推广的方面,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2 . 2历史文化街区模式历史文化街区模式被笔者认为是另一类在中国较为普遍的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海新天地和在成都很有口碑的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 (图 2)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模式通常是将城市中局部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群重新加以规划和翻新改建, 并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置换 , 吸引大量服务业进驻, 打造出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工艺品商铺一条街等。并最
16、终形成一个和周边城市环境有明确边界的街区, 以浓郁历史氛围的营造来区别于周边城市肌理, 再现城市的历史面貌。图 2成都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F ig . 2H istoric d istr ict of W ens hufang Chengdu历史文化街区模式以商业化为代价来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似乎无可厚非, 但不得不说的是,过于浓郁的商业氛围已经影响了人在其中的场所体验,当我们追忆历史的目光总被横七竖八的广告牌、霓虹灯打断时 , 与历史的距离仿佛更加遥远。而其中餐饮、 酒吧高昂的消费也让大多数的公众对觥筹交错、 灯火澜珊的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抱以观望的态度。就在外面看看这是公众的一种普遍态度。服务于
17、上层社会, 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 在高昂的消费门槛下 , 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门并不对所有人开放。上海新天地的设计者宣称的设计理念是将新天地片区的历史归还给民众, 但是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 , 归还给民众的只是历史的残片而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 但在某些方面又是不足的、 片面的。游览完毕后,人们大多会抱怨商业氛围过于浓郁, 商铺鳞次栉比 , 历史感并不厚重 , 反而流于表面。但是地产开发商有必须考虑的商业利益, 如果没有开发商注入资金, 这些城市遗产将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过于苛求仿佛是太吹毛求疵了。毕竟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窥城市历史面貌的窗口, 即便是匆匆的一
18、瞥。3新的趋势和方向在 2009年 6月 16日于上海开幕的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上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 ,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他指出, 新的用途应当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 结构和特色 , 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 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他还特别强调,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侧重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 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 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 , 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 如博 物馆、美术馆、 展览馆、社区 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 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
19、。在这一发展策略的指引下, 有一些新出现的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 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3. 1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及公园3. 1. 1改建背景及设计思路唐山市城市展览馆的改建模式应该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产生、 设计概念、 现状情况都类似于数年前曾一度引起轰动的广东省中山市岐山公园, 都是由政府发起的城市历史建筑改造; 目标都是使旧工业遗产成为非盈利性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城市亮点 ,市民休闲放松、 整理城市记忆的场所。唐山城市展览馆的前身是位于唐山市中心大成山西麓的原唐山面粉厂。工厂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搬迁后 , 遗留下了一批荒废但结构完好的厂房建筑。为了整治
20、城市面貌, 打造城市形象 , 唐山市政府计划将这些旧建筑全部拆除开辟成城市绿地。在实施过程中 , 城市绿地公园设计者建议唐山市政府保留下这些虽对建筑史研究毫无价值, 但记录了一段城市历史的旧建筑。设计者认为, 当代无节制的城市化运动就像当年的地震一样, 抹杀了大量平凡的近代历史建筑。唐山作为一个一切以实用为先、朴实无华的震后重建城市, 应适度地保留这些平凡的但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片段 4。建议被采纳后, 开始现状调研才发现厂区的其中几个仓库竟然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弹药库。让人不禁感叹: 这些大地震都没能摧毁的历史建筑, 却差一点被城市化的飓风摧218四 川建筑科学研究第 36卷名师资料总结 - -
21、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毁了。3 . 1 . 2再利用成果分析最后的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将 4栋日伪时期的仓库和2栋地震后重建的仓库改建成为展示唐山近代工业、民俗和城市的平台。建筑的改建是节制的、尊重历史的 , 同时也是不拘泥于现状的。6个旧厂房通过一个玻璃和钢建构的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厂房面对公园的山墙面都按厂房山墙轮廓加建出了一个钢结构门廊(图 3)。这成为了整个方案的亮点 , 一方面避免了建筑群主立面是5个没有任何
22、美感可言的山墙面的尴尬; 另一方面也隐喻了对历史的尊重新建筑只不过是旧建筑的延伸, 用新材料复制出的历史的剪影。图 3山墙加建F ig . 3G able additi on加建部分笔墨不多, 但按建筑师的说法,下笔却很讲究。用水池和厂房之间布置连廊的手法来整合建筑单体 (图 4), 在建筑单体间形成了众多的院落空间 , 静谧的水面赋予了这些院落宁静的氛围,让人能在穿行静谧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历史的厚重感。设计者强调 : 在这种空间序列中, 像讲故事似的把旧建筑变换到新环境中。这组改建的建筑比新建城市展览馆更加有魅力, 因为当人们走进展览馆去畅想城市未来 , 走出展馆又能体会城市的历史。这种平衡有
23、助于去思索今天的城市化行动所应有的策略、立场和价值观 4。图 4内院改建前后F ig . 4Before and after the conversion3 . 1 . 3启示唐山市城市展览馆的改建模式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 1)改建并 不拘泥于原封不 动的保 存历 史建筑, 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者对建筑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加建和改建, 现代元素建筑元素的介入并没有让建筑失去历史风貌, 反而让历史建筑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让历史建筑自身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而并非有强加意味的必须保护或是不得不保护。(2)由政府发起的城市旧建筑改建成非盈利性质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模式, 其建
24、筑性质类似于市民公园。这种模式避免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商业的幌子。( 3)让城市的历史、 文脉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可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所有对其感兴趣的人民大众。毕竟掏钱感受历史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很多人而言都不具太大的吸引力, 如果把参与门槛降低或是去掉门槛, 则可以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原来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 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4笔者的设计实践笔者在2008年有幸参加了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体育文化公园改建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实践上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做了一次初步的尝试。4. 1项目现状分析泽当镇体育文化公园的现状是湖南省援建泽当镇的一座体育场, 占地面积13 48亩, 目前建成的有一条
25、 400m 塑胶跑道 , 一座包含看台的塑胶篮球场,一座升旗台以及围绕场地周边的一些商铺, 剩余的开阔的场地则为大面积的草坪和广场铺地。在现场发现 , 由于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种种运营方面的原因,该体育场的看台、 铺地、草坪等设施因缺乏养护,虽建成时间不长 ,却显得很是破旧。体育场大门紧锁,场地内空旷无人, 在杂草丛生的草坪上竟放牧有羊群。据了解 ,该体育场平时并不对外开放, 仅在有重要比赛时允许市民进入,场地面积很大 ,利用率却很低。由于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 体育场北面的民族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立面改造, 成为一条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集休闲、 购物于一体的景观步行街。步行街一侧紧邻的湖南体育场萧条的
26、现状显然难与其协调。所以当地政府决定, 重新规划改建体育场,使其能符合政府改变旧城面貌、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战略。4. 2再利用思路分析针对现场情况 , 我们提出了两种规划思路: ( 1)拆除体育场相关设施, 新建民族文化公园, 彻底改变场地旧貌和用途; ( 2)保留体育场跑道及其他重要体育设施 , 将现状改建为体育文化公园,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 并配套设置餐饮服务和公共体育锻炼设施 ,以市政公园的形式对市民开放。显然 , 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城市文脉2192010No 6方舟, 等: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27、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记忆传承的角度, 方案二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地政府也采纳了第二种规划建议。4 . 3再利用成果分析我们以体育场现存的400 m 跑道中线为轴, 将整个场地划为南北两个功能区。轴线南面为体育场馆设施区 , 按政府要求设置综合性室内体育馆和篮球场、 网球场等 ; 与民族路接壤的轴线北面则考虑为市民休闲区和西藏民族体育项目展示区,成为体育场与民族路之间两种场地职能的一个缓冲带, 设有景观绿化带及水面、 配套餐饮、民族体育雕塑景观道和大竞技场等。轴线东
28、西两侧各布置一个公园出入口, 入口大道两侧对称布置长廊、节点广场等景观,强化其轴线性, 呼 应西藏 本土 宗教 建筑 群的风 格(图 5 , 6)。图 5总平面F ig . 5M aster p lan图 6功能分区F ig . 6Funct ion plan4 . 4实践总结( 1)合理利用体育场原有的体育设施, 继承场地功能 , 让市民对这一区域作为体育场的场所精神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城市记忆保护的过程。( 2)在旧建筑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建和加建,让其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建筑审美要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这是一个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探索过程。5结语通过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和传承 ,
29、在当今正处于起步和蓬勃发展阶段,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实践证明, 过去的一些所谓的改建其实是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推广战略; 一些则是服务于个别人的私人领地或是奢侈场所。若如此,则改建后的建筑依然是建筑, 并不是历史。总而言之, 既然是城市或者国家的历史, 就是我们共同的历史, 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财产, 就应该让所有人能够参与其中 , 让每个人都能感受、认可。那么 , 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应尽量改建成为非盈利性质的公共建筑 , 以尽可能多地吸引所有城市居民的关注和参与。这项工作是艰巨且复杂的, 我们不能都寄希望于某个个人或是企业来完成, 毕竟我们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社会, 必须要考虑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和
30、长远发展 ; 必须考虑公共建筑建成后并不代表投资的结束 , 还有无休无止的养护和维修投入。这对任何个人或企业来说, 都是很难长期承受的。我们的政府应该把保护和改建旧建筑当成是一项关乎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公共事业来做, 以各地政府牵头,多方配合来完成。从长远来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城市记忆, 才能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凝固在建筑之中, 代代传承下去。历史是因为有现代才称其为历史, 现代是因为有历史才称其为现代。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中蕴含了新与旧 的辩证关系和留与 舍的两难抉择。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方式 ,传承了城市历史文脉, 保存了珍贵的城市记忆。正如冯骥才先生所
31、说 :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 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6我们必须保留城市记忆, 让我们记得自己是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图 片 来 源:图 1, 2 : 作者自摄图 3, 4 :世界建筑第224期图 5, 6 : 作者设计成果参 考 文 献: 1周波.建筑设计原理M . 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 2许亦农 .审视 过去 , 走向未 来: 建筑适 应性再利用杂记 J. 世界建筑 , 2009( 3). 3卢菁.功能 与价值的重铸旧建筑 的改造和再利用 J.建筑论坛 , 2003( 6). 4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及公园 J. 世界建筑 , 2009( 2). 5陈冀峻 .从LOFT到城市旧 建筑改造利用 J. 建 筑设计 , 2006( 12). 6冯骥才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J. 冯骥才博客 , 2006( 10).220四 川建筑科学研究第 36卷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