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doc

上传人:青****9 文档编号:30230785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121 庄子二则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需背诵。二、全文展示北 冥 有 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

2、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三、主题概述北冥有鱼:文章描写了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思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庄子与惠子围绕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的一场辩论,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机敏以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二)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

3、翅膀;今义:愤怒。2.是鸟也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词。3.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休息,消息。4.野马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未经驯服的马。5.其正色邪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态度严肃,神色严厉。6.鲦鱼出游从容古义:悠闲自得;今义:镇静沉着。7.安知鱼之乐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三)一词多义1.固不知子矣(固然,自然)子固非鱼也(本来)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鲦鱼出游从容(游水)(四)词类活用1.志怪者也(名词作动词,记载)2.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往下)(五)重要虚词1.之鹏之背(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谐之言曰(

4、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天之苍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鱼之乐(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指鱼的快乐)2.而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怒而飞(连词,表修饰)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连词,表转折)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连用表示判断)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5、是鱼之乐也。(“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七)成语积累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五、鉴赏品读1.北冥有鱼中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6、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3.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描写出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4.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

7、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5.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快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全 文 翻 译北 冥 有 鱼北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

8、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这只鹏鸟,海水涌动的时候将会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的记载说:“鹏鸟要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然后在旋风中盘旋而上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雾气,空气中游荡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它高远而没有尽头的结果呢?鹏鸟(从天空)向下看的时候,(所看到的)也是像这个样子罢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来游去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

9、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内心);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也是可以确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2222 礼记二则预 习 重 点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二则都需背诵。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二、全文展示虽 有 佳

10、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 道 之 行 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三、主题概述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

11、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xio)”,教导)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矜、寡、孤、独(“矜”同“鳏(gun)”,老而无妻)(二)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2.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5.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

12、路。6.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理。(三)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1.之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示判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也”表示判断)2.固定句式其此之谓乎!(“其乎”,表示

13、推测语气的句式)(六)成语积累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五、鉴赏品读1.虽有佳肴开头写嘉肴有什么作用?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2.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3.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14、睦”的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4.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类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

15、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5.“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全 文 翻 译虽 有 佳 肴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尽管有最好的学问

16、,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 道 之 行 也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

17、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用关闭。这就叫作大同。2323 马说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18、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写作背景及主题概述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二)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一食或尽

19、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是马也古义:指示代词,这,这样的;今义:对,正确。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今义:安定,使安定,安全。5.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三)一词多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食不饱(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4.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四)词类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

20、动词,用马鞭驱赶)(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2.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安也”相当于“怎么呢”)其真无马邪?(“其邪”相当于“难道吗”)(六)成语积累伯乐相马: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五、鉴赏品读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

21、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答: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4.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6.文章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做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全 文 翻 译世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但伯乐却并不常

23、常出现。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千里马,吃一次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这样的良马,即使拥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它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良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认识千里马吧!2424 唐诗三首预 习 重 点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

24、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二、背景与主题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郡(

25、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

26、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2.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句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既然差役紧

27、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枝,苦心落空。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的人,强忍悲痛,保护家人。广告四大名著青少版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快乐读书吧五年级下册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 同步课外阅读无障碍 彩图(共4册)作者:吴承恩,等京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28、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作者简介见石壕吏的“作者简介”。二、背景与主题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暂时在成都近郊搭盖一座草堂以安身,哪知秋天的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加上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心生宏愿,于是写下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

29、感。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

30、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而且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3.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

31、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群童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一情况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仅仅在表述上有些过激之辞,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也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4.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叙抒结合,蓄势陡转。前三节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叙

32、事基础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

33、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背景与主题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宋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诗人创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作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

34、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跟手指也是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天气暖和)炭价便宜,(因而)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行动轻快的骑着两匹马前来的人是谁啊?(原来是)穿着黄衣服的宫使太监和他手下穿着白衣服的听差。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上说是奉皇帝的命令,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拉向北边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赶着牛车走了,老翁吝惜不得。(那些人)把半

35、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2.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3.分析“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作用。“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4.举例说明本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运用对比,突出中心。就全诗来说,第一部分写卖炭老人劳动之艰辛,谋求温饱希望之热切,第二部分写卖炭老人的劳动成果被掠夺,谋生的希望化为泡影,前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突出全诗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