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026864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概念】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三国分别是_,随后_短暂统一,时间是公元_年。2晋武帝死后,_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_所灭。3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_。六朝是指_均定都_4在东晋和_相继统治下,_有了明显发展。许多山区的_也逐步与汉族交融。5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在西晋南北朝时主要看重_,逐渐成为维护_特权的工具。6北魏于公元_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在位,大力推动_。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城从平城迁往_,说汉话,改_,与汉族通

2、婚等。【练能力】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民族交融与统一趋势D.五胡内迁与国家分裂2.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司马昭3.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 )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4.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A.B.C.D.5.东晋

3、,朝廷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为官。这旨在( )A.理清门阀士族的谱系B.满足士族的政治需要C.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D.确立东晋的正统地位6.如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领域发展的状况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恳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7.魏晋以前,牛车是普通人使用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牛车开始用于皇室仪仗,并且作为社会上层的交通工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频繁B.民族交融C.江南开

4、发D.门阀政治8.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9.东晋刘波在淝水之战五年后上疏说:今政烦(苛)役殷(众),所在凋弊,仓廪空虚,国用倾竭,下民侵削,流亡相属。略计户口,但咸安(371年)已来,十分去三。这能佐证( )A.社会动荡的本质 B.人口增加的背景C.分裂割据的影响 D.财政困难的危

5、害10.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推行封建化D.实行“藩汉分治”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什伍连坐制B.推行汉化,移风易俗C.制定官吏俸禄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6、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7、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洛阳伽蓝记卷四材料二 朕(魏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三 北魏中后期的魏孝文帝改革是对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全面肯定和总结经过这一场伟大的民族融合,早先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都不再以一个单独的民族存在了,他们都接受了汉族的文化,融汇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经历了民族融合洗礼的中华民族,由于其他民族血液的补充,我们古老的民

8、族与文化,都获得了新的力量,变得更有朝气,生机勃勃。改革通鉴请回答: (1)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中描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了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答案以及解析【练概念】1.魏蜀吴 西晋 2802.内迁少数民族 匈奴3.士族 吴东晋宋齐梁陈 建康4.南朝 南方经济 少数民族5.家世 士族6.439 民族交融7.洛阳 汉姓【练能力】1.答案: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族,同时也为汉族文化

9、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2.答案:A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三国人物。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指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历史分期为公元220-280年。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生卒年为155年-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故A项符合题意。B项,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属于三国。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属于三国。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

10、,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一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西晋被外来的匈奴所灭,与时间相符,B正确;ACD项都不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根据“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得出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从而体现出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故A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而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是在唐朝,且材料也无法得出。故错误,排除BCD。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立国基础是世家大族,因此朝廷对“谱局”的修订及保管是为了适应其参与政权的需要,B正

11、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6.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所以选项A正确,排除BCD。故选:A。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以后,牛车开始用于皇室仪仗,并且作为社会上层的交通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战争频繁,导致马匹的大量损耗,故社会流行牛车,A项正确;民族交融、江南开发、门阀政治与此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C

12、D项。故选:A。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仿汉人建构政权且自认为是华夏后商,这说明这些民族有着华夏认同观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迁徙频繁,频繁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认同中原文明,“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夏后氏指的是夏朝,神农氏指的是炎帝,未涉及黄帝,且材料中只涉及匈奴和鲜卑族,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仓廪空虚,国用倾竭”、“十分去三”等信息可以看出东晋时期财政困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

13、期财政困难,AC两项不能体现,排除;依据材料“十分去三”可以看出当时人口在减少,排除B项。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推行“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由游牧民族改为农耕民族”,这些都表明孝文帝重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C正确。材料的措施不能表明其“忘祖”,体现的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故A错误。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错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不是“藩汉分治”,故D错误。故选:C。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巩固统治,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了革除鲜卑族旧俗的改革,如断北语、说汉话、穿汉服、与汉

14、族通婚等,加速了鲜卑族的社会转型,这与商鞅变法有着极大的不同,故B项正确; AD两项是商鞅变法“除旧布新”的主要措施,排除;“制定官吏俸禄制”不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除旧布新”方面的主要区别,故C项错误。故选:B。12.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政治上虽然有过短期统一时期,但大部分时期政权分立。该时期时局动乱,大量的人口逃离家乡到稍微安定的南方生活,一方面带去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B正确。A是原始社会时期特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在分裂状态,排除C。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国家已经产

15、生,故排除D;故选:B。13.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解析:(1)主张:根据“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得出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从思想角度概括得出儒家的传统观念;根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得出夷夏风俗习惯不同;根据“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得出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根据“扭

16、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可得出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根据“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得出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14.答案:(1)措施:均田制。(2)措施:迁都洛阳。意义: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推进改革;有利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民族融合;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可以为北魏政府提供稳固的统治基础等。(3)措施:仿效汉族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令士民改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增加汉人在官僚中的比重等。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7、力。根据材料“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均田制的影响。(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朕(魏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可知是迁都洛阳。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北魏统治、汉化、民族融合、减少改革阻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即可。(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修订官制礼仪、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增加汉人在官僚中的比重等方面列举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进步、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等方面思考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