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2.有学者通过对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黄埔港往来的西方船只的数量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17791833年,西方国家往来广州的船只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法国船只数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贸易量已明显落后于英国,相比之下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这一情
2、况是因为()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3.西方人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大体先后提出过三种理论: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人;寻找黄金、香料说,强调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冲动;近期有学者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A.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B.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C.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D.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4.1825年至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1836年和1
3、837年两年间,又通过了39项铁路法案。1845年与1846年通过的铁路法案分别是120件和272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愈发地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国家法治进程C.产业革命推动国家治理方式转变D.法律体系的完善助推工业现代化5.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建立职业警察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推行贸易保护政策A.B.C.D.6.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该画作借用了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观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当时饮
4、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7.美国许多州名和地名源于印第安部落语言,印第安文化中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词汇也进入了英语。除此之外,美式英语还吸收了许多来自非洲黑人的单词。这一状况说明了()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8.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了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A.体现了与
5、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9.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0.自明朝末期起,中国的米价就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变化,有学者估算在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外来作物大量种植B.大米产量持续上升C.土地兼并受到
6、抑制D.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二、能力提升11.下面是依据史料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旗袍的变化民国初期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20世纪20年代末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20世纪30年代初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12.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购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
7、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是清末新政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C.清末国人消费内容发生较大变化D.洋货的流行使小农经济开始破产13.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中国茶文化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A.B.C.D.14.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
8、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各国经济持续繁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A.B.C.D.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播洒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摘编自英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
9、。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16.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许
10、多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摘编自夏
11、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16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基础
12、巩固1.A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选A项。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中期,故排除B项;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排除C项;此时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故排除D项。2.B材料反映了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西方船只来华贸易情况,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材料中“17791833年”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内革命时期,政局的动荡起伏影响了本国海外贸易,导致对华贸易萎缩,故B项符合题意;航海条例与这一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在来华船只和对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确立了
13、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其他海外殖民方式,不能说明贸易是殖民主要方式,排除D项。3.A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人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说明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动机方面的不同理论,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4.C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火车的发明,推动了铁路交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国家治理铁路交通的立法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与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家法治进程,
14、排除B项;工业现代化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D项错误。5.A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在政治方面进行改革,包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职业警察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不是贸易保护政策,排除含有的B、C、D三项。6.B根据材料中的民众饮茶的场面可知,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旅店人员来看,饮茶之风并非仅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排除A项;材料与中国人、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7.A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本土语言,排除B项;
15、材料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的影响,排除D项。8.D中山装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了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故选D项;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9.D根据材料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
16、化交流的中心,C项错误。10.D从材料反映的米价上涨、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步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作物逐渐大量种植,材料所述这一现象与外来作物大量种植无关,排除A项;大米产量上升可能会带来米价下跌,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土地兼并状况无关,排除C项。二、能力提升11.A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低领”“没有领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项正确;民国时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项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
17、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12.C材料“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说明清末国人开始大量地接受西方物质文明,国人消费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故选C项。清末新政发生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洋货流行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1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因此不正确,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14.A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知,世界关税平均水
18、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以正确;依据趋势图无法得出各国经济持续繁荣,排除;从趋势图中可知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反比,排除,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5.参考答案 (1)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特点: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地位。条件: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等。16.参考答案 (1)16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