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 (原始社会)1. 贾湖骨笛:l 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l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l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 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
2、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3. 葛天氏之乐:l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阙。”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l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l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5.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6.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 雅乐
3、: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2. 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l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l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l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l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l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l 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l 总结:六代之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列祖列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3. 大司乐:是周代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的称谓
4、,其职能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传授内容:1、乐德:音乐思想2、乐语:演唱3、乐舞:舞蹈。 4. 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5. 周代的礼乐制度:l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l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
5、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l 繁复的音乐礼节,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乐舞的种类不同。 6. 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春秋:1. 诗经:l 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l 分“风”、“雅”、“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l 1、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2、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3、颂:
6、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2. 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中有所记载。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在“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求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3. 隔八相生法: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每隔八个律数生一律。4. 律吕: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成为律吕。5. 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平均律。它所形成的
7、古代大全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为大,古代小半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仲不能还原的现象”。战国:1. 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l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l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
8、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2. 成相篇:是战国后期重要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其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的政治。这个相当长的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包含着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重复。是以“相”作为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3.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4. 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因为它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经屈原修辞、加工而形成了“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共有十一首歌曲,它依着所祭祀的不同鬼神,有着不同的标题。5. 乱: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音乐术语。这个音乐专用名词
9、一般都用在一篇歌唱得煞尾,亦即结束全曲的乐段,相当于乐曲的高潮所在。6. 民间音乐家:秦青:歌手。韩娥:韩国歌手。伯牙:古琴演奏家。7.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l 墨子(约前468前376):非乐认为音乐有害无益,因为,第一,王公贵族爱好音乐,会搜刮民脂民膏来置办乐器;第二,如果提倡音乐,会耗费民时民事;第三,音乐靠不住,既不能治天下之乱,又不能抵御敌人入侵。墨子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对儒家的“倡乐”提出种种批评。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音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l 老子(约前580前500):在音乐
10、思想上:1、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2、“大音希声”是说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l 庄子(约前369前286):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8. 乐记:l 成书年历与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1、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2、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l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及其广泛的问题。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存其前十一篇。l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
11、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从各个侧面高度地肯定西周社会礼乐思想的治国方略价值及其社会功能作用。l 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l 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l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l 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l 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
12、道德的制约。l 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要运用音乐的美感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l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因而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 ,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三、中古音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秦汉:1. 乐府:l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l 诗歌的体裁。l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除了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
13、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l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客观上起到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2. 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任务。2、被封为协律都尉。3、唱歌非常出色。4、擅长作曲。5、郊祀歌十九章。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人。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3. 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著作,北宋朱长文所作。容纳汉以前47首琴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于其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记载:1、西汉桓谭,2、东汉蔡邕,3、西晋孔衍。4. 琴歌胡笳十八拍:是一部及其动人的琴
14、歌,据传词、曲都为东汉蔡琰所作。其内容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十八拍就是十八个段落。5. 汉代“角抵戏”:是一种带有戏剧性的歌舞表演形式。“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6. 京房六十律:京房是西汉著名的律学家。一生有两大发明1、在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相生至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2、采用弦律,创造了十三弦律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l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周而复始的旋宫转调问题,他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把一个八度再细分为六十个律单位。l 在乐律研究中还发现了以管定律的
15、缺点。 7. 汉代俗乐的发展:l 鼓吹乐:1、秦汉时期,起源于我国北方边境地区。2、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演奏为主,中间兼有歌唱。3、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曲:主奏乐器为鼓和角,于军中马上奏之。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常在宴会中使用。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l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者击节而唱,乃是唱奏并重的一种艺术歌曲。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是一种歌
16、、舞、乐并用,有一定复杂结构形式的作品,结构包括“艳”、“曲”、“解”、“趋”、“乱”五个部分。“艳”是抒情段落,相当于前奏。“曲”是歌唱部分。“解”是舞蹈部分。“趋”的速度比较急促,相当于尾声。“乱”为全曲的高潮。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名异而实同。l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其表演规模庞大,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三国两晋南北朝:1. 清商乐: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又有显著的发展,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2. 相
17、和歌与清商乐的关系与区别:相和歌的主要成分是汉代直到西晋时期北方的民间音乐。清商乐是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已是南方民间音乐。3. 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男女间爱情为主。4. 西曲:湖北一带的民歌,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生。5. 魏晋时期的古琴艺术家:l 阮籍:1、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音乐论文乐论。2、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3、相传琴曲酒狂,是阮籍音乐的感怀之作。4、阮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l 嵇康:1、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18、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善于弹琴,也能作曲。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3、嵇康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6. 声无哀乐论:l 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著,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l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l 他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却又否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元论。7. 荀勖:重要贡献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于晋泰始十
19、年制成一套十二支的笛律,形状如后世直吹之箫,每笛适用于吹奏一调,正应十二律。这就是“荀勖笛律”。8. 钱乐之音差:南朝时,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一直生至第三百六十律。他的最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分。9. 何承天:南朝杰出的乐律学家,在乐律领域中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京房六十律表示反对。不同意京房采用加律的方法来解决音差问题,而是主张在十二律内部加以调整。何承天的新律称为十二均差律,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但从理论上看还不是真正的十二平均律,因为它不是按频率比来计算的。10. 碣石调幽兰:目前所见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是唐人手抄本。谱前有序,注明
20、为南朝丘明的传谱。l 1、碣石调: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2、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l 所谓“文字谱”,乃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属“指位谱”系统,也称“手法谱”。11. 西凉乐:实际上是泛指当时甘肃一带的音乐,由于这里是西域音乐与汉族音乐的汇合之处,因而音乐兼有龟兹音乐和中原音乐的特色,是两者融合的产物。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1、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晋的暂时统一,北方和西域地区的一些少
21、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东晋的南迁,北方混战局面所引起的北方人民的大量南移,使得南北各族都在人口众多的汉族的先进经济、文化基础上不断地融合起来。2、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 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3、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4、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5、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 苏袛婆:l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
22、乐家,龟兹人擅长龟兹琵琶的演奏,精通龟兹音乐的宫调理论。他曾将西域的“五旦七调”乐律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大夫郑译。l “五旦七调”:乃是龟兹音乐的调式和音阶,“五旦”即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七调”是指七种调式。“五旦七调”按七声音阶旋宫,在理论上可以得到三十五个宫调。l “旋宫转调”:包含了两个概念,“旋宫”是指调高的变换,即十二律中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用以明确“宫”音的高度,“转调”指调式的变化。隋唐时期:1. 唐朝参军戏: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以诙谐笑谑为主,后来渐渐成为一种格式,其中扮官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参军戏”是以说白为主,后来加入了管弦伴奏。2.
23、 “八十四调”: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和郑译便在苏袛婆“五旦七调”的龟兹宫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律旋相为宫和七声旋相为调的“八十四调”乐律理论。3. 万宝常:l 隋代音乐家,其父亲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l 在音乐方面的成就:1、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2、他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其创作能吸收外来的音调、手法,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3、他是一位出色的乐器改革家。4. 隋唐宫廷燕乐:1、燕乐,又称宴乐、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燕乐常用二十八个宫调,亦称俗乐二十八调。对于唐燕乐二十八调的解释是不统一的:有七个不同的调,每个
24、调各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由四个调、每个调由七种调式组成。隋唐时期的燕乐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2、多部伎: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炀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伎”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乐)列为诸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3、隋代“七部伎”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
25、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隋代“九部伎”包括: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唐代“九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唐代“十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4、坐、立部伎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坐部伎一般312人,堂上表演,属小型歌舞。其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
26、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 通常64180人,堂下表演,属大型歌舞。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5. 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l 唐代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部分:1、散序由乐器演奏,以散板似的自由节拍为主。2、中序以歌唱为主,由乐器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3、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4、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
27、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是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l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舞即是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原作以失传。现存的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家姜夔从故纸堆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6. 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太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
28、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l 太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l 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l 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l 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7. 唐代艺术歌曲:阳关
29、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故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由于演唱时将其中某些诗句再三叠唱,所以又称阳关三叠。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是在琴歌的形式中保存下来的。8. 唐代古琴曲:l 梅花三弄:1、最早是一首笛曲(现称为箫,唐代时把笛与箫区分),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明代神奇秘谱又记载,我国最早刊印的琴谱太古遗音、西麓堂琴统等均有记载。2、唐代琴人颜师古所作,有可能是他将笛曲改编为琴曲。3、琴曲梅花三弄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通过这样两个部分的各种对比手法,描绘梅花在动、静两种状态中的形象。l 离骚:1、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
30、的同名抒情长诗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琴曲。2、离骚一曲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是一首抒情气息浓郁的大型琴曲。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乐曲的情绪和屈原的诗作是相一致的。9.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词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
31、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10. 乐谱:1、中国已知的古谱,据何昌林统计,有律吕字谱,宫商字谱,古琴手法谱,筝谱,唐燕乐半字谱。2、古琴的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成减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的完成,应归功于唐代曹柔。减字谱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以及各种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3、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则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11. 唐代主要乐器:奚琴弓弦乐器,有两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来回擦拉发音,是后来胡琴类乐器的前身。到宋代名为“嵇琴”。
32、轧筝弓弦乐器,宋时逐渐流行起来,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12. 唐代音乐论著:l 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郎元万顷等编撰。该书共10卷,国内已失传,目前日本存有3卷,即卷五有“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等11个小题;卷六有“纪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侯”等4篇;卷七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义”等,还附有“十二律相生图”等,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l 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的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全书共分28个条目。记载了“两京教坊”、“内人、前头人、十家”、“云韶、0弹家”、“曲名、大曲”等内容,是近代研究者研
33、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l 羯鼓录:是一部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论著。由唐代著名羯鼓手南卓所作。全书没有章节,技术了羯鼓的由来、唐代羯鼓名手的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曲名等内容,是具有乐器专史性质的一部著作。l 乐府杂录:是一部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作者是段安节。全书有40个条目,共有乐部9条,歌、舞、俳优3条,乐器14条,乐曲13条,傀儡子1条。其中载有已失传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文字说明。这部著作的内容涉猎广泛,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唐代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的活动情况,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四、近古音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宋:1. 曲子:1、在隋唐燕乐中孕育而出的“曲子”,至宋代盛
34、极一时,成为当时传播极其广泛的艺术歌曲。2、其曲调称为“曲子”,歌词称为“曲子词”,简称“词”。3、常用创作手法是“倚声填词”:先有曲调,再创作歌词。4、曲子词的音乐成分大致包括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和自度新曲四个方面。曲子词还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5、宋代曲子词具有“豪放”(苏轼)与“婉约”(柳永)的不同风格。2. 院本:宋杂剧和金院本,实际上并无根本的不同,院本乃是金代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但演出形式、角色体制等与宋杂剧基本是一致的。 3. 姜夔:1、南宋词坛上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2、其著作今幸存者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等,就音乐方面的研究价值而言,
35、最为珍贵的是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其中收有祀神曲越九歌十首,旁注律吕谱。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词调歌曲十七首,旁注宋代俗字谱。十七首词调歌曲中,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是记录的古曲。玉梅令是诗人范成大所写曲调,姜夔填词。3、姜夔擅长自度曲,所谓自度曲,即自制新曲之意。姜夔突破了“倚声填词”的方法,是先成文辞,后制曲谱。扬州慢是姜夔自度曲中的名作,描写靖康之难以后,繁华的扬州多次遭金兵侵袭,已是一片荒凉。杏花天影写词人的羁旅愁怀和对恋人的思念,疏影是咏梅的名篇。鬲溪梅令是借景抒情之作,借写梅花追思曾经相恋的情侣,流露出无限惆怅的心情。4. 十八律: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
36、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十八律理论在律学方面的突破,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5. 宋代器乐合奏有哪些新发展?其特点是什么?:1、由于宋代宫廷音乐逐步走向民间,使民间器乐合奏和宫廷器乐合奏一样兴盛起来,并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器乐组合形式。2、宫廷合奏人数多,规模大,注重气势;民间合奏由民间艺人自发组成 ,在瓦子、勾栏等场所流行的器乐形式。以小型组合为主。3、民间合奏形式有:细乐用萧管、笙、轧筝、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清乐:笙、笛、方响、小提鼓、拍板、轧子等乐
37、器合奏。民间有专门的组织清乐社,专门演奏清乐。小乐器由一、二人合奏的器乐形式。鼓板由拍板、鼓和笛等三种乐器组成,有时也加轧子、水盏、锣等打击乐器。4、宫廷合奏形式有:教坊大乐是宫廷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所用乐器有筚篥、龙笛、笙、箫、埙、琵琶、箜篌、方响、拍板、羯鼓、杖鼓、大鼓、箎,共13种。整个乐队最多时达300人左右。随军番部大乐用于宫廷仪仗,人数达59余人。马后乐是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鼓吹乐,规模较小。6. 宋代主要乐器:琵琶宋元时在制作上已出现“品”,富于表现力。元代独奏曲海青拿天鹅发挥了琵琶弹奏的多种技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7. 宋代的音乐论著:l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陈旸
38、所作。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前95卷摘录礼记、周礼、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为之训义。后105卷论述十二律、五声、乐舞、百戏等。还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乐器大多附图说明。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l 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是由南宋王灼所作。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论,并对唐代乐曲进行了分析和考证,同时介绍了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l 词源:是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由南宋张炎撰写,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述作词原则。词源中关于八十
39、四调、曲式及词曲唱法等许多方面的论述价值很高。l 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北宋朱长文所作。它搜集了一百多位琴人的事迹,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家传记作品。l 乐府诗集:郭茂倩,北宋中后期音乐家,通晓音律。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自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我国各类歌曲发展的轮廓。他编撰的乐府诗集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阐述中古时期乐府歌曲的百科全书。8. 简述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l 1、自宋代建立以来,社会逐步稳定,城市迅速发展,手工业者等市民阶层扩大,为了适应市民阶级的音乐文化需求,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2、宫廷音乐逐渐趋向衰落,市民艺术蓬勃兴起,从广义上说,音乐艺术的表演中心也由宫廷转
40、移到民间。l 1、瓦舍:又称瓦肆,专供艺人表演的场所,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2、勾栏:又作构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的场所,在这里艺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促进了市民音乐的发展。l 勾栏中表演的伎艺项目花样繁多,其中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影戏、杂剧等都与一定的音乐形式有关。其他还有说经书、讲史、散耍、谈浑话、踢毯、弄虫蚁、说笑话等等。促进市民音乐发展超过了宫廷伎艺的水平。l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专门的艺人行会组织:书会、社会。宋元时期:1. 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l 1、在唐代只在寺院中表演,到宋元时期在城乡的各个角落进行表演。2、其音乐形式越来越普及,说唱艺术普遍受到人
41、们的喜爱。l 为了适应各个阶层的不同需要,许多大型长篇说唱以其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主要形式有:1、鼓子词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产生于北宋时期。用鼓伴奏,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二为只唱不说,以同一曲牌歌唱多段曲词。2、唱赚用鼓、板和笛伴奏,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其形式是由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缠令:引子、尾声。缠达: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其特点是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唱赚善于吸收传统音乐成分。3、诸宫调这种说唱形式是由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是一种新的大型说唱形式,因
42、使用了多种宫调而得名。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体制庞大的体裁,曲调丰富,适于表演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的套曲其宫调也各不相同。宋代诸宫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金元时期诸宫调伴奏乐器是:锣、拍板、笛等。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大胆地歌颂了婚姻自主,有着明显的反封建礼教倾向。其基本曲调有151个,连变体在内,则有444个之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还保留有西厢记诸宫调的148个曲调。4、在宋代的说唱艺术中,货郎儿、陶真和涯词也是较有影响的曲种。货郎儿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陶真在农村较为流行,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以琵琶
43、伴奏。2. 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l 1、宋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2、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伴”,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3、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分工;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4、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5、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l 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演出形式也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有着一套比较严格的体制。2、元
44、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又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牌联缀形式。3、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4、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5、杂剧在曲牌连缀的方式上,有一些内在的规律:如单一曲牌的连接、两曲牌的交替连接、同曲牌变体的连接、一个固定曲牌中穿插在一套曲牌中、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等,其音乐结构严密。6、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7、杂剧的音乐采用七声音阶,节奏强烈
45、、字多声少,风格豪放、粗狂。元:1. 元代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l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l 南戏也叫“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被视为中国戏曲的开端。由于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l 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南戏的灵活特点有:1、南戏的结构比较灵活,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但每折都比较短小;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2、南戏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元杂剧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又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
46、的曲牌联缀形式。3、南戏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演唱,增添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元杂剧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4、南戏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具有南方地域的特点,后又称南曲,常采用五声音阶。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七声音阶,节奏强烈、字多声少,风格豪放、粗狂。5、南戏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元杂剧在曲牌连缀的方式上,有一些内在的规律:如单一曲牌的连接、两曲牌的交替连接、同曲牌变体的连接、一个固定曲牌中穿插在一套曲牌中、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等,其音乐结构严密。6
47、、南戏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不断吸收了宋杂剧和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分,逐渐趋于成熟。元杂剧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2.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l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l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l 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很多文
48、人墨客、出色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大都。l 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之低下,使得众多的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们善于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l 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等;马致远的汉宫秋、岳阳楼等;王实甫的西厢记。3.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元代的戏曲形式,后者是当时的艺术歌曲。l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