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资料(陈共八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资料资料(陈共八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 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
2、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
3、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 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政府
4、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 ,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
5、、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3.是加强税收调节;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1.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财政
6、支出效益的内涵:1.内源性效益2.部门绩效3.单位绩效。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入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2.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不用货币计量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的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标准。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成本易计算,效益不易衡量的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该方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功能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
7、国防费、其他支出。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共同点,即财政付出了资金,缺无任何所得,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这类支出即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
8、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作用)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
9、软的。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它们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总结: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1.经济性
10、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张律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c、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分因素析:为了寻求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不仅要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而且要分析和控制影响财政支出的微观因素。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三)政治
11、决策程序:正是因为政治决策与财政支出规模之间的密切关系,才出现了公共选择理论,而公共选择理论则是将经济分析的工具盒方法应用到政治决策过程,深入研究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寻求财政决策的最佳途径。可以建立财政支出的回归分析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对确定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政治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学说:(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
12、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第四章国防费组成: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各占三分之一。行政管理支出: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第五章基础设施: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基础设施是专指提供有形产品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共设施部门:广义的基础设施在上述的基础上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提供无形产品的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三是反垄断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诸如市区
13、道路、上下水道,过街天桥等,也适于作为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投资提供。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方式。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可以采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的方式。如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道路、港口甚至中小机场等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
14、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政府投资的特点(相对非政府投资的优势)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
15、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政府投资的标准: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就业创造标准。三农投入的理由: 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所以,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三农投入的措施:1.全面取消农业税2.财政补贴3.支持农业综合开发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
16、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三农投入的政策:1.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2.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3.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6.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7.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优抚。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及意义:社会保险支出是福利性质的而非盈利的,具有保障人民在生病、工伤、生育、失业以及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稳定了社会局面,老百姓安居乐业。政府为什么要介入保
17、险市场:1弥补市场机制失灵2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 私人保险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财政补贴效应:1.有效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2.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财政补贴机理:1.改变需求结构2.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税收支出的含义: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和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是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税收支出分类: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税收支出的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
18、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第七章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包括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2.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为预算内(税、费)和预算外(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制度外收入)两大类。3.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a.按财政收入来源中所有制结构分类,包括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b.按财政收入来源中部门结构分类。包括工农部门收入、轻工重工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二三产业部门收入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
19、根结底受到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财政学基本观点之一。经济影响财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价格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实际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研究的深化。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3.价格: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b.现行税制因素c.产品比价关系变动。财政收费与财政税收性质和特点不同税收:1.收税机构的
20、集中性2.收税机制的无偿性3.征收程度的固定性。收费:1.收费主体的分散性2.收费机制的有偿性(交易性)3.收费订价的垄断性。税收的作用和影响:1.为公共支出筹资2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3有利于规范政府的收入行为。收费的作用与影响:1.进行特殊的管理2.抑制人们对政府供应的某些半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费3.增进社会福利、降低筹资成本。收费的特殊作用: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税与费的区别:税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的成本补偿;费承担了准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 第八章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
21、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某种情况下。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愿性。无偿性: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不需要偿还。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具有一定相对性。税收的分类: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2.直接税、间接税3.从量税、从价税4.价内税、价外税5.中央税、地方税。税收术语(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税率)(1)征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现代社会,主要包括所得
22、、商品和财产三类。税源,指税收收入的源泉或最终出处:a.指某种税的征税对象总量及其分布状况,与征税对象是同一客体b.也指税收收入的经济内容。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的是征税的广度。(2)课税标准:也称课税依据或计税依据,是国家征税的实际依据。税基,指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3)税率:一国税收制度的核心。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与课税依据之比,反映征税的深度。分为:a.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的税率形式。B.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c.累进税率
23、,是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4)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的起点。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起征点与免征额同为征税与否的界限,对纳税人来说,在其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或没有超过免征额的情况下,都不征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一,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达到起征点时就要征税,而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与免征额相同时,则不征税。其二,当纳税人收入超过起征点时,要按其收入全额征税。而当纳税人收入超过免征额时,则只就超过的部分征税。两者相比,享受免征额
24、的纳税人就要比享受同额起征点的纳税人税负轻。此外,起征点只能照顾一部分纳税人,而免征额则可以照顾适用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税收原则、税收中性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怎样征税等,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当代税收原则包括税收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应以公平为主。公平原则,即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又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征税必须考虑效率要求。效率原则,在组织税收入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关系时,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思想。包括
25、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又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税收中性不代表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化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税收必须在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其调控经济作用。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税负转嫁的概念: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
26、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方式:1.前转(顺转),指纳税人提高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2.后转(逆转),压低进价把税负转嫁给供货商。3.混转或散转,前传+后转4.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要缴纳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税负转嫁的特征:1.税负转嫁是与价格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3.是税负转嫁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
27、的主动行为,因为课税是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侵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纳税人必然千方百计的将税负转嫁给其他人,以维护和增加自身的力量。税赋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3.课税范围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第十一章我国税制的结构模式:以流转税或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商品课税的基本特征: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
28、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的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然、缺陷也明显的一个税类。在税收实践中,必须扬长避短,这也正是我国商品课税制度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增值税的基本内容:是指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具体到一个生产单位,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增值税的最大特点和功能就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消除重复征税,避免对市场的
29、干扰。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收入型、消费性增值税。增值税的计征方法:从理论讲,有三种方法:一是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和其他增值项目)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二是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料、燃料、动力、零配件等)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或扣额法)。三是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通常称为“扣税法”。在实践中,由于“加法”计算复杂,误差较大,很少有哪个国家采用。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1.征收范围:征收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销售
30、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2.纳税义务人:所有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工商企业及其他单位和个人。3.增值税税率:采取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低税率模式。4.实行价外计算办法:实行价外税,即将原来含税价格中的价和税分开并以不含税价格作为计税依据,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销售商品时,专用发票上要求分别填写含税金和不含税金的价格。5.按购进扣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实行根据发货票注明税金进行税款抵扣制度。6.对年销售收入小于规定的额度且会计核准不健全的小型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7.按规范化办法计算纳税的增值税纳税人要进行专门的税务登记,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建立纳税人购销双方进行交叉审计的稽
31、核体系,增强增值税自我制约透漏税和减免税的内在机制。增值税与营业税: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2.营业税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也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劳务税。3. 般情况下,交增值税不交营业税,因为它们的征税范围是互补的,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销售或进口有形、动产的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以及其他的劳务如交通运输、服务等。但是它们也有交互的情况,关键看公司发生的业务,如果你们公司是制造型一般纳税人,又给客户提供研发并收取经费的,那肯定既要交增
32、值税又要交营业税。实际经营当中,混合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税法书上特意提出兼营和混营的概念,上面这个例子其实是属混营的。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有弹性。所得课税的缺陷: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4.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课税的经济调节功能较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33、 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扣除标准3500元/月。个税计算7级标准(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3%,0;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10%,1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4500元至9000元,20%,55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25%,10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30%,275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35%,550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80000元,45%,13505。应纳税所得额=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 -扣除标准。例如:(总工资)-(五险一金)-(免征额)X税率
34、-速扣数=个人所得税。以总工资5205元为例,五险一金205为例5205-205-3500X0.03-0=45元。第十二章国债的含义: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2.国债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3.国债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的特点:1.自愿性2.有偿性3.可靠性:国债的担保物不是财产和收益而是政府的信誉,在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要可靠,被称为“金边债券”。 国债的经济效应:1.资产效应2.需求效应3.供给效应。国债的政策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
35、,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单方面的转移。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既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3.调节宏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债负担负担限度的三个指标: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即国债余额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还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国债发行的四个方式:1.直接发行方式2.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3.承购包销方式4.公募招标方式国债偿还的三个方式:1.设立偿债基金,即通过预算设置偿债基金2.通过预算列支
36、,就是将每年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列入当年的支出预算3.举借新债,就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未到期债务筹措偿还资金。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国债市场的功能:1.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偿还的功能2.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反应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上的债务,是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依附于任何事件,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定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的负债。 或有债务: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承担。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支出是通过发
37、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第十三、十四章国家预算含义:1.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国家预算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2.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3.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时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或编制财政收支平衡表,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年终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4.从预算的名称来看,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
38、预算、增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预算、行动预算、绩效预算、国民经济预算、充分就业预算等。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财政之间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关系的处理。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次级2.预算收支的划分方法和原则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解制度和方法。政府采购的含义: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建立政府采
39、购制度的目的: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使公民缴纳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产生更大的效益。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概念: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无偿拨款或补助,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粘蝇纸效应:由于参与公共决策的人的偏好不同,而且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力也不同。一些人可以通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使得中央的补助粘在政府部门中,而不是理论
40、上分析的那样,像一个人那样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寻找一个效用最大化的配置状态。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粘蝇纸效应”,即上级政府的一般定额补助被“粘”在公共产品上。第十五、十六章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的计量口径:赤字或节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经常收入-经常支出。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财政赤字分类:财政赤字是有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两部分组成。周期性赤字:由于经济周期
41、的波动自动产生的财政支出的增减而形成的财政赤字,称为周期性赤字。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结构性赤字: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发生的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变量决定,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将财政赤字分为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两部分,对判断财政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政府的财政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政策结论:(1)采取何种财政政策【扩张或紧缩】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形势和当前财政赤字性质的正确判断(2)一般来讲,财政政策【至少在短期内】既改变结构性赤字又改变周期性赤字,财政措施在增加或减少结构性赤字的同时可能减少或增加周期性赤字赤字弥补方式及经济效应:1.增收减支:增加财政收
42、入或压缩财政支出解决财政赤字。缺点:时间成本大,易遭到纳税人反对;会受到财政支出刚性制约。2.动用财政结余,前提:以前年度有财政结余。3.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m基础货币B )4.发行公债赤字债务化(债务融资)。债务融资:发行国债,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货币融资:政府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投资;另一种是间接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银行将债务货币化)如果扣除通过货币融资弥补的财政赤字,那么国债就是过去所有财政赤字(财政盈余作为财政赤字的负值)累积
43、的总额。债务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巨额财政赤字通过扩张总需求必将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弥补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一次性增加的货币供给,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一般只有货币供应超过货币需求时才可能导致通货
44、膨胀(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m基础货币B )。财政政策的概念:是一国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的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财政政策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平衡政策等构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由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传导三要素构成。财政政策的目标:1.经济的适度增长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4.收入的合理分配5.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财政政策的类型:1.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某些能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而无需借
45、助外力的财政政策,可直接产生积极调节作用b.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某些需借助外力才能产生经济调节作用而自身没有自动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自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为:a.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编制预算时,通过调整收支规模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c.中性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3.按财政政策调节作用层次的差异,分为:a.宏观财政政策,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b.微观财政政策,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解决其财政激励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1.货币政策通常见效快,财政政策见效慢,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2.单独使用一种政策,就会产生挤出效应,达不到预想的目标结果。配合使用,效果较好,也比较健康。3.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的共同目标。4.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平稳、均衡的发展。5.两大政策相互支持,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1.双松政策2.双紧政策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