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办公楼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30264895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办公楼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xxx办公楼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办公楼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办公楼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X 办公楼加固施工可行性报告XXX 加固工程有限公司2016 年 04 月 23 日前 言XXX:本公司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本工程加固施工可行性报告的编制。我公司领导层对本工程极为重视,并积极组织参加过同类工程、有丰富管理经验及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士、以及加固设计的专业人员,在仔细研究检测报告、明确工程特点、充分了解施工现场情况及周边环境、准确把握业主要求的前提下,成立了编制小组。我公司作为XXX省比较专业的加固公司,将结合本公司已经完成的诸多同类加固工程,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规程、相关法律法规,以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为依托,以业主满意为目的, 本着“安全第一、方案最优、造价最低”的原则,集思广益、

2、博采众长,力求将本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到最好。本报告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有幸请到了XXX省加固行业的顶尖专家:xxx等专业人士对本报告的编制进行指导与把关,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报告虽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多次的研究与审查、修改, 仍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指正。11目录一、项目概况4二、编制的依据5三、编制原则5四、进行加固的必要性6五、进行加固的意义7六、加固方案概述9七、防水工程42八、装饰及生活用具46九、其他布置要求47十、结构加固设计47十一、供电设计50十二、给排水设计51十三、环境保护52十四、节能53十五、消防54十六、加固施工进度54十七、可行性

3、研究结论55附件一56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X 办公楼加固工程2、建设单位:XXX3、建设地址:xxx 县4、建设性质:既有建筑加固5、房屋概况: 该建筑建于 1990 年,位于XXX 省xxx 县,为XXX 办公楼,栋号为xxx。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抗震分组为第一组。该建筑结构为地上 4 层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浅埋毛石条形基础,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建筑面积为 1814m。在建筑物安全可靠性方面,经 XXX 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后,鉴定为 C 级。房屋倾斜,墙面局部开裂严重,砂浆风化SU严重,屋面防水构造及排水设施老化、出现局部

4、渗漏,外墙四角无构造柱,房屋纵横墙均没有设置圈梁。房屋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需要立即进行加固处理。6、加固建议:必须由具有相关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及具有加固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结合结构现状及检测报告,根据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进行加固设计。根据加固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加固,经加固处理后,能恢复结构原有的使用功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及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整体性能、抗震性能。二、编制的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2009);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砌

5、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J50058-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 年 12 月修订);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XXX 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该建筑进行检测的质量鉴定报告三、编制原则1、结合结构的实际情况及检测报告,按照安全第一、方案最优、造价最低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编制

6、既有建筑加固资料文件;2、恢复结构原有的使用功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及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整体性能、抗震性能。在结构安全得以保证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造价;3、设计结合施工,施工结合现场,做到加固、装修后不影响结构的使用空间及观感质量。四、进行加固的必要性1、建筑的使用年限必须在正常的设计、正常的施工、正常的使用及正常的维护下才能得以保证。很多房屋的使用,由于使用及维护不当或者建造质量的原因,导致建筑的使用年限缩短,安全性能及抗震性能降低,成为危房。许多房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相当严重,危及结构安全。2008 年汶川大地震以来, 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了危房改造,提高建筑质量,对相应的建筑结构设

7、计及施工规范规程进行修改、调整与完善,建筑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一些地区的建筑,尤其是使用时间较长的砖混结构(学校、部队营房、老旧厂房、农村自建房屋),有相当部分达不到抗震设防和其他防灾要求,C 级和D 级危房仍较多存在。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200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8、将抗震设防等级提高到不低于重点设防类。3、XXX 办公楼使用时间较长,结构为砖混结构,房屋倾斜,墙面局部开裂严重,砂浆风化严重,屋面防水构造及排水设施老化、出现局部渗漏,局部未设置构造柱及圈梁,未能形成封闭状。结构的整体性、安全性、耐久性及抗震性能较差。经现场检测及验算后分析,按当地抗震设防烈度 6 度(0.05g)验算,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的安全性能评定为 C 级,必须经专业的加固设SU计人员进行加固设计及专业的加固施工单位进行加固施工后,方可继续使用。为了避免结构安全隐患带来的人员的伤亡,请务必对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五、进行加固的意义1、由于拆除重建投资大、工期长,所以尽管房屋存在一些安全

9、及质量问题,往往不会因此拆除重建。可以采用结构加固的办法进行处理,只要花少量的资金来加固、维修就可以恢复其承载力及结构原有的使用功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及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整体性能、抗震性能,确保其能够继续安全使用。2、XXX 省的多数地区都属于地震的高发地带,更应该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一些抗震性能及安全性能不满足要求的已有建筑,可以通过加固处理来使之满足要求。加固过的建筑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3、节约资金:拆除重建需要的资金量大,包括拆除的费用和新建的费用两部分。按照市场经验估算,本工程加固所需的总费用,不到拆除重建的 50%。4、工期短:拆除重建需要的工期较

10、长,包括拆除所需的时间和新建所需的时间两部分,其中新建还涉及到混凝土构件的养护时间。按照施工经验估算,本工程加固所需的总时间,不到拆除重建的 20%。5、项目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项目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的防震减灾法、依法履行政府责任的具体行动。汶川特大地震后新修订的国家防震减灾法已于 5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新的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对于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这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应履行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行政的高度,认真

11、贯彻防震减灾法,切实加强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和加固建设。综上所述,该项目以加固来代替拆除重建,不仅节约了资金、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同时还是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一个体现。以较少的资金和较短的工期就能使结构恢复其承载力及结构原有的使用功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及提高结构的可靠 性、整体性能、抗震性能。可见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效益显著, 加固是十分必要的。六、加固方案概述此处仅为概述方案,详细的加固做法详后续加固施工图纸1、加固方案编制依据1.1、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0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2009);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

12、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1.2、其它资料:1.2.1 、XXX 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该建筑进行检测的质量鉴定报告1.2.2 、国家现行的建设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1.2.3 、本改造工程的现场施工条件。1.2.4 、本公司技术和施工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投入本工程的资源情况。2、加固方案的内容:从结构抗震加固方法上来讲,抗震加固施工方法主要有外加固

13、法,内加固法,夹板墙加固法。外加固法一般结合砖混结构的层数及抗震鉴定的结果,需要在建筑外侧增加不同数量的构造柱,圈梁,以及保证构造柱、圈梁和抗震墙体协同工作的拉杆。这种方法一般不占用室内建筑面积,但对建筑立面造型影响较大;内加固法基本原理同外加固法,也需要增设构造柱,圈梁及拉杆,必要时,如原有墙体抗震不足,需加设抗震墙体或提高原墙体抗震能力,内加固法不会改变建筑立面造型,一般适用于公共建筑,特别是临街建筑;夹板墙加固法是在加固原有墙体抗震的基础上提高抗震性 能,目前最常用的是钢筋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即在要加固墙体的单面或双面加设钢筋网,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把钢筋网四周与楼板或梁、

14、柱或墙体连接。鉴于本工程的特性,本工程拟采用夹板墙加固法对外墙进行单面加固。根据规范要求,应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的位置,若没有设置,则需要增设圈梁和构造柱。2.1 、外墙加固与内墙局部修缮:2.1.1 、外墙加固:采用钢筋网抹聚合物砂浆对建筑物外墙进行加固处理,在外墙的外侧配设一道钢筋网,以提高墙体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延性),使建筑物的平面抗弯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平面内的抗剪强度和延性提高较多,墙体抗裂性有较大幅度改 善。聚合物砂浆钢筋网面层的厚度为 40mm,钢筋网采用植入拉结钢筋进行拉结固定,拉结钢筋按 600mm 的间距进行梅花形布置,钢筋网采用HPB300,6 钢筋,间距按300mm 进

15、行双向布置。聚合物砂浆的强度不得低于 M10。钢筋网竖向钢筋植入条形基础。聚合物砂浆钢筋网面层加固施工要求:(1) 、加固施工前应将墙面装饰面层及抹灰层清除干净,以保证墙体面层与原墙体结构层的可靠粘接,剔除原墙面装饰面层及抹灰层后应对墙体进行检查,若发现砌筑用砖碱蚀严重或有松散情况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 水泥砂浆抹面,已松动的砂浆应清除。若发现砌筑用砖或砖墙有较大裂缝时,应先采用水泥砂浆对裂缝进行补缝处理。做面层前需先对原墙体墙面用水湿润后,方可进行面层抹面。(2) 、在墙面钻孔时,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锚筋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 1.5 至 2.0 倍。锚筋设置完毕后应灌注结构胶

16、填实孔洞。锚筋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抗拉拔强度。(3) 、铺设钢筋网时,纵向钢筋应采用钢筋头支起,钢筋网距离墙面不应小于 5mm。(4) 、钢筋的锚固及接头,应符合规范要求。(5) 、聚合物砂浆钢筋网面层的厚度为 40mm,在抹面的过程中,应按照 79mm 的厚度进行分层抹面。(6) 、钢筋网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抹面工作。(7) 、抹面前基层表面的尘土、污垢、油渍等应清除干净。(8) 、不同材料基体交接处表面的抹灰,应采取防止开裂的加强措施;可采用挂设加强网的措施,防止面层或抹灰层开裂,加强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100mm。加强网应绷紧、钉牢。(9) 、同类工程墙体加固实例图:122

17、.1.2 、内墙局部修缮:(1) 砌体裂缝的修缮砌体裂缝的修缮,一般应在裂缝稳定以后进行,以免维修后13又很快出现新的裂缝。维修沉降裂缝和温度裂缝时,应首先考虑消除产生裂缝的隐患,避免反复多次的修补。补缝前需铲除粉刷层,沿裂缝两侧100mm范围内将粉刷层铲除,清洗干净后进行裂缝再修补。根据砌体裂缝的大小和范围, 我们可以采用高分子防水材料水泥混合砂浆嵌缝、块体嵌缝、密封、抹灰、压力灌浆和喷浆等方法予以修复。修补裂缝后,在裂缝两侧挂一道钢丝网片,然后再进行抹灰饰面。(2) 内墙风化腐蚀的修缮对腐蚀的砌体进行修缮前,首先将已腐蚀的墙面、呈酥松的粉状腐蚀层清除干净。一般通过人工凿除,用钢丝刷清除浮灰

18、、油污和尘土等,然后用压力水冲洗,根据受损程度,主要采用剔砌、掏砌等方法维修已被腐蚀的砌体部分,最后重新修复墙面。2.2 、构造柱及圈梁的增设:对于原结构无构造柱及圈梁的位置, 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将墙体拆除后,再进行增设构造柱及圈梁。2.2.1、新增构造柱的施工要求:(1)、新增构造柱位置的墙体需拆成马牙槎的形式,并将对应位置散落的墙体清除干净且湿润后方可浇筑构造柱。(2) 、墙体拆成马牙槎时,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应超过 300mm;马牙槎凹凸尺寸不宜小于 60mm;(3) 、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对称拆除。14(4) 、构造柱与墙体之间,应沿高度方向按照每300mm的间距

19、植入26钢筋,以使墙体与构造柱能有效的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5) 、拉墙筋植入墙内的深度不宜小于25d,且需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抗拉拔强度。(6) 、新增构造柱的钢筋需植入原结构混凝土构件,底层构造柱的钢筋植入地圈梁或基础,其它位置均植入圈梁。植筋深度不宜小于20d,且需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抗拉拔强度。(7) 、同类工程新增构造柱实例图:15162.2.2 、新增圈梁的施工要求:(1) 、新增圈梁的位置,墙体拆除前,应做好可靠的支撑, 待圈梁浇筑完成后,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0%时方可拆除支撑体系。(2) 、新增圈梁的位置墙体拆除顺序,应从下层往上层,从荷载较小的位置往荷

20、载较大的位置,进行逐段拆除。(3) 、圈梁宜逐层逐段拆除,逐段浇筑,随拆随浇。圈梁分段拆除并浇筑的段长不宜大于1.5m。绝对不能全部拆除后再进行浇筑圈梁。(4) 、圈梁分段浇筑的交接处,必须按施工缝的方式进行处理,即清理干净并涂刷界面剂之后再进行下一段的浇筑。(5) 、新增圈梁的钢筋植入原结构混凝土构件(原结构圈梁和构造柱)或锚入新增构造柱内。植筋深度不宜小于20d,且需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抗拉拔强度。(6) 、墙体拆除前应对门窗进行保护措施,拆除墙体过程中应17注意对门窗的保护。(7) 、同类工程新增圈梁实例图:182.2.3 、植筋(1) 、钻孔:按照设计位置要求,在预定位置上用电钻钻孔,

21、如遇到钢筋等障碍可适当移动位置.(2) 、清孔:先用毛刷将孔壁粉尘刷净,再用风机将孔内粉尘彻底吹除,然后用棉纱蘸酒精擦拭孔壁.(3) 、调胶:将甲乙两组分按重量比 4:1 配料,然后进行充分混合,粘结剂采用环氧树脂,性能参数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19(4) 、植筋:孔清理干净后,即可将调好的胶送入孔内,在送入孔内的过程中,不断搅拌,确保孔壁上附着胶,然后将钢筋锚固范围内涂上胶,插入孔内,边插边转直到预定位置.2.3 、楼板的加固:对各层楼底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对楼板进行补强加固。碳纤维布的加固原理是将抗拉强度极高的碳纤维用环氧树脂预浸成为复合增强材料(单向连续纤维);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沿受拉方

22、向或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在要补强的结构上,形成一个新的复合体,使增强粘贴材料与原有钢筋混凝土共同受力增大结构的抗裂或抗剪能力,提高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延伸性。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广泛适用于建筑物梁、板、柱、墙的加固,并可用于等强度代换钢筋进行的加固补强。2.3.1 、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施工要求:(1) 、粘贴碳纤维布之前,应对原有装修层及粉刷层铲除, 并打磨平整且清理干净后,方可粘贴。(2) 、无圈梁的位置采用碳纤维布压条进行锚固,锚固长度不小于200。(3) 、有圈梁的位置采用碳纤维布粘贴至圈梁侧面的方式进行锚固,锚固长度不小于200。(4) 、施工宜在5以上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

23、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使用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配套胶粘剂或采用升温处理措施。施工时应考虑环境湿度对树脂固化的不利影响。21(5) 、在表面处理和粘贴碳纤维片材前,应按加固设计图纸进行放线定位。(6) 、板底粘贴碳纤维布施工必须遵循下列工序进行:施工准备混凝土结构表面处理配置底胶,并涂刷底胶配置修补胶,并用修补胶找平处理配置结构胶粘剂,并涂刷结构胶粘剂粘贴碳纤维布检查验收表面防护(6.1)、施工准备:(6.1.1)、应认真阅读加固设计施工图。(6.1.2)、应根据施工现场和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实际状况,拟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6.1.3)、应对所使用的碳纤维片材、胶粘剂、机具等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4、.(6.2)、表面处理:(6.2.1)、首先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夹渣、剥落、疏松、蜂窝、麻面、腐蚀等劣化混凝土,可利用錾子和小铁锤对混凝土表面原有浮浆层及抹灰层进行剔除。对较大的混凝土缺陷按设计要求进行修复处理。(6.2.2)、混凝土表面被粘贴部位采用角磨机打磨平整,除去表层浮浆、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出露混凝土结构新面。并用环氧树脂砂浆或1:2水泥砂浆将表面修复平整。必要时按设计要求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封闭处理。(6.2.3)、被粘贴的混凝土构件的转角处应做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小于25mm。1-构件结构层2-碳纤维布构件转角处粘贴示意图(6.2.4)、混凝土表面必须平整、坚实、无杂

25、质,作业期间内保持表面干燥。(6.3)、涂刷底胶:(6.3.1)、应采用碳纤维布配套底层结构胶粘剂,并应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工艺条件或产品说明书上提供的数据、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制。(6.3.2)、应采用滚筒刷将底层结构胶粘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应在底层结构胶粘剂表面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本工程粘贴纤维材料的施工工艺有涂刷底胶的要求, 应按底胶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涂刷和养护。(6.4)、找平处理:(6.4.1)、应按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工艺条件或产品说明书上提供的数据、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制找平材料。(6.4.2)、应对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材料填补平整,不应有棱角。经清理、修整后的混

26、凝土结构、构件,其粘贴部位的混凝土表面应进行打磨处理。若局部有凹陷,应先用修补胶填充找平。22(6.4.3)、被粘贴的混凝土构件转角处的棱角进行圆化处理时,采用机械打磨及找平材料修补,达到设计要求的光滑园弧角, 现取圆弧半径 r 为25mm。(6.4.4)、粘贴碳纤维材料部位的混凝土,其表层含水率不应大于 4%。对含水率超限的混凝土和浇筑不满 90d 的混凝土应进行人工干燥处理。宜在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后或达到产品说明书要求干燥的程度,尽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6.4.5)、为彻底清除混凝土与碳纤维布粘合面残留的粉尘杂质,应在粘贴纤维材料前用工业丙酮擦拭、清理混凝土表面。(6.5)、粘贴碳纤维

27、布:(6.5.1)、在梁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布节能型受弯加固,碳纤维布纤维方向与加固部位的受拉方向一致。(6.5.2)、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6.5.3)、按粘结面积计算好用量,按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工艺条件配制浸渍结构胶。准确称取混合比例,在一清洁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6.5.4)、用硬毛刷将配好的粘合剂均匀的涂刷到粘结面,胶量必须充足、饱满。(6.5.5)、将剪好的碳纤维布用手轻压贴于混凝土粘贴面,采用专用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促使碳纤维布平直延展,使浸渍结构胶粘剂充分渗透碳纤维布,并使胶粘剂均匀覆盖。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6.5.6)、净置 12h 至指干

28、,重复碾压,消除因纤维浮起和错动可能引起的气泡、粘接不实等。(6.5.7)、多层粘贴时应重复上述步骤,并宜在纤维表面的浸渍结构胶粘剂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层粘贴。(6.5.8)、应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的表面涂抹浸渍结构胶粘剂,并在其表面粘绿豆砂。(6.6)、检查验收:若施工过程质量不合格,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返工。(6.6.1)、材料:25粘贴碳纤维布用的胶粘剂应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胶,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规定。胶粘剂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型号、包装、中文标志、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钢-钢粘接抗剪强度、纤维层间剪切强度及钢-

29、混凝土粘结正拉强度等 3 项性能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规定。严禁使用过期胶粘剂、包装破损或无耐湿热老化性能检验合格证书的粘接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对下列性能指标进行复验:a.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极限伸长率; b.纤维织物的单位面积质量。严禁使用来源不明的碳纤维布,以及未做适配性检验的碳纤维布。碳纤维布的外观质量应连续、排列均匀,无皱褶、断丝、结扣等缺陷。碳纤维布用的胶粘剂其性能质量应符合标准规定。胶粘剂拌合后的初始粘度(23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浸渍/粘结树脂

30、胶不大于 13000MPa.s;底胶不大于6000MPa.s;修补胶不大于 20000MPa.s(6.6.2)、碳纤维布与混凝土间的正拉粘结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安全性能检验合格指标的要求。若不合格,应剥去重贴,并重新检查验收。(6.6.3)、粘贴碳纤维布现场检验取样时间规定现场检验的布点应在已完成碳纤维布粘贴、胶粘剂固化已达到可以进入下一工序之日,现取 7d 的结构表面上进行。当因故需推迟布点日期时,不得超过 3d,并通过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确认。(6.6.4)、粘贴碳纤维布现场检验取样批量及布点规定板类构件应以同类、同规格的

31、构件为一检验批,每批按实际粘贴的表面积(不论粘贴的层数)均匀划分为若干区,且每一楼层不得少于 1 区;以每区为一检验组,每组 3 个检查点。取样布点时,应由独立检验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每一检验点处粘贴标准块以构成检验用的试件。标准块的间距不应小于500mm,且有一块应粘贴在加固构件的端部。(6.6.5)、碳纤维布实际粘贴面积不应少于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钢尺测量(6.6.6)、碳纤维布粘贴位置,与设计要求相比,其位置偏差不应大于 10mm。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钢尺测量(6.6.7)、碳纤维布的胶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对碳纤维布:2mm检查数量:利用正拉粘接强度检验的试样逐个

32、检查。检验方法:刻度放大镜测量。(6.7)、表面防护:当需要做表面防护时,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处理,并保证防护材料与碳纤维布之间有可靠的粘结。(7) 、粘贴碳纤维布工程施工质量控制:(7.1)、在作业之前,应确认碳纤维布和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质量出场检验报告,各项指标技术资料符合要求。(7.2)、碳纤维粘贴胶的一次搅拌量应满足本次施工的使用量,不可超出,如超过使用时间则应将粘贴胶废弃,不允许再次使用。通常在室温条件下粘贴胶的有效时间约为 1h。施工中注意将树脂及胶体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保证不要与其它不明液体的接触,防止发生化学反应致使树脂或胶体的失效。(7.3)、碳纤维布可采

33、用特制剪刀剪断,或用优质美工刀切割成所需形状尺寸。织物裁剪的宽度不宜小于 100mm。作业过程中应避免碳纤维布沿碳纤维丝的垂直方向的弯折。(7.4)、按胶粘剂生产厂商规定的胶粘固化时间,养护至规定时间,以邵氏硬度70为固化判定标准,经检查确认固化之后,进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7.5)、粘贴碳纤维布作业时严格按照施工质量验收规定进行各工序隐蔽(8) 、作业条件:(8.1)、粘贴碳纤维布作业宜在 5以上条件下进行,本工程施工期预计符合要求。(8.2)、粘贴碳纤维布作业宜在环境湿度不超过 70%条件下进行,本工程施工期预计符合要求。(8.3)、胶粘胶的配制应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调配。拌合应采用低速搅拌

34、机充分搅拌。拌好的胶液应色泽均匀、无气泡,并应防止水、油污、灰尘等杂质混入。(8.4)、粘贴碳纤维布的构件应卸载作用在构件上的活荷载。(9) 、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9.1)、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9.2)、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碳纤维片材的弯折。(9.3)、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的原料应密封储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9.4)、树脂的配制和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9.5)、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2.3.2、同类工程粘贴碳纤维布实例图:26邕-4-f-,-,.-., -晕.-.,区,-.,.-.-. “凰口口口刁

35、 , 一二如采用以上加固措施补做圈梁和构造柱后,对外墙体采用单 面加固后,房屋的构造措施均符合现行抗震规范,且加固方法充分考虑了施工的可操作性,工艺成熟,较少湿作业,造价低廉, 安全可靠。竣工后,也不会破坏原建筑立面风貌。3、加固施工顺序:按构造柱圈梁墙体楼板的顺序,从基础至屋面从下至上依次展开施工。植筋作为加固的辅助技术进行穿插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加固28顺序作相应的调整。4、加固材料的技术性能4.1 、碳纤维布:4.1.1 、300g/m,0.167mm 厚;碳纤维布均采用高强度级;安全性能指标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表 4.4.2-1 的规定并应符合

36、相关抗震规范要求。4.1.2 、生产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应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 、承重结构加固用的碳纤维,必须选用聚丙烯腈基(PAN 基) 12k 或 12k 以下的小丝束纤维,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2) 、纤维(复丝浸胶后)的主要力学性能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附录 C 表C.0.1 的规定。4.1.3 、结构加固用的纤维复合材必须采用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要求的连续纤维与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复合而成。使用前必须按该规范表 4.4.21 规定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要求进行安全性及适

37、配性检验。检验时,实测的纤维复合材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 C0.99、保证率为 0.95 的要求,按下式计算确定。加固材料性能的标准值(fk),应根据抽样检验结果按下式确定:kff m ks式中:mf 按 n 个试件算得的材料强度平均值;s 按 n 个试件算得的材料强度标准差;k 与a 、c 和 n 有关的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由下表查得。a 正态概率分布的分位值;根据材料强度标准值所要求的 95%保证率,取a 0.05;c 检测加固材料性能所取的置信水平(置信度),由本规范有关章节作出规定。57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系数 k 值na 0.05时的 k 值na 0.05时的 k 值c0.9

38、9c0.95c0.90c0.75c0.99c0.95c0.90c0.7545.1453.9572.680153.1022.5662.3291.99154.2023.4002.463202.8072.3962.2081.93365.4093.7073.0922.336252.6322.2922.1321.89574.7303.3992.8942.250302.5162.2202.0801.869103.7392.9112.5682.103502.2962.0651.9651.811表 4.4.21碳纤维复合材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类别单向织物(布)条形板项目抗拉强度标准值 f (MPa)f,

39、k受拉弹性模量 E (MPa)f高强度级3400高强度级3000高强度级2400高强度级20002.41052.11051.61051.4105伸长率(%)弯曲强度 f (MPa)fb1.71.51.71.5700600层间剪切强度(MPa)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MPa)纤维体积含量(%)45355040max2.5,f ,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tk200、250、300200、250、3006555单位面积质量(g/m2)注:1表中 ftk为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按现行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规定采用。2L 形预成型板(L 形板)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

40、按高强度级条形预成型板(条形板)采用。4.1.4 、对符合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要求的纤维织物复合材或板材,当它与另一种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配套使用时,仍须按下列项目重新做适配性检验:(1) 、抗拉强度标准值;(2) 、仰贴条件下纤维复合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3) 、层间剪切强度。以上三项检验结果必须符合表 4.4.21 的规定。4.1.5 、当进行材料性能检验和加固设计时,纤维复合材截面面积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纤维织物,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面积取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纤维织物的计算厚度应按其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确定。注:纤维密度应由厂商提供,但应出具独立检验或鉴定

41、机构的抽样检测证明文件。4.1.6 、承重结构的加固,严禁使用单位面积质量大于 300g/m2 或采用预浸法生产的碳纤维织物(布)。(1) 、碳纤维布设计计算指标性能项目单向织物(布)抗拉强度设计值f (MPa)t弹性模量设计值E (MPa)f重要构件一般构件重要构件一般构件重要构件一般构件高强度级16002300高强度级140020002.31052.0105抗应变设计值 f0.0070.010.0070.01(2) 、碳纤维布原材料力学指标纤维类别性能项目抗拉强度(MPa)弹性模量(GPa) 伸长率(%)碳纤维高强度级49002402.0高强度级41002101.8伸长率(%)(3) 、碳

42、纤维布的安全性能指标性能项目强度级别CFS-I-300高强 I 级CFS-I-200高强 I 级CFS-II-300高强 II 级CFS-II-200高强 II 级克 重(g/m)300200300200理论厚度(mm)0.1670.1110.1670.111抗拉强度国标安全指标3400340030003000(MPa)卡本测试数据3647369632023249弹性模量国标安全指标240240210210(GPa)卡本测试数据241241213212国标安全指标1.701.701.501.50卡本测试数据1.701.701.511.514.2 、碳纤维胶、植筋胶与结构胶:4.2.1 、加固所用的胶粘剂必须采用改性环氧类或改性乙烯基酯类(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的胶粘剂.均采用 A 级胶。胶粘剂的安 全 性 能 指 标 应 符 合 混 凝 土 结 构 加 固 设 计 规 范 (GB50367-2006),表 4.5.5 和表 4.5.6 的规定并应符合相关抗震规范要求。4.2.2 、承重结构用的胶粘剂,按其基本性能分为 A 级胶和 B 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以及业主要求使用优质胶的场合,应采用 A 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 级胶或B 级胶。4.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