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城市规划管理方案计划技术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贡市城市规划管理方案计划技术规定.doc(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自贡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自贡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2 2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 3 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容量规划控制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4 4 第四章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控制建筑间距规划控制 .1111 第五章第五章 建筑退界规划控制建筑退界规划控制 .1616 第六章第六章 建筑高度规划控制建筑高度规划控制 .2222 第七章第七章 竖向规划管理竖向规划管理 .2424 第第八八章章 绿绿地地规规划划管管理理 .2424 第九章第九章 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规划管理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规划管理 .2727 第十章
2、第十章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 .3737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建筑立面及环境规划管理规定建筑立面及环境规划管理规定 .3939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4141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管理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管理 .4545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附附 则则 .4747 -!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第 1. 1 条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提高我市的 综合功能和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 术规范,结合自贡市实际,制定自贡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以下
3、简称规定 ) 。 第第 1. 2 条条 本规定适用于自贡市城乡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土地上编制详细规划(含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确定建设用地(或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指 导各类建设项目的各阶段设计以及规划实施管理等活动。 第第 1. 3 条条 本规定根据城市中心城区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和特点,划定旧区改建 地段(以下简称旧改区)和新建区规划建设地段(以下简称新建区)两个城市形态分区 (见附录五自贡市中心城区分区控制图 ) 。编制详细规划、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符 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规定。 第第 1. 4 条条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出具地块规划条件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依据已 批
4、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区域进行建设项目规划和设计的,在 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按本规定执行。 第第 1. 5 条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段、自流井恐龙风景 名胜区规划中确定的各风景区和景点等城市特别地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应按 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参照本 规定执行。 第第 1. 6 条条 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和行业规定执行;当本规 定与现行技术规范或行业规定有不同要求时,应按规定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执行。 对特殊性、专业性强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行业规定或专业技术
5、规范,提出专门的规划要求。 第第 1.7 条条 因提升城市形象、凸现城市特色和合理、节约利用建设用地等原因和其 他特殊情况,在商业、商务中心区以及规划确定的城市重要节点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需要 突破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本规定有关控制指标和规定的,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 域的环境容量和景观要求条件,按照合理性建设的原则,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题论证, 并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和按法定程序批准后,重新提出该项目规划条件作为规划设计和 -! 管理的依据。 第第 1. 8 条条 在纳入近期建设安排的重点区域,鼓励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规定的指 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结合相关专业规划和城
6、乡建设发展实际, 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进一步优化规划控制指标,规划实施管理以依法批准的修建性 详细规划为依据。 第第 1. 9 条条 在自贡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范围内的民用建筑类项目,位于城市重要地段 建设用地面积超过 2 公顷,旧改区一般地段建设用地面积超过 3 公顷、新建区一般地段建 设用地面积超过 4 公顷的,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用地规模小于上述规定面积的, 应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 第第 1. 10 条条 在自贡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除跨市域的重点工程、市 政工程外,平面和竖向定位必须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第 1. 11 条条 农民集体土地上的建设活
7、动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 原则,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选址建设;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应进入工业 集中发展区或按村庄、乡镇规划选址建设。 二、村镇新型社区、农民新居项目应按规划建设,有关技术控制指标和规定参照本 规定执行。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第 2. 1 条条 城市用地以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依照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 设用地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分为 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城市用地大类的类别代 号见表 21: 表 21 城市用地类别代号表城市用地类别代号表 用用 地地 分分 类类代代 号号用用 地地 分
8、分 类类代代 号号 居住用地R道路广场用地S 公共设施用地C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工业用地M绿地G 仓储用地W特殊用地D 对外交通用地T水域和其他用地E -! 第第 2. 2 条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划分、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 明确兼容性内容(包括兼容范围及兼容比例,下同)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无控制 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下达规划条件时,按附录一建设用 地适建兼容性表核定。 建设项目拟兼容的用地性质或用途在建设用地适建兼容性表中未列入的,应由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该项目主导用地性质和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情况、基础设施配套 条件等,具体核定适建兼容性
9、内容,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规定性内容。 第第 2. 3 条条 建设用地地块规划条件或修建性详细规划按法定程序批准后,除项目按 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应配套的公共服务用房及设施外,建设单位(含个人,下同)必须严 格按照规划条件对该项目核定的用地性质、兼容性内容实施建设,不得自行增加过改变。 第第 2. 4 条条 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且规划要求单独占地的,应在 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中分类标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列出技术经济指标; 不需要单独占地的,应明确标示各配置的位置和规模。 第第 2. 5 条条 计算建设项目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的用地面积以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红线 范围内的用
10、地面积为准,不包括项目建设用地红线以外的拆迁用地面积和代建、代征的城 市规划绿线、黄线、蓝线、紫线等范围内的用地面积。 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容量规划控制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第第 3. 1 条条 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强度由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等建筑容量指标 控制。 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用地的规划区位、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地形和用地状况和 绿化条件等综合承载能力及城市景观要求合理确定,以形成疏密有序、错落有致、建筑与 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 第第 3. 2 条条 一般地区的建设用地建筑容量不应超出表 31居住建筑规划控制指标 表 、表 32居住建筑规划强度控制表和表 33非居住建筑规划控制
11、指标表规定 控制指标(本章各表中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不含地下建筑面积,如地下建筑作为经营性用途 其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时,在规划条件中进行核定和确定) 。 -! 受环境景观、特别设施或其他特定因素影响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指标应经专题 论证后确定。 表 31 居住用地容量综合控制指标居住用地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地地 段段用用 地地 性性 质质建建 筑筑 形形 式式总建筑密度总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地率 兼容的商业及其他 公共设施20% 30%25% 商住楼 40%15% 旧改区 二类住 宅为主 导性质 的用地 兼容的商业及其他公共 设施20%且50% 商业或商住与住宅 混合在同一宗地 35%20% 兼容的
12、公共 及其他商业设施20% 30%30% 商住楼 40%20% 新建区 二类住 宅为主 导性质 的用地 兼容的公共及其他商业 设施20%且50% 商业或商住与住宅 混合在同一宗地 35%25% 注:1、本表兼容比例是指兼容类的建筑面积与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之比。 2、总建筑密度是指项目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表 32 住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住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新建区新建区旧改区旧改区 建筑层数建筑层数 (N N) 住宅密度住宅密度住宅住宅容积率容积率 建筑层数建筑层数 住宅密度住宅密度住宅住宅容积率容积率 77301.877301.8 7 7N10N10 282.1 7 7N1
13、0N10 282.2 1010N12N12 262.4 1010N15N15 262.4 12N15N15 242.8242.7 15N17N17 223.2223.1 17N19N19 203.5203.5 184.0. 164.52020 155.0 1515 174.0. 注:1、住宅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中住宅类建筑投影面积与规划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2、住宅容积率是指建设项目中住宅建筑面积与规划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表 33 非居住用地容量控制指标非居住用地容量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性质建建 筑筑 形形 式式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容积率绿地率绿地率 -! (%)(%) 多、低层
14、 502.015 商业建筑 高 层 405.020 多、低层 40 1.2 且1.8 25 办公建筑 高 层 355.030 多、低层 452.020 商业、办公 综合建筑高 层 405.025 多低层 402.025 宾馆、酒店 高 层 355.030 公共建筑 用 地 市 场 50 0.8 且2.0 15 中学用地 30 小学用地 30 幼儿园用地 35 无控制要求 30 农贸市场 451.515 公共服务 设施用地 社会停车库(场) 502.015 医疗卫生用地医院、疗养院 40 无控制要求 35 大、中专学校用 地 教学、办公、配套用房 35 无控制要求 30 工业品销售、维 修 展厅
15、、销售、维修 50 1.0 且2.0 25 物流用地满足物流功能的用房 50 1.0 且3.0 20 仓储用地仓库、管理用房 45 1.0 且2.5 20 机械、装备制造 0.5 轻 工 0.8 工业 用地 盐、化工 30 0.6 20 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生产、配套用房 300.720 注:1、植草的中、小学用地的运动场及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可以计入绿地指标。 2、工业建筑和普通仓储高度超过 8 米,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3、农业产业化项目是指工业园区以外对农产品就地加工的项目。 4、行政划拨用地上的行政办公、业务、科研、培训等建设项目,其容积率应不应小于 1.2(有特殊需要
16、或规定的除外) 。 5、工业用地容量控制指标亦可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有关规定执行。 6、工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面积 的 7%,且不得改变其工业用地性质。 第第 3. 3 条条 由政府组织和投资的公共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等)的建筑 密度、容积率指标可按以下要求控制: 建筑层数 10 层至 14 层,建筑密度为 25%至 28%,容积率不大于 3.0; 建筑层数 15 层至 20 层,建筑密度为 20%至 25%,容积率不大于 3.5; 建筑层数 21 层至 30 层,建筑密度为 17%至 20%,容积率不大于 4.5
17、; 第第 3. 4 条条 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科技馆、文化活动中 心等公益性公共建筑,应强调建筑特色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在满足规划退距、消防、安 -! 全等要求和绿地率大于30%条件下,规划管理以方案的合理性为原则,对建筑密度、容积 率 无控制要求。 第第 3. 5 条条 位于市中心商贸集中区域和城市规划允许不退界或少退界的建设用地, 且建设用地内规划布局为一整体建筑,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 市规划以及建设用地所处的区位、建设性质和功能、周边环境容量和景观等情况,经论证 后提出建筑容量调整方案,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确定。 第第 3. 6 条条
18、 建筑用地面积 1 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 控制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已经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规划执行。尚无规 划的,其容积率应在表 31、表 32、表 33 规定的指标基础上按表 34 折减。 表34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建筑基地面积(建筑基地面积(A) 折减率(折减率(%) 1000 m2 15 1000 m2A5000 m2 10 5000 m2A10000 m2 5 第第 3. 7 条条 除公共服务设施(公厕、垃圾库、社区办公、治安、停车场农贸市场等) 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项目建设用地未达到表 34规定的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开发
19、建设: 表35 开开发发建建设设用用地地最最小小面面积积规规定定 建建 筑筑 类类 别别 旧改区旧改区(m2)新建区新建区(m2) 低 层 建 筑 8001500 多 层 建 筑 15003000 高 层 建 筑 30005000 建设用地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因周边用地已经完成建设,或因市政公用 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且该地段绿地已达到规定标准亦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 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允许单独开发建设。 第第 3. 8 条条 建设用地(居住用地除外)范围内,已满足城市规划对建设项目规定的 配套,还向社会公众提供常年无偿开放的广场、绿地等公共使
20、用的室外空间(包括平地、 -! 下沉式广场和结合地形高差设置的上人屋面)的,可以在规定容积率基础上增加一定建筑 面积作为对提供开放空间的奖励。 第第 3.8.1 条条,对提供开放空间的奖励,必须保证不提高建筑密度和符合建筑间距、 退距等规定。增加的建筑面积按提供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计算,并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 积的 5%。 第第 3.8.2 条条 开放空间设置条件和建设规定 : 一、开放空间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 平方米,其至少有一边面临城市道路或公共场 所开敞式设置,且临城市道路或公共场所的连续长度不得小于开放空间周长 25% 二、满足无障碍设计规定; 三、绿地、广场与城市道路或游人可达 公
21、共场所地面有高差的,其高差不大 于 3 米, 且设置连续、开放的空间或通道; 四、符合消防、安全疏散、卫生、交通和城市景观等要求; 五、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六、建设项目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移交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 建设单位代行管理,并不得改变公共空间使用性质和用途。 第第 3.8.3 条条 开放空间有效面积和奖励 增加建筑面积的计算: 一、有效面积计算公式: F=MN 式中:F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 ; M对公众开放空间的使用面积; N有效系数。 二、开放空间有效系数( N): 表 36 开放空间有效系数表开放空间有效系数表 开开放放空空间间形形 式式
22、与与道道路路或或游游人人可可达达地地面面高高差差(m)有有效效系系数数 2 .0 1室 外 (含下沉式广场和屋面) 2.0 5.00.7 三、开放空间有效面积与奖励增加建筑面积的换算见表 37: 表 37 开放空间有效面积与奖励增加建筑面积的换算表开放空间有效面积与奖励增加建筑面积的换算表 核定建筑容积率核定建筑容积率 (FARFAR)FAR22FAR44FAR5 FAR 5 每提供每提供 1 1 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 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 1.01.52.02.5 -! 第第 3. 9 条条 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居住用地中,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配建
23、农贸市场, 且配建农贸市场为独立建筑,其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可不进入该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计算。 第第 3. 10 条条 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需要对规划保留的建筑(不包括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和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进行完善配套和改善使用条件的改造、扩建(含 加层、加阳台等)或改变原使用功能、用途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对周边空间环境、城市景观和相邻建筑不造成影响; 二、用地内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未超出其规定值; 三、符合间距、绿化、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等规定和建筑结构安全; 四、配套设施能满足扩建后的需要。 第第 3. 11 条条 具有合法房产、土地权属证的居民自有住宅和其他用房
24、,经市级危房 鉴定部门鉴定为危房的,进行危房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房屋基地占地面积及位置、建筑面积和层数不得超出原有房屋房产、地产权属 证记载内容;不得增加建筑高度;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得突出其用地权属范围。 二、不得影响相邻房屋的采光、通风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三、未经批准不得改变使用功能; 四、不得破坏绿化、侵占绿地和妨碍通道、影响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 五、 位于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筑控制区和自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的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地段、自流井恐龙风景名胜区确定的各风景区和景点等城市特别地 区的,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其建筑形式和外观必须符合
25、该地段 的规划要求。 第第 3. 12 条条 城市中心区建设规划用地范围内居民不得在国有土地上插建、扩建住 宅和其他用房;城市中心区建设规划用地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新建、扩建自用住宅和其他 用房的,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必须先依法取得建设用地。 二、符合城乡规划和本规定第 3.113.11 条二至五款以及相关规定要求; 三、居民新建、扩建自用住宅控制标准:以户籍常住人口计算,每人建筑面积为 30 -! 平方米,家庭人口 3 人以下的可按 3 人计算。 第第 3. 13 条条 建筑容积率计算: 一般情况下,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应按照现行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 范规定执行;以下情况的容积率计算
26、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普通住宅建筑:套型面积小于或等于 90 平方米的住宅,其建筑层高不应低于 3.0 米;套型面积大于 90 平方米的住宅,层高不应高于 3.3 米。 套型面积大于 120 平方米的住宅,其卧室和其他用房建筑层高不应高于 3.3 米,起居 室(厅)建筑层高不应高于 4.4 米,当建筑层高大于 4.4 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 筑面积的计算值应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 2 倍计算。 二、一般办公建筑(不含门厅、中庭、大型会议厅):办公建筑建筑层高应不高于 4.5 米,当层高大于或等于 4.5 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 平投影面积的 2 倍计算。 三、
27、普通商业建筑(不含门厅、中庭):店堂面积小于或等于 200 平方米,建筑层 高不应高于 4.5 米;店堂面积大于 200 平方米,建筑层高不应高于 5.1 米。当建筑层高大 于上述高度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应该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 2 倍 计算。 四、工业建筑:当建筑层高大于 8 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 应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 2 倍计算。 五、地下建筑(地下室)和半地下建筑(半地下室): (一) 、地下建筑(地下室):建筑周边完全被掩埋或周边部分被掩埋且露出在室外 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小于 1.2 米的地下建筑,使用功能为商业或其他经营性场所(公共停 车库
28、除外,下同)的, 其建筑面积折半计入容积率,作为非经营性或附属及配套设施的, 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二) 、半地下建筑(半地下室):建筑周边部分被掩埋且室外地面以上部分高度大 于 1.2 米小于 2.2 米的半地下建筑,使用功能为商场或其他经营性场所的,建筑面积全部计 入容积率;作为非经营性或附属及配套设施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建筑周边部分被掩埋但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 2.2 米的,其建筑面积全 部计入容积率。 -! 六、 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建筑最低处一侧的地面室外地坪标高作为该建 筑地面室外地坪标高;特殊地形,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地面室外地
29、坪 标高,并按技术规范和上述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 七、居住建筑底层架空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须符合本规定第 10.2 条要求)的,其 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第第 3. 14 条条 住宅建筑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应大于该套住宅建筑面积的 20%。 第四章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控制建筑间距规划控制 第第 4. 1 条条 建筑间距除须满足日照、通风、采光、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环保、 交通、管线埋设和文物、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定和规范要求外,应同时符合 本章的规定。 同一建筑在有建筑间距、后退红线、环保、防灾等多重距离控制要求时,应按 最大的控制距离要求控制。 第第 4. 2 条条 建
30、筑日照应满足表 41 的规定。高层建筑与有日照要求的已建建筑相邻 时,应进行日照分析,并应结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 日照分析管理办法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表 41 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日照标准 建建 筑筑 类类 别别条条 件件日照时间日照时间 旧区改建地段大寒日1 小时 住宅 新建区规划建设地段 每套住宅至少一个卧室、起居室 大寒日2 小时 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每套住宅至少一个卧室、起居室冬至日2 小时 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教师和生活用房冬至日3 小时 大、中、小学教学楼教室冬至日2 小时 医院、疗养院病房、疗养室冬至日3 小时 注:注:1、日照时间计算起点从底层的窗台面起算。 2
31、、当上述建筑下部作为商店、管理、停车等其他功能使用时,日照时间计算从须满足日照要求用 房最底层的窗台面起算。 第第 4. 3 条条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布置形式和间距计算参见 附附录录四四建筑间距图示) 。 -! 第第 4.3.1 条条 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按表42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 置最小间距控制指标 控制: 表42 居居住住建建筑筑平行相对布置平行相对布置控控制制间间距距指指标标 低低层层建建筑筑多多层层建建筑筑高高层层建建筑筑 相相 对对 建建 筑筑 正面间距 (建筑长边) 侧面间距 (建筑端墙) 正面间距 (建筑长边) 侧面间距 (建筑端墙) 主要朝向 间 距 次要朝
32、向 间 距 正 面 间 距 (建筑长边) 新建区: L1.1H 旧改区: L1.0H 且 6m L0.8H 且 5m 低低层层位位于于多多层层 南南侧侧: 新建区: L1.1H 旧改区: L1. 0H 且 7M 东东西西向向相相对对或或 多多层层位位于于低低层层 南南侧侧: 新建区: L1.0H 旧改区: L0.9H 多多层层端端墙墙位位于于低低 层层南南侧侧: 新建区: L1.2Hd 旧改区: L1.1Hd 且 7m 低低层层位位于于多多层层端端 墙墙南南侧侧: 新建区: L1.0H 旧改区: L0.9H 且 6m 东西向相对:东西向相对: L1.1Hd 且 6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低低层层
33、南南侧侧: L2Hd 且13 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低低层层 东东、西西、北北侧侧: L13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低低层层 南南侧侧: L高层次要 朝向面宽 且L13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低低层层 东东、西西、北北侧侧: L高层次要 朝向面宽 且11m 低低 层层 建建 筑筑 建筑 端墙 新建区: L4m 旧改区:符合 防火规范 以低层端墙 建筑高度为 H: L0.9H 且6m 新建区: L4.5m 旧改区:L4m L端墙面宽 且9m L9m 正面间距(建筑长边) 新建区: L1.1H 旧改区: L1. 0H L建筑端墙面 宽且L12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南南侧侧 : L0.5Hg, 且28M 高高层
34、层位位于于东东、 西西、北北侧侧: L1.2Hz, 且 18m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南南侧侧 : L0.45Hg, 且满足18m 和1.2Hz 高高层层位位于于东东、 西西、北北侧侧: L1.1Hz 且满足15m 多多 层层 建建 筑筑 建筑 端墙 L6mL端墙面宽 且 13m L11m -! 主要 朝向 间距 L0.5 Hg 且 28m L24m 高高 层层 建建 筑筑 次要 朝向 间距 L13m 注注 1、本章各表注解在本章内相同。间距计算规则见附录三“计算规则” 。 2、L 为建筑之间间距; H南向建筑高度或东西向建筑平均高度;Hg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 相对时的高层建筑高度,高层建筑与高层建
35、筑相对时的平均高度; Hz-多层建筑高度;Hd低层建筑 高度。 3、本表采用:低层建筑为 1-3 层或计算高度小于 10 米、多层建筑为 4-8 层或计算高度不大于 24 米、高层建筑为 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来计算建筑间距。 4、居住建筑正面是指建筑长边或建筑外墙开有起居室、卧室等主要居住房间窗户的墙面。 5、本表低层和多层居住建筑端墙的间距为端墙边长15 米不开窗时的规定。当建筑物端墙上 开有窗户时,该建筑应按以下规定增加间距(之间间距不大于正面间距规定):每层开启一扇附属房 间(卫生间、厨房、楼梯间等)高窗时,间距应增加 1 米;每层开启一扇居室或起居室(厅)窗户,
36、 间距增加 2 米。当该面外墙边长15 米每层开启的窗户为两扇及以上或边长15 米时,按建筑正面计 算间距。非每层开窗时,由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本表高层居住建筑次要朝向的间距为该面外墙边长15 米并只开有一扇附属房间(卫生间、 厨房、楼梯间等)高窗时的规定。建筑物下列情况的端墙开窗,应由该建筑按以下规定增加间距(之 间间距不大于正面或主要朝向间距规定):每层开启附属用房二扇高窗,间距增加 1 米;每层开启一 扇居室或起居室(厅)窗户,间距增加 2 米;当次要朝向每层开启一扇居室或起居室(厅)窗户和一 扇附属房间高窗时,间距增加 3 米。当该面外墙每层开启的窗户为三扇及以上或边长
37、15 米时,按建 筑主要朝向计算间距。非每层开窗时,由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塔式(点式)建筑各面均为主要朝向。 8、高层建筑:当边长30 米、高度60 米,按 60 米高度计算间距;当边长30 米、高度超 过 80 米,按 80 米高度计算间距。 第第 4.3.2 条条 居住建筑多、低层正面、高层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 按表43 控制: 表43 居住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控制间距居住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控制间距 建筑间夹角建筑间夹角最最 小小 间间 距距 3 30 0 按表 42 中主要朝向(或正面)对主要朝向(或正面)计算间距的 1.0L控制 按表 42
38、 中主要朝向(或正面)对主要朝向(或正面)计算间距的 0.8L控制 3 30 06 60 0 按表 42 中主要朝向(或正面)对次要朝向计算间距的 0.8L控制 6 60 0按表 42 中主要朝向(或正面)对次要朝向(或端墙)计算间距的 1.0L控制 注注 :1、 为两栋建筑的夹角。 -! 2、计算间距不包括表 42 中规定的最低限。 第第 4.3.3 条条 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44控制。 表44 居住建筑居住建筑错错位位布布置置时时的的控控制制间间距距 布布置置形形式式高层与高层高层与高层高层与多、低层高层与多、低层多层与多层多层与多层低层与低层低层与低层多层与低层多层与低层 6
39、 60 0L13 mL11mL8 mL4 mL6 m 6 60 09 90 0 L13 mL13 mL10 mL5 mL8 m 注注: 错位布置有两个方向的垂直距离( Lx、Ly)时,以任意一个方向的 L 单向控制。 第第 4. 4 条条 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疗养院住院楼、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 大中专院校的教学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除外,下同)之间的的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同 时应符合各专业规范的规定。 第第 4.4.1 条条 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45 规定: 表45 非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控制间距非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控制间距 低低层层、多多层层建建筑筑高高层层建建筑
40、筑 相对建筑相对建筑 正面间距 (建筑长边) 侧面间距 (建筑端墙) 主要朝向 间 距 次要朝向 间 距 正面间距 (建筑长边) L1.0H 且 6m 低层相对: L6m 多层相对: L10m 多层对低层: L8m L1.0Hd(Hz )且L13m 13m 低、多低、多 层层 建建 筑筑 侧面间距 (建筑端墙) _L6mL9mL9m 主要朝向 间 距 _ L0.4H 且 L22m L次要朝向 面宽且 L15m 高高 层层 建建 筑筑次要朝向 间 距 _ _L13m 注:注:1、本表中计算间距的 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10 米的为低层建筑(Hd) ;建筑高度等于10 米 且不大于 24 米
41、的为多层建筑(Hz) ;建筑高度大于24 米的为高层建筑。 2、本表所指端墙、次要朝向为该面外墙边长 15米并只开有附属房间(卫生间、厨房、楼梯间等)窗 户。 -! 第第 4.4.2 条条 非居住建筑多、低层正面和高层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 距应按表 46 控制: 表46 非居住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控制间距非居住建筑主要朝向成角度布置时的控制间距 建建筑筑间间夹夹角角最最 小小 间间 距距 3030按表 45 主要朝向(或正面)对主要朝向(或正面)计算间距的 1.0L 控制 按表 45 主要朝向(或正面)对主要朝向(或正面)计算间距的 0.8L 控制 30306060 按表 4
42、5 中主要朝向(或正面)对次要朝向计算间距的 0.8L控制 6060按表 45 主要朝向(或正面)对次要朝向(或端墙)计算间距的 1.0L 控制 注注 :1、 为两栋建筑的夹角。 2、计算间距不包括表 45 中规定的最低限。 第第 4.4.3 条条 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47规定: 表47 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控控制制间间距距 建建筑筑间间夹夹角角高高层层与与高高层层高高层层与与多多、低低层层多多、低低层层与与多多、低低层层 6 60 013m9m6m 6060909013m13m8m 注注: 错位布置有两个方向的垂直距离( Lx、Ly)时,以任意一个方向单向控
43、制。 第第 4. 5 条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以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为控制间距。 相邻均为由上部居住、下部非居住组合的综合楼,可分别按居住、非居住建筑规定 的间距计算相对的非居住部分和相对的居住部分之间间距。 -! 第第 4. 6 条条 高层建筑的主体与裙房可以分别计算间距(含第五章退界计算) ,裙房高 度小于 24 米按多层建筑间距规定执行,大于 24 米按高层建筑间距规定执行。 第第 4. 7 条条 位于同一裙房之上的多幢建筑,计算裙房之上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扣除裙 房的高度;计算与相邻建筑间距时,须包括裙房高度。 第第 4. 8 条条 同一建设用地内,底层均设有架空层的建筑相邻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 高度相等的底层架空层;底层设有架空层的住宅建筑与未设架空层的建筑相邻时,间距计 算应含建筑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第第 4. 9 条条 医院病房楼、疗养院住院楼、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大中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