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4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4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教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课时4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干知识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知识补遗: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1)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2)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
2、制,巩固统治;(3)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唐朝前期的统治表现贞观之治(1)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2)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则天的统治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1)政治上,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2)经济上,发展生产;(3)文化上,大兴文治;(4)军事上,改革兵制3.唐朝的民族关系(1)概况方位概况西北(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
3、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北方(回纥/鹘)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西南(吐蕃)和亲: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东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特点与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
4、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特点:a.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b.先试点后推广;c.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d.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a.促进了民族交融;b.推动了边疆开发;c.巩固了国家统一;d.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
5、乱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2.藩镇割据概况: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之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
6、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易错陷阱:正确认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1)藩镇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其长官为节度使、经略使。(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统治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藩镇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以图解史:唐朝的兴衰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2.科举制(隋唐1905年)(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
7、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3)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思考:据材料一、二,归纳科举制的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
8、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平民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活力。以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二)三省六部制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演变(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9、,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2)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10、。(2)分散相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权。(3)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4)三省运转具有程序性,相互制衡且突出皇权。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1.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
11、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12、人身控制。热考主题一、隋唐盛世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武周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3.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广
13、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唐朝由盛转衰。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给我们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14、。(6)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7)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二、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以和亲方式促进民族交融;(2)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交流文化,修德政;(3)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2.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作用(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2)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4)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延伸: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
15、五种方式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
16、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拓展延伸: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素养提升(2021湖南选择考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唐朝地方势力的膨胀(2)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
17、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简题干白居易诗中记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不需载于法令排干扰定选项A二、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1)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2)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
18、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拓展延伸: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时间唐朝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征收依据人口土地与财产内容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
19、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封建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素养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
20、00字左右)解题思维: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具体情况限定项遣唐使求答项拟定一篇汇报提纲提示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抓关键信息转化信息信息两税法实施时间信息新赋税制度实施的成效信息对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进行深入研究(应该会涉及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实行的效果)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1)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2)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3
21、)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史学素养1.(2021广东选择考T3)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
22、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题眼:中国古代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解析:选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文献史料,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立场,因此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故选D。马嵬行选材虽然来自传说,但经过相互印证后,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排除A;文献史料不是因为描写详细而更为可信,
23、排除B;成书的早晚不是判断史料可信度的依据,排除C。角度二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唐朝时期中央集权概况2.(2018全国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题眼:“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解析:选D。据材料信
24、息,藩镇赋税完全不上供给朝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与题意不符;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排除;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重,与朝廷对立,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正确。角度三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政事堂的设立3.(2020浙江1月选考T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
25、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题眼: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解析:选A。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由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材料仅介绍政
26、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角度四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唐代政治4.(2020山东等级考T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题眼:表格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翰林学士的权力在逐渐扩大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再到“正式
27、参与朝政决策”,但是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翰林学士参与朝政决策,不代表整个文官队伍地位提高,排除B;材料表述内容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事务的变化,背后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正确。角度五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唐朝制度的继承与创新5.(2021天津等级考T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题眼:“汉、魏”和唐朝武宗时期的共同之处在于“议”,即对重大朝政中枢部门
28、参与商议解析:选A。结合题意可知唐武宗强调的是本朝礼法等事宜,应延续汉魏以来的“公卿详议”进行“下礼官参议”,A正确。唐武宗强调的是学习前朝对重大政事的参议,即继承而不是反对改制创新或者丧失决策大权,B、D错误,排除;此时虽然出现藩镇割据,但题意并未涉及藩镇,C错误,排除。角度六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举制度6.(2021辽宁选择考T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题眼:用官方正音,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标
29、准解析:选A。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材料与吏治无关,排除C;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7.(2019海南高考T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题眼: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机会相同解析:选C。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体现了科举对于
30、寒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C;材料表明的是科举选拔的平等而不是百姓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科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阶层结构,排除B;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新题预测1.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解析:选A。据“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可知唐太宗意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相互依
31、存的关系,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加固训练: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李世民引用荀子之语,意在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拉拢人心,以身作则,才能上下一心,这体现了对隋朝暴政而亡的反思,故选C。2.“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
32、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解析:选C。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天可汗”说明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还涉及周代、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排除B;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材料不涉及,排除D。3.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
33、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解析:选B。材料提及,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B;门下省职能的变化反映出家国分离,专门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家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A;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反映出国家治理的专业化,与廉政建设无关,排除C;材料仅说明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
34、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第 28 页 共 2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