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风格特点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风格特点特色.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风格特色上海音乐学院 王建人摘 要唐代歌舞戏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流传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乐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兰陵王入阵曲,本文通过对其舞蹈的细致分析,力求多角度、多视野地探讨唐代歌舞戏的由来、发展、风格特色以及历史地位和影响,展现唐代乐舞作为古代乐舞史上最为繁盛局面的基本历史面貌,为了解和学习唐代歌舞戏发展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对其在我国乃至世界乐舞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和做出的贡献进行阐述。本文是利用兰陵王入阵曲这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对唐代歌舞戏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风格特色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兰陵王入阵曲中舞蹈的风
2、格特色,为唐代歌舞戏中的舞蹈研究作出理论支撑,深化对歌舞戏中舞蹈的研究。关键词:歌舞戏;唐代乐舞;兰陵王入阵曲;舞蹈风格Theory Of The Tang Dynasty Song And Dance Drama Lanling King Into The Array Song Dance Style Characteristics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song and dance drama is a certain influence and spread of the value of an art form, is very important in th
3、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danc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s lanling king into the arra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dance, to multiple perspectives, multiple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song and dance drama, style characteristic
4、and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tang dynasty show dance as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dance basic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situation,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tang dynasty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of song and dance drama development, and its hist
5、ory in our country and even the world dancing to occupy the 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This paper is to use lanling king into the array song that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utstanding works, the for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song and dance drama,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the style characteristi
6、c to carry on the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lanling king into the array song, dance styl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dance to make theoretical support in the tang dynasty singing and dancing,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dance of the song and dance drama.Key words: Song and dance dram
7、a; The tang dynasty dancing; Lanling king into the array; Dance style目录论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风格特色唐代的歌舞戏基于前代百戏、歌舞的艺术基础,有故事内容,对一些角色进行扮演,载歌载舞艺术形式。歌舞戏是唐代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有歌、有舞、有情节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有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拨头三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代面,起源于北齐,是男子独舞,目的是为了对兰陵王的没得和战功进行歌颂,动作是对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勇进行表现,属于武舞一类。因其容貌俊美,为
8、阵前震慑敌人,戴凶恶的面具,为假面舞蹈。中唐时期盛行,渐渐娱乐化,失去武舞色彩,成为“软舞”,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和佛教的东传,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归入左舞,现属日本雅乐。现以兰陵王入阵曲为例,分析其唐代歌舞戏当中舞蹈的风格特色。对我国唐代乐舞发展史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其中有宫廷纯舞、歌舞大曲、歌舞戏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的理论方向,也有单一讲述兰陵王入阵曲这一作品是面具舞,歌颂兰陵王英勇善战的。本文以兰陵王入阵曲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唐代歌舞戏中舞蹈的风格特色以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一、唐代歌舞戏的形成(一)唐代歌舞戏的由来中国南北朝时期,所有的大迁徙、大融合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交
9、流,给隋唐时期的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唐代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隋、唐两代继承了南朝的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舞蹈文化,融合了北朝各民族音乐和舞蹈文化,在继承及融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景象。在唐代,无论是贵族、文臣、武将都以跳舞为乐、为荣,还普遍以专业舞蹈知识、舞美深入人心,舞美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的舞蹈之所以高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取得一定的成就,与当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和民族的交往非常普遍、频繁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其基础的广泛和深入,传统的中国舞蹈,有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间的相互吸收,相互
10、融合,创新发展,博采众长。其次是由于舞蹈活动在当时民间和宫廷都极为常见,饮宴与祭祀的场合尤为普遍,舞蹈活动不分阶层和场所。再者便是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推广,宫廷里设置有庞大的乐舞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从事舞蹈的人士。唐代舞蹈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外来的舞蹈文化,加工创造,发展创新。大型的舞蹈表演,人数多的有数百人,华贵的服饰,场面壮观,气势宏伟。小型的舞蹈表演,技术精湛,表演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引人入胜。虽然唐代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形态万千、各不相同,但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亮、开朗的风格特点。这反映了唐朝的强大,体现了唐朝的昂扬向上、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风格。对相邻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现今
11、的日本仍然称中国的唐代舞蹈叫做“唐乐”。唐代的歌舞戏不单单对宋代的舞蹈产生了影响,还对宋元以来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音乐和舞蹈在欣赏和娱乐中有表演性质的健舞和软舞,大型多段舞蹈套曲内容统一,有严谨的结构,精湛,广泛流传。在民俗节日里也有大型的、热烈活泼的自娱性质的踏歌舞蹈活动。无论是礼仪还是艺术与欣赏性质的宫廷乐舞燕乐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舞蹈。此外, 歌舞戏是在前代的歌舞、杂技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生成的,在寺院和民间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深受百姓喜爱。(二)唐代歌舞戏的主要内容唐代的歌舞戏基于前代百戏、歌舞的艺术基础,有故事内容,对一些角色进行扮演,艺术形式是载歌载舞。在唐
12、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中,最早对歌舞戏进行过记载,是“散乐”,对内容、节目以及唐代的几个作品进行记录的,可以在唐代的著作中发现。踏谣娘、兰陵王入阵曲、拨头三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其中最完整的当属踏谣娘。然而,他们都缺乏对曲谱和剧词进行表现。在南北朝末,开始出现这样的歌舞戏,可以追溯其起源到汉朝时期。对后世来说,金院本、宋杂剧和宋南戏都是在歌舞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歌舞戏使中国戏曲艺术向成熟发展,在音乐和舞蹈史上地位极其重要。出现于南北朝末的歌舞戏,从汉代起,就对歌舞、百戏、杂技、角色表演等进行了继承。自北齐时期开始,一直到唐朝,扮演者由女角色、男角色或者女扮担当,有所改变,并非相
13、同。唐代已经具有完备的化妆艺术,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踏谣娘、兰陵王入阵曲、拨头这三种舞蹈和音乐便是其表现。这些作品的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有庄严肃穆,有喜上眉梢,有悲痛欲绝,已经能看到后世戏曲艺术的基本模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设“戏”的概念,日益由技艺表演或者戏耍,向戏曲艺术转变,我国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踏谣娘的记载相异包括角色数目、故事情节、官职、作品名称、扮演角色人员的性别,以及伴奏、伴唱等等都能清楚地体现。除此之外,还能够从中发现已经向宫廷迈进这一特点。踏谣娘、兰陵王入阵曲流传和出现的地点,对舞蹈、音乐和戏曲的发展起到助力。在国外,这些作品曾经起到了一定影响,产生过一定作用。(三)唐代
14、歌舞戏的主要代表作踏谣娘是最为完整的一部歌舞戏,又作踏摇娘,表演形式方面,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有冲突,有歌、有舞、有对白。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表现的内容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通过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北齐年间,黄河一带的苏某,由于长着酒糟鼻子,相貌极其丑陋,不曾当官,却将自己叫做郎中,酷爱喝酒,经常在喝多后对其妻子进行殴打。苏妻相貌美丽,
15、擅长歌唱,因而将自己的怨愤编为曲子,对不幸进行倾诉。在传唱这些词曲的过程中,又对其发展,并进行丰富,同时,加上音乐伴奏,日益成为歌舞表演。就在人们对其哭诉及被殴打的音调和动作模仿的时候,日益就发展成了民间歌舞戏。钵头又被称为拔头、拨头,其起源于西域。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记述:“拨头出自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乐府杂录“鼓架部”进行了具体的记载,并说:“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等。是对一个故事进行表现,具体为:一个西域人吃了老虎,其子去山上对父亲尸体进行寻找,同时,将猛兽捕杀的故事。山有八折,曲有八段。表演者穿着素衣,披头散发,面带哭相
16、。这样一来,钵头应该是带有些悲伤情绪的节目。在唐代曾传入日本。兰陵王入阵曲,又可以叫做大面或代面。是对北齐世宗高澄的儿子高长恭这个兰陵王进行表演。唐朝崔令钦教坊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大面起源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格勇猛,然而长得却和女人一般漂亮,他觉得这样不能威慑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于是用木头雕刻了个面具,在上战场的时候佩戴上。由于这一点,在歌曲中得到体现。”唐末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鼓架部”所记为代面,同时,叙述了化妆的情形。宋王灼碧鸡漫志第四卷四记载,在宋代时,兰陵王依然流传,使用的越调。又有兰陵王慢,运用的是大石调,已不是原先的旧曲。兰陵王入阵曲由歌曲发展而成,动作表现作战的击刺。该乐舞开创
17、了古典军营乐舞的先河。此舞是歌颂兰陵王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英勇善战,因貌俊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声威日显,被世人称赞。兰陵王入阵曲曾传入日本,归入雅乐,对中日间文化的交流影响至深。二、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中的舞蹈在唐代的发展变化(一)作为武舞的兰陵王入阵曲北齐时的兰陵王入阵曲是对作战时的兰陵王英勇的敬畏,庆贺战功而作,因为每次兰陵玉出战时都带着面具,因而作为特色,在乐舞中被准确地呈现出来,并在日后的流传中日趋完善,并成为了艺术表现的重点之一。它所反映出来的气势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战斗精神,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起到协调融合的作用。最开始的时候,
18、兰陵王入阵曲是手里拿着兵器表演技巧,这种形式,可以叫做“武舞,又称为“健舞”。从原始乐舞开始发源。在宫廷典礼仪式和祭祀仪式中,武舞最早来自周代宫廷“六代舞”,其中大濩、大武因是歌颂帝王以武功定天下,故称作武舞。表演时,舞者手执干戚(兵器)而舞。动作猛厉,节奏铿锵,舞蹈表演程式化,熔诗、舞、乐为一体。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宫廷都进行相异的武舞的制作,从而对统治者的武功进行标榜。“文以昭德”、“武以象功,借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此后历代相传文化和武力,如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唐杜佑通典)。兰陵王以武功得天下,作为武舞。在后世发展舞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每代皇朝都对礼乐重视
19、,对其武功进行歌颂的武舞进行创设。直到现在,民间依然对手里拿着武器进行诸多形式的舞蹈的情况进行了保存,借助刀、剑、枪、戟、盾、矛等武武器,以矫健的雄姿,高超的技艺,尤其是舞蹈和武术的密切配合,更能将技艺的融合体现出来,使其拥有浩荡的气势,做到多姿多彩。(二)成为软舞的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形态在唐代发生了改变,从男子表演的武舞逐渐演变成由女子演出的软舞。此舞蹈的形态之所以发生改变,还是因为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从宫廷到民间都深得百姓喜爱,广为流传。全唐文卷二七九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当中记载,武则天时“歧王年五岁,为卫王,弄兰陵王。连孩童也尝试模仿表演兰陵王,由此可见,该戏在当时流传
20、甚广。在唐玄宗之前,兰陵王入阵曲一直广为流传,且颇受欢迎。正是由于兰陵王颇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表演兰陵王入阵曲舞蹈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男子舞蹈,宫廷中的女子也开始模仿表演,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兰陵王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此时的兰陵王入阵曲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已经不再是北齐时候充满战斗气息的模样,在艳丽的胭脂水粉的香气中被彻底的娱乐化,失去了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从着假面指麾击刺的男子独舞逐渐演变成了由女子表演的舞蹈形式,已失去了原有武舞的色彩,动作变得温柔缓慢,归为软舞一类。由陈尚胜所著,李嘉所主编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中这样提到:“唐舞有健舞、软舞之分。其中,软舞中的苏合香出自天竺,
21、陵王舞出自西域”从中可得知,兰陵王又编入了“软舞”的要素,所以其舞姿应较为柔美,而与先前的武舞有所不同。(三)被列为歌舞戏的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到唐代时已发展成为一种歌舞戏。以音乐歌颂兰陵王,以舞蹈模仿兰陵王,进而表达人们对兰陵王的敬畏和爱戴之情,表演着兰陵王一生的英勇事迹,威猛勇敢。因而“戏”的部分在歌曲和舞蹈中占有比例越来越多,由前代的音乐舞蹈形式发展成为了歌舞戏。唐代歌舞戏极其兴盛,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比舞蹈复杂,以歌、舞、戏三位一体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是备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为后世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史料记载可推断,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一个颇为
22、重要的歌舞戏。三、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中的舞蹈特色(一)戴面具而舞的假面舞蹈记载高长恭的典籍有北史、乐府杂录、北齐书、旧唐书等,对其生平进行了记录,也有具体描述其相貌的,可以多处看到。兰陵忠武王碑中对其进行记载“性情豪爽幽默,活泼开朗”;北齐书中做了这样的描述:“相貌柔美,胆气豪壮”;旧唐书音乐志中则称其“有武功而长得帅气”等。从这些可以想象到,兰陵王确实长得超越常人,容颜俊俏。然而对于武将来说,美貌并不是有利的,正是因为其美貌,在战场上多次受敌军嘲讽,于是,他就进行了凶残的面具的制作,将其戴在脸上,遮掩自己的美貌,前去杀敌奋战。这些事迹在史料中都是有记载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23、,代面在北齐最早出现。北齐兰陵王长恭,他性格勇猛,然而长得却和女人一般漂亮,他觉得这样不能威慑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于是用木头雕刻了个面具,在上战场的时候佩戴上。曾经击败周军,为了对其指挥的勇猛进行表现,编制了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也有这样说过:他性格勇猛,然而长得却和女人一般漂亮,他觉得这样不能威慑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于是用木头雕刻了个面具,在上战场的时候佩戴上。如图1-1所示,兰陵王穿着紫色的衣服,腰里佩戴上金饰,带着长鞭。从许多史料记载中都能显示出,兰陵王戴面具上战场的确是事实。图1-1舞乐图.兰陵王兰陵王入阵曲不单单在我国古代乐舞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日本的舞蹈史上也有非常重要
24、的地位。日本从我国唐乐中学习了兰陵王入阵曲,并留存至今,为研究和重建兰陵王入阵曲这一舞乐的舞蹈工作者提供了重要依据。专门从事北齐史学研究的马忠理先生从1985年就开始对兰陵王入阵曲的相关史料进行收集整理,他的苦心没有白费,经过研究发现,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是由中国唐代传去的,这一结论得到了证实,并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赞同和认可。下图正是兰陵王的面具。图1-2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兰陵王面具 如图1-2所示:面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凶狠、狰狞、恐怖的。双目瞪大到了极点,连毛发都冒着杀气,怒发冲冠,张大着嘴巴,露着锋利的牙齿,像是能够一口将敌人吞下。面具上方的怪兽更是阴险凶残,使人看了就会毛骨悚人。可见兰陵
25、王带着面具上战场杀敌作战气势逼人。(二)舞蹈动作以“指麾击刺”为主 在“邙山胜利”后,北齐武士们戴着假面对胜利进行欢庆,于是,兰陵王入阵曲诞生,并且流传甚广。尽管兰陵王死于这场战争,然而,兰陵王入阵曲却得到流传,后来,人们对这首曲子界定为独舞,戴着面具,进行击刺。有着雄浑的曲调和高昂的气势,琴声悠扬,对当时的激越和悲壮进行了描绘。舞蹈动作以指挥击刺为主,展现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出现此舞后,快速地在民间得以流传,隋朝年间,在宫庭乐舞中被列入。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认为其不属于“正声”,禁止演出。后来将武舞退却,向“软舞”发展。南宋年间,被称为兰陵王慢。依据王灼碧鸡漫志的看法,这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乐
26、舞了。从那时起,在中国已经失传。不过,兰陵王入阵曲在唐时向日本流传,具有一些真实。战场上的厮杀,挥剑等动作仍然贯穿始终,敌我对战的场面依然可以透过舞蹈清晰可见。在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舞蹈中可以看到,舞者右手拿着一根木棒,应当是兰陵王作战时的枪棍、刀剑,左手剑指,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击刺、时而挥舞。此舞在日本留存的一千多年里,注入日本的新鲜元素是难免的,但从其舞蹈动作中仍能看出北齐时期战场上的兰陵王的英勇、武断,令人缅怀。(三)舞蹈功能以歌功颂德为要兰陵王非常骁勇。据历史记载,兰陵王非常骁勇,擅长作战,在三军将士中,其享有盛名,一次次作战,都取得胜利,是有着鼎鼎大名的将官,兼有文治武功,而且既
27、勇猛又有智慧。一生中,战胜敌人无数,其中,“邙山大战”非常出名。多次的战争胜利和宅心仁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影响和树立起的高大形象,被世人歌颂、传唱。兰陵王宽容厚道,品德高尚。他不只是以善战出名,而且对国君忠诚,对属下严格,在士兵中威名赫赫。通过记载了解到,他在拥有瓜果之类的美味的时候,肯定要和将士们一起享用,一个皇家男儿,能够不高高在上,和将士们一起吃苦,实在罕见,即使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他也厚道对待。在北齐那个动荡不稳的时期,他的仁慈厚道,使人敬慕。兰陵王去世后,世人仍难以忘却,于是用歌曲和舞蹈来表达对兰陵王的怀念之情,用舞蹈来歌颂战神兰陵王,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因此在宫廷和
28、民间广为传唱,体现了此乐舞的舞蹈功能,讴歌兰陵王的优秀品质,赞颂兰陵王的丰功伟绩。 以舞蹈表达了世人对兰陵王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四、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在唐代乐舞中的地位和积极作用 在唐朝年间,兰陵王入阵曲地位空前巨大,算得上国乐,与秦王破阵曲齐名,是军队必奏之曲,为曲子所排的舞蹈也是国宴常备节目。歌舞戏的形成丰富了繁盛的唐代乐舞体系,为唐代乐舞成为第三个集大成的时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表演形式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古代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歌舞戏的出现提高了唐代乐舞的技艺水平,丰富了唐代乐舞的种类,是唐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兰陵王入阵曲不单单对我国后世舞蹈艺术产生
29、影响,也传到了日本,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民间直接称之为兰陵王。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歌舞戏中影响力最大的,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兰陵王威武勇猛,能征善战,宅心仁厚,深受百姓喜爱,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歌功颂德的兰陵王入阵曲,人们借舞蹈表达对兰陵王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兰陵王入阵曲从开始男子表演的武舞,到女子扮演的软舞,直至后来被列为歌舞戏。虽然舞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模仿表演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其舞蹈功能却始终如一,都是为了歌颂兰陵王而作。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有独特的风格特色,舞者在表演时带着面具,舞蹈动作虽然没有高难度技巧,但主题动作鲜明,以“指麾击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