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空间人群行为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空间人群行为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文化空间人群行为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采用照片对比法和数据二维化处理,对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空间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人群行为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成都市宽窄巷子中的人群行为变化在行为心理的影响下,与人群密度成倒“U”形的曲线关系。当人群密度达到1.2人/m2时,达到人们心理最佳的人际交往距离。这时,人群在空间中自由活动的选择性最高,体验感也是最佳的,且人群行为的转化率也是最高的。据此,基于空间的运行效率和人群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体验提出优化策略,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方面,对宽窄巷子的空间优化提出具体的策略。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历史文化空间;宽窄巷子;人群密度;人群行为1引
2、言历史文化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人们进行休闲、聚会、娱乐等公共活动的场所。空间因为人群活动的开展而具有意义。因此,空间的设计要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使用习惯和使用特点,尤其是基于不同类型活动时的心理感受,对于强化空间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历史文化空间的文脉传承,更应源自人群在相应空间中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本文基于人群在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空间中的活动状况调研,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群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特征、行为转变规律,以及其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据此总结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模式语言,提出既定的优化改造措施。2行为心理学与历史文化空间2.1
3、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行为心理学是在环境行为学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人与周边空间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心理学流派,如心理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学派、人本心理学派和格式塔学派等,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2。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为基石,探讨人的活动特征与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基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其中,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城市中的商业空间、广场空间、道路交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等各种城市公共空间,以实证调查数据为源,分析人群行
4、为,提出人的需求,并结合人群需求制订策略。比尔•希利尔(BillHillier)和扬•盖尔认为,停留式活动是检验一个空间质量好与差的关键,而非仅凭通过式活动的数量就对空间进行判定。若空间中的某种环境要素吸引了人群,他们则愿意停下脚步在空间中停留,也激发了人群行为的转变。正是最初的好奇心理,引发了人群行为由步行通过转化为驻足观看,而这种停留式行为也能继续因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行为。2.2历史文化空间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历史文化空间定义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这也说明,虽然历史文化空间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却与
5、普通的公共空间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代表。目前,针对历史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空间特征与评价、空间活力研究和使用者感受四个方面,对空间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其中,针对空间使用者感受的研究较少,分为归属感研究、人性化研究和行为研究三类。行为研究是针对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变化,对空间品质进行提升。本文将基于人群行为心理的视角,从人群活动探讨其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影响。分析不同的人群密度影响下,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活动,据此提出空间利用率的优化策略。3人群在历史文化空间的行为特征3.1人群在历史文化空间的行为活动特征。历史文化
6、空间中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博物馆等。不同的资源给人带来的刺激也会不同,基于人群不同的需求,会激发他们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变化。而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其行为的不确定性为评价标准,人的行为复杂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需要人和人协作的行为、需要人和除人以外的任意物质(包括自然环境、人造机器等)协作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协作的行为及人可以单独进行的行为。将该评价标准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其著作拓扑心理学人格动力论提出的“心理紧张度”5概念相结合,对公共空间中人群的行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需要人和人协作的行为:领导行为、活动参与、互动交流。二、需要人和外在物质协作的行为:停留拍照、停
7、坐观看。三、不需要人和外界协作的行为:步行、驻足。3.2人群在历史文化空间的行为心理特征。历史文化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以空间通行作为首要及主要功能。在空间中,步行通过是人群的主要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里,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阿尔方索(Alfonso)针对公共步行空间的研究提出了更适宜的研究理论步行环境需求理论,将人群的步行需求标准分为可行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历史文化空间因其空间的特殊性,对人群的行为也产生了不同
8、程度的影响。人群在空间环境要素的影响下,产生诸如从众心理、好奇心理、安全舒适体验等心理的变化,这些行为心理的变化会进而激发其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4人群行为与历史文化空间的关系宽窄巷子所承载的“少城文化”,是成都市传统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宽窄巷子成为最能展现成都特色的历史文化空间。宽窄巷子的整体风貌延续了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属于北方的胡同街巷制。因此其空间尺度较小,便于居民自发地进行活动和管理。经过历史的迭代,宽窄巷子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清代建筑。宽窄巷子因为其发展的特殊性,街巷空间及某些局部放大空间承担了街区内的各项人群活动。宽窄巷子作为历史文化空间,从属于城市公共空间,但因其空间和形
9、态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空间与一般的城市公共空间特点不同。根据人群使用空间的特点,将宽窄巷子分为通行空间、观赏空间、休憩空间和节点空间。通行空间主要指空间内可供行人通行的空间;观赏空间指能提供人群进行拍照、停留观看及参加其他活动的空间,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空间之一;休憩空间指空间边界和空间两侧的空地,能为人群提供休憩的场所;节点空间指空间中连接的部分所形成的空间,如建筑前广场空间、转角空间等。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该刺激可能来源于外部(如温度、声音等),也可能来源于内部(如人的动机、需求等),即人的行为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2。因此,本文从人群行为活动的研究切入,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0、对历史文化空间中的人群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并在归类分析中探究行为转变与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分析总结出影响人群行为心理和变化的原因。据此,基于行为心理特征提出历史文化空间的优化策略。4.1人群行为活动变化分析。4.1.1人群行为活动的时间特征分析。宽窄巷子作为一个当地旅游景点,人流量在节假日的影响下波动较大,但时间特征明显。因此在调研过程中,选取了工作日与非工作日进行调研。根据宽窄巷子内人群活动的时间特点,选取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和18:3020:00这五个时间段,对场所中的人流量和人群行为进行统计。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对比中(图1、图
11、2),人群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图3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非工作日的人流量明显高于工作日的人流量。这说明宽窄巷子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外来游客抵蓉旅游的“打卡圣地”。早上,由于宽窄巷子内外的店铺开门较晚,空间较为冷清,所以大家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出行。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人流峰值都集中在16:0017:30这个时间段。这是因为下午大家游览宽窄巷子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该时段。同时,大部分游客在经过恺庐这类文化建筑时,会驻足观看并停留拍照,空间周边的休憩座椅也成了大家的聚集地。4.1.2人群行为活动的空间特征分析。宽窄巷子主要的观赏景点或建筑遗址都分布在区域的北侧,这里也是人群活动发生的集
12、中地。从图中可知(图4、图5),无论是工作日还是非工作日,宽窄巷子的人群活动主要集中在宽巷子和窄巷子中的节点空间和观赏空间。这是因为这两种空间集观赏、通行和休憩功能为一体,能容纳不同心理需求的人在此停留。此外,由于空间的入口处都有较为宽广的广场空间,且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会有大量的人群在此聚集。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宽窄巷子中各个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选择宽窄巷子内较为典型的恺庐前的空间,作为我们后文进一步研究的对象。4.2人群的行为心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4.2.1人群行为的活动特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见表1。
13、根据霍尔博士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划分标准,对现场调研记录及照片记录进行可视化分析后,选取恺庐门前的空间为例,对人群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得到人群行为与人流量的关系。如图6所示,由人群的不同活动,恺庐门前空间自发地被分为观赏空间和通行空间两个部分。当空间中的人流量较小时(图6、图7),观赏空间与通行空间互不干扰,所占据的面积为整个空间面积的51.2%,且人群可以在空间中自由选择活动类型与观赏角度、距离;当空间中人群密度在1.01.2人/m2时(图8、图9),人群在空间中的分布适中,观赏空间以中心观赏对象呈圈层式扩散,但通行空间会阻碍一部分观赏空间的形成,观赏空间所占据的空间面积占场所面积的25%;当人
14、群密度在1.21.5人/m2时(图10),突增的人流使通行空间快速膨胀,观赏空间受到通行空间的压缩,空间中的观赏行为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观赏行为都集中在观赏对象前的一排弧形空间内,或者穿插在通行人群中,此时观赏空间所占场所面积仅为5%。4.2.2人群行为的心理特征。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人群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变化会给公共空间带来不一样的效应促进效应则激发空间活力,空间的利用率会得到提升;而抑制效应不仅会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公共空间走向衰败。所以,需要进一步分析空间中人群的行为心理变化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或桥梁,引导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我们以公共空间中瞬时人群密度这一客
15、观指标作为本节分析的主要对象,旨在通过人群密度的分析,找出人群行为心理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图11图13)。根据现场调研记录,将行人的步行轨迹、人群停留点与其活动范围相叠加,得到不同人群密度下行人在空间的分布范围。结合上一节人群行为活动特征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人群密度对人群行为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根据人群在空间中基于行为心理的活动转化与人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绘制了曲线图(图14):人群密度与人群行为转化呈倒“U”形曲线。当人群密度小于1人/m2时,人的行为转化与人群密度的关联性小,人群的行为主要由其自身的意愿支配。此时,人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松散,活动类型较少,受活动发生点的影响
16、较小;当人群密度适中,处于11.2人/m²时,人群在空间分布适中,此时空间中的人群之间彼此保持着社交距离,人群的集聚程度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在空间中的自由活动选择性较高,所以其行为的转化率提升得快。人群活动类型多元化,人群分布明显受节点影响较大,如恺庐门前人们由于拍照需要,自发地形成一个半圆形空间。当人群密度趋近1.2人/m²时,人在空间中的自由活动选择性最高,行为的转化率也最高,此时人群在空间中的舒适度和心理接纳度是最佳的;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趋向于亲密交往距离,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使得其开始出现排斥心理,不愿意在空间里过多的停留,人群的空间体验
17、感开始变差。人群行为转变受到高密度人群的抑制,减少了其他行为活动的产生。此时空间呈现过载趋势,人群会产生不舒适感,不会在该空间长时间停留,而是选择去临近的其他空间满足需求。5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历史文化空间优化策略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效地利用城市历史文化空间,采取有意义的历史、文化改造方式,引导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空间保留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空间场所。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群活动发生的场所,其空间的内在构成逻辑也应该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下
18、,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在空间上,就是“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合理地规划、分配空间中的环境要素,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和人群的舒适感。5.1安全需求边缘空间多元化。人都需要一定的私密性空间,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察觉或影响。所以,人群在空间中都会选择边缘空间,或者有树木、草丛遮挡的位置进行休息,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在宽窄巷子的空间边缘设计中,融入对私密性的考虑。可以将休憩的场所规划在树丛之后或树丛的一侧,这样可以利用景观绿化带形成较好的私密性空间。5.2从众心理空间合理分配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群在空间人群较为拥挤
19、的情况下,也会因为空间中某些活动的举办而被吸引。但这一部分人群往往不会在空间中做过多的停留,因为拥挤的人群会将他们推向另一个空间。所以我们可以在后期的改造设计中,合理地运用铺装的色彩来划分通行空间与观赏空间。通过色彩引起的心理效应,引导人群自动分离,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合理化。5.3好奇心理创造空间历史文化。优质的历史文化空间应包含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民俗特色。在优化改造中,可以参考井巷子中文化墙的方式,在宽巷子和井巷子中的一些建筑背景墙上,融入当地特有的元素符号,以增强空间的历史文化感,提升空间历史的代入感。创造空间的多元趣味性,将商业活力与生活闲趣融入历史文化空间内。通过体验性的商铺吸引
20、人流,利用转角空间或广场空间创造小型公共活动的交流空间,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为人群在空间内做短暂停留创造可能。5.4舒适体验空间容量精细化。舒适性是人群在空间活动是否愉悦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将通过式行为转化为停留式行为的因素。而在非工作日或节假日人流高峰期,这两条巷子的人流往往都会超出空间的承载力,形成“水泄不通”的场面,造成游客的游览舒适感下降。然而,位于宽巷子和窄巷子旁的井巷子,表1人际交往分类表交往距离类型距离m特征公众距离3.77.6无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社交距离1.23.7个体行为会受到从众心理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人群集聚现象个人距离0.461.2个人独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
21、开始下降亲密距离0.150.44不再遵循既有的步行线路,自由寻找更宽阔的空间作为宽窄巷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人流高峰期,却鲜有人前往参观游览。所以,对于宽窄巷子这类历史文化空间而言,应设置相应的人流管控系统。一旦人流量达到空间的承载力峰值,便建议新来的游客选择其他的游览路线,错峰游玩、观赏。基于我们的研究发现,当人群密度在1.2人/m2时,人群在空间中的舒适度是最佳的,且各项活动之间不受干扰。所以,可以据此估算出宽窄巷子内的最佳人流峰值为95000人,其中宽巷子的最佳人流量为2300人,窄巷子为1925人,井巷子为1575人。可以将以上数据融入宽窄巷子的智慧人流管控系统中,合理地对人流进行引导。
22、6结语历史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积淀和延续,是一个城市最好的“空间语汇”。合理、高效地使用历史文化空间,对于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通过人群活动来研究空间利用率,进而提升空间品质。研究的结论主要为:宽窄巷子非工作日人流量明显高于工作日人流量,整个历史文化空间内人群分布不均,致使一部分空间人群舒适感不佳。这说明人流量与空间容量不相匹配,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容量估计,引导宽窄巷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人群行为探究,发现游览路线的制定、室外活动空间的布局对空间的高效使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历史文化空间利用率和可持续性,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为宽窄巷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作者:谭倩倩 毕凌岚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