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课时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课时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学案(学生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干知识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遗址: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早期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生产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中期时间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代表黄河中游地区的 、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 生产生活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
2、水稻,并且掌握了 晚期时间距今约5 000年代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生产生活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3)原始社会的阶段及特征阶段特征原始人群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 社会的门槛知识补遗: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2)掌握政权、军权及宗教权的王出现。(3)专供统治者居住的,
3、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职能的城邑已出现。(4)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材料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界、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面临怎样的挑战。传统观点: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
4、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挑战: 。2.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时代三皇五帝: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炎黄联盟: 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 。禅让制: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对舜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 ”。“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 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这一时期, 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统治中央夏
5、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 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以图解史: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3.商和西周(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最终定都于殷。历史遗存: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许多青铜器。政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在地方实行 。疆域: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政治制度:实行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分封制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
6、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什么影响。a.从积极作用看: 。b.从消极作用看: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c.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7、3)商和西周的经济总体特点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表现农业地位: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以图解史: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表现:春秋五霸、 、 以及战国七雄。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2)华夏认同表现:a.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 ;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耕
8、作技术 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2)变法运动背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种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思考: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原因。a.政治: 。b.经
9、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目的:富国强兵。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经济 ,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推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评价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 奠定了基础3.思想文化(1)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哲学核心观念是“仁” “ ”是天地万物本原、天
10、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 ”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主张顺其自然、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教育文化“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论语中(2)百家争鸣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表现:当时出现众多学派、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派别及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 ”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 ”“非攻”“尚贤”,提倡节俭法家 :主张以法为工
11、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为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易错陷阱: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以图解史:百家争鸣热考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维度阐释多元性(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
12、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宗法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的延续和家国同构。(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人伦、重亲情、重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祖先、重传统、重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2.消极影响维度阐释从
13、政治上看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从经济上看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从思想文化上看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维度表现政治(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
14、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1)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2)青铜文化发达文化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特别提醒:神权政治(1)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2)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同时古代的王,特别是商朝,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素养提升(2021全国乙卷T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
15、,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政治(1)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和周王室的衰落,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2)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3)官僚政治出现,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5)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6)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经济(1)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2)井田制
16、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思想(1)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教育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教育一直被贵族阶层垄断。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资格阶层随着文化的下移,士阶层兴起二、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及现实价值1.时代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意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
17、仁义”和“王道”。在当时诸侯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只是诸子百家中的显学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消极的情绪。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
18、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2.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特别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1)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主张重义轻
19、利。(2)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素养提升 (2021湖南选择考T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早期文明的特征1.(2021辽宁选择考T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
20、.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题眼:双钱结藤编残件图角度二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西周时期的社会发展2.(2021广东选择考T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题眼:北方地区出土了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3.(2020全国卷T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21、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题眼: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而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4.(2021湖北选择考T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下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题眼:“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代表品位序列”角度三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5.(2019全国卷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22、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题眼: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角度四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6.(2020山东等级卷T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题眼:孟子、韩非子、义、实质新题预测1.2021年3月,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的500多件器物再次震惊中外。专家们普遍认为,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
23、发现的2个祭祀坑,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这表明()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途径 B.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C.专家的解释基于文献和实物的互证 D.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无交流2.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两者的主张()A.塑造了共同价值观念B.目的是重构社会秩序C.体现了民本政治追求D.构建了完整学术体系3.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首要的国家信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信仰逐渐被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名山大川)取代;另外,祭祀的主要地点则由向先祖献祭的祠庙转到向自然神和宇宙神献祭的室外神坛。这一变化()A.反映先秦思想日趋成熟理性B.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权威构建C.表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D.标志着家天下观念开始出现第 21 页 共 21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