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07808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品分析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一、窦娥冤作者题材: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故事梗概: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瑞云改名为窦娥。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

2、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主题思想: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

3、、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 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第三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

4、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作品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人物。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她从小就是不幸的,母亲早夭,七岁时无奈的父亲将她送到蔡婆家做童养媳抵

5、债。长大成亲后不久,丈夫亡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她叹息自己命苦,得知婆婆要嫁人,她也只是从一般的人情物理去劝阻;及至面对张驴儿时,她的态度明显发生变化。她的性格、思想在与张驴儿的斗争中愈益凸显,柔弱中显刚韧。对官府她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但无情棒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终于发出“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的控诉。自己被打得血淋肉飞,她不屈服,但为婆婆免遭拷打,她情愿招认。一个正直、恪守妇道的女子,一个有孝心、爱心的女子,一个想明辨是非的女子,被她视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推上了断头台。如果说遭遇张驴儿还属个体的、具偶然因素的话,那么,窦娥在官府遭遇的“覆盆不照太阳晖”,所反映的则是封建社会、封建官府

6、的本质。法场上临终前,窦娥的愤激达到了极点,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王法刑宪”、“天地鬼神”。窦娥本来是一位谨守妇道的弱女子,在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人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意识、反抗行为一步步强化,至端正好、滚绣球两曲她的反抗直指神圣、权威的天地日月鬼神,使窦娥这一形象发出耀眼的光芒,把作品的思想意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窦娥的悲剧也就具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三桩誓愿的发出、应验,有神秘色彩,但却是窦娥这一悲剧人物悲剧力量的呈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语言特色: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作

7、品影响: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二、汉宫秋作者题材: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描写王昭君的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它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不同于历史记载,剧中作者着意点染匈奴的强大,显然马致远是有所寄托的,它是当时十三世纪历史的真实描绘。故事梗概: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

8、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主题思想: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

9、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艺术特色:(1) 抒情悲剧。马致远擅长悲剧性的抒情,其作品的情调是凄凉的、怆伤的、悲愤的,如第四折描写汉元帝闻雁的【白鹤子】【么篇】【上小楼】【么篇】,真是“一声儿遶汉宫,一声儿寄渭城”,雁声人情溶成一体,抒发汉元帝孤独心境和离愁别绪,十分凄楚动人。

10、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两只曲,运用顶针续麻的手法,把汉元帝思念昭君及因思念而变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2)。人物塑造: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不再是单纯地慨叹远嫁,或不愿“子烝其母”仰药而死,剧中这一人物充满了义勇和正气,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远赴匈奴和亲,又拒不入其境,在边境以投河一死明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以王昭君这一人物鞭笞和批判了毛延寿及宫中诸文武大臣,她美丽聪明,善良勇敢,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危亡紧要关头,她挺身而出,以一己闺质,担负起挽救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的重担,她的壮举、她的慷慨使那些所谓的文臣武将相形见绌、猥亵不堪。马致远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

11、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宫秋对于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深刻准确的。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为帝王之家,钟情总是意味着玩弄女性。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君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昭君的姿色所倾倒。技艺和姿色,是元帝爱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内容;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之意。霸桥饯别之后,他之所以“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也仅仅是因为“猛到椒

12、房,那一幅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可见,作者并没有过分美化元帝对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了元帝爱昭君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这样,元帝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能,便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元帝爱昭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主人公汉元帝是个悲剧人物,在彼强我弱的形势下,他忍痛割爱将王昭君送于单于,对那些平常耀武扬威的文臣武将此刻唯唯诺诺、束手无策异常愤恨,他唱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昭君离去,元帝日夜思念,夜不能寐。远处孤雁的哀鸣,更引起断肠人无限的悲凉:“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会儿,

13、和尽寒更”,“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那秋雁凄楚的鸣叫,愈加衬托汉元帝的悲苦、寂寞和感伤。汉元帝虽贵为帝王,但马致远把其感情升华了,成为真挚感情的秉持者,所以,这一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同情和怜惜。语言特色: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评价影响:元朝四大悲剧之一。三、赵氏孤儿作者题材: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

14、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故事梗概:描写春秋时期赵盾与屠岸贾两大臣不和,屠岸贾诛杀赵氏一族三百余口,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前赴后继,救护赵朔遗腹子。二十年后,孤儿在屠岸贾家已长大成人,程婴把孤儿真实的身世告知,孤儿猛醒,杀死屠岸贾,终于大报仇。主题思想: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

15、、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调。赵氏孤儿不只是停留在“忠奸斗争”的主题上。实际上,屠岸贾之“奸”与赵氏之“忠”,在剧中主要是作为基本的背景和对两大家族之间对立的简便的解释提出的,作家并无意对此作过多的渲染。而正如剧本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所揭示的,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三百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

16、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的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戏剧特色:赵氏孤儿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人物塑造: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例如程婴,

17、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语言特色:评价影响:这是一部优秀

18、的历史剧,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剧目。亦有改编为小说、电影等作品。 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赵氏孤儿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一部杂剧,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四、琵琶记作者题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高则诚,温州瑞安人)。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

19、曲中一部经典名著。故事梗概:描写新婚不久的蔡伯喈在父亲的催迫下赴京赶考,得中状元,被迫入赘牛丞相家。而家乡陈留郡在蔡伯喈离开后连遭干旱,虽赵五娘竭力侍奉,还是不幸先后去世,赵五娘在乡亲的帮助下埋葬了亲人,怀抱琵琶一路弹唱,赴京寻夫。一夫二妻,皇帝旌表。主题思想:这个故事是高则诚根据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但与“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悲剧结局不同,剧中蔡伯喈是个比较复杂、矛盾而又被肯定的人物,其结局是大团圆。高则诚改编创作的动机是宣扬封建道德,提倡“风化”,他在“开场”时说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只看子孝与妻贤”。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

20、。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琵琶记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戏剧特色:艺术结构上,该剧也颇为成功。从蔡伯喈晋京赴试开始,情节线索分为两条进行,一条是蔡伯喈进京后的际遇和变化,一条是家乡赵五娘与公婆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两条线索一面是荣华富贵,一面是食不裹腹;一面莺歌燕舞,一面哀鸿遍野;一面

21、朱门酒肉臭,一面路有冻死骨;一悲一喜,一冷一热,一暗一明,交叉进行,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强化了戏剧冲突,对人物塑造、主题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后世传奇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戏剧结构的圭臬。人物塑造: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这一人物的塑造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也是民间创作收获,高则诚的创作对这一人物多所吸收汲取。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然后

22、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蔡伯喈不是一个负心者,他的行为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三不从”与“三被强”反映了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和自己的无可奈何。实际上,蔡伯喈这一人物寄寓了作者高则诚本人的思想情感,是现实中高则诚欲有所作为又难以作为的复杂和痛苦思想的表达。蔡伯喈想要做到“全忠全孝”,然而实际上他既没有忠,也没有做到孝,是忠孝两不全。蔡伯喈的优柔寡断、进退维谷、矛盾和痛苦是一

23、个有进取心的高则诚对仕途幻灭后精神探索的一种延续和表达。张广才也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义”的化身。饥荒年间,他将得到的救济粮分一半给赵五娘,帮助她一家度日。蔡公蔡婆死后,他又赠送棺材,帮助这个弱女子葬送公婆。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恩于人还不图报答。他那颗同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人为乐之心,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无私之心在闪闪发光。因此,张广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形象。语言特色: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

24、言。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说起话来,自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贫穷生活而决定的。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子云诗日。他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

25、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评价影响: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总之,琵琶记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玩味。因此, 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五、精忠旗作者题材: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对于原作者李梅实,我们别无所知。修订这个剧本的龙子犹,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冯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室名墨憨斋,因此又号黑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相比精忠记,精忠旗

26、一些重要情节及人物性格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故事梗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岳珂为岳飞之后,忠心爱国,并立志替先祖翻案雪耻,后取得证据可替岳飞翻案,但为顾全先皇颜面,终以鲜血毁证物。此举感动在任皇帝下旨恢复岳家名声,岳珂继祖志显孝,名留青史。主题思想:作品把对奸臣秦桧的刻划与朝廷内复杂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揭露意义。固然,作者写秦桧主和迫害岳飞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秦是金人派回宋廷的内奸;二是秦“怕恢复功成”,岳飞“宠用”,他便不能“长守相位”。但其奸谋何以能够成功,还在于他有一套高明的“权术”。这权术在作者看来,除了蛊惑“圣上”外,主要就是扫除异己,培植个人势力。而奸党中

27、人物有阿謀谄媚、想升官、主动巴结秦桧者,如第六折“奸党商和”中的万俟卨、罗汝楫,千方百计向秦桧近侍行贿送礼,通过他们探知秦桧的喜怒好恶,以见机行事,讨秦桧欢心。有构陷岳飞以报私仇者,如第十七折“群奸搆诬”中枢密使张俊“素与岳飞有隙,每每要寻个甚么计较下手他?幸得秦丞相心下著实不喜欢他”便“趁此因风吹火,一来去眼中之钉,二来又奉承了丞相”?对这些人,秦桧都是委以高官,授以重权,成为一个奸党集团。再就是胁迫,如岳飞下属王贵,不肯助纣为虐、“捏情出首”,便要被“串入张宪一起,先将他敲死”!王贵只好屈从。如此种种。总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所不用其极。而在描述上述具体事件过程时,如万俟卨、罗汝楫行贿

28、送礼套口风等,又无不是明代官场腐败的投影。这样,它的揭露意义就远远超过它所表现的时代而带有普遍意义。戏剧特色:人物塑造:精忠旗在人物形象刻划上也较为饱满、立体化。岳飞形象自不待言,剧本全方位地描写了他的忠勇:如在北土沦陷、二帝被掳时,他“涅背”明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在与金兵对峙的战场上,他“誓旅”、“挫寇”,兵法如山、军纪严明、屡战屡胜,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金牌伪君”,十二道金牌步步逼压而来时,他不得已班师的痛苦,又表现了他正统的忠君思想与爱国情感之间的矛盾。总之,剧本从各方面写在内有奸佞、外压金兵的情况下,他独撑大厦、力挽狂澜,置个人身家性命于不顾,最后含冤而死的过程。对岳飞的“

29、精忠”刻划的可谓淋漓尽致。作者对以往关于岳飞的传说进行了加工剪辑。一方面,依据史料增加了“若水效节”、“书生扣马”、“世忠诘奸”、“北庭相庆”等内容,使岳飞形象更趋丰满;另方面,删去了岳夫人卜卦、岳飞看相等情节;还将岳飞怕岳云、张宪报仇造反损害自己的忠孝之名,而写信骗他们前来共死的情节,改成了岳云、张宪是被秦桧迫害,慷慨就义的。这样,就剔除了原岳飞形象上近于奴性的愚忠的一面,使其更加完美。精忠旗的次要人物,也往往个性鲜明。如岳飞夫人,面对奸佞当道,她头脑十分清醒。她认为,岳飞精忠报国,独木难支,很难会有好结果。因此她一再劝岳飞:“尽忠两字谈何容易?如今忠臣若得出力时,国家也不到这般了。岂不闻有

30、道则见,无道则隐。你自不去学那扬子云为莽大夫,还是学陶渊明为晋处士,却不身名两全,忠智兼尽?”她要岳飞“休迂,死忠死孝徒自苦,总虚誉半毫无补”。对最高统治者,她也看得很透:“自古道:高鸟尽,良弓藏”“今日呵怕高鸟也难弋取”,等等,都表现了岳飞夫人对形势的明察洞悉和明哲保身思想;同时,也衬托出岳飞明知凶多吉少,成败难料,仍要杀敌报国,不顾惜个人利益的崇高品格。此外,上场的各类人物,忠者奸者,智者勇者,愚者鲁者,一般都各有特色,用笔浓淡疏密的分寸把握得较好。语言特色:评价影响: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岳飞的故事

31、在民间流传久远,在宋元戏曲中就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和宋大将岳飞精忠;明代传奇有东窗记、精忠记等作品。清中叶以后,花部勃兴,地方戏曲中出现了许多岳飞故事戏,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当民族矛盾加剧的时候,岳飞形象更起了鼓舞人们团结抗敌的重要作用。六、娇红记作者题材:受汤显祖影响最深、成就也最大的明末传奇作家应数孟称舜。孟称舜(后),字子塞、子若,号卧云子、花语仙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所作杂剧有桃花人面等。传奇有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二乔记、赤伏符,后两种已经亡佚。娇红记是孟称舜的代表作,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该剧源于宋梅洞的娇红传小说和刘东生的娇红记杂剧。故事梗概:娇红记写

32、官宦子女王娇娘与申纯两相悦慕、私订终身,后由于帅公子挑唆、娇娘父迫于帅府威势,欲将娇娘嫁与帅公子。申、娇二人遂双双殉情而死。死后化为鸳鸯,升于仙界团圆。主题思想: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通过男主角高中状元来捍卫其偷情私合后的婚姻成果,而娇红记中的申纯即使赴试高中也仍然不能成就婚姻、捍卫爱情;名阀世家依旧在泼天富贵和总体气势上压倒着新进士子,两者间的地位仍然悬殊很大。这也说明申娇之爱,是在排除了政治功利目的之后的真心的悦慕,他们以真正的爱情作为起点和终点,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以死来殉情、明志,作出最后的抗争。就王娇娘而言,她所企盼的爱情理想是获得生同舍、死同穴、才貌相当、心性一致的“同心子”。豪家富

33、室,她自然不屑一顾;就连司马相如式的文人,她也弃置不嫁,因为“聪明人自古多情劣”。崔莺莺对张生的以身相许,带有白马解围后感恩和酬誓的意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交欢,是封建束缚下的青春能量的释放;而申、娇之间的偷香窃玉,既抛弃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又是具备深厚情感基础的渴望已久的行动。因此其欢会以相知和相思作为纯粹的前提,既不带有外在因素的掺入,也不待婚姻形式的预先认可,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情感行为。这对情侣死后化为坟头的鸳鸯,正是在向世人传哀示警。其泣舟、双逝和仙圆等出戏,沉痛悱恻、悲上加悲,依稀可见孔雀东南飞和同窗记的叠映,却又是娇红记所特有的场面。所以陈洪绶批点此处曰:“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

34、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中国悲剧以“怨谱”定名,娇红记是较早的一部传奇。戏剧特色:小说的布局、笔法继承了唐人传奇,但情节更加曲折,情调更加缠绵;在规模上也扩大了许多,标志着文言小说已从短篇向中、长篇过渡。人物塑造:孟称舜在娇红记中塑造的娇娘形象与西厢记中的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不同的是,她已经不是那些在封建礼教重压下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对爱情和婚姻自主的追求不是被动的或朦胧的,而是对婚姻恋爱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了自己的恋爱观,并有追求的新女性。她清醒地看到了封建婚姻给广大青年造成的精神痛苦:“婚姻儿怎自由,好事常差谬。多少佳人错配了鸳鸯偶。”因此决不能再演“古来多少佳人,匹配匪材,郁

35、郁而终”的悲剧,而要选择一条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这就是汉代奇女子卓文君“自求良偶”式的婚姻。她不仅蔑视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且也不要那些朝三暮四、轻薄无行的文人才子,她理想的爱人是“死同穴,生同舍” 的“同心子”。当她与申纯邂后相遇,相互爱慕,也没有立即陷入热恋中,而是对他进行了多次的试探和考验,当肯定对方是真心爱已时,便矢志相许,至死不渝。娇娘对把婚恋放在科举功名之上“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的男主人公报以赞誉。更有甚者,他不让申纯象以往爱情剧男主人公那样把科举功名当作博得爱情的手段,而是安排他断然舍弃已经到手的、令无数人钦羡的“锦绣前程”,去为娇娘殉情而死。正如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

36、古典悲剧集前言所说:娇娘的自主婚姻观“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妇女的进一步觉醒,表明了她们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希望主动掌握自己命运这一民主要求的增强”。此外,孟称舜的娇红记在思想上还有一点与前人爱情剧不同的是,突破了郎才女貌、才子及第、洞房花烛大团圆的俗套,以申纯和娇娘婚姻的悲剧结局,深刻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封建婚姻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娇娘的恋爱理想是行不通的。她与申纯初恋,因申纯为落第书生,没有功名,遭到门第观念严重的父亲王通判的反对。当申纯科举高中得到王通判的允亲后,又受到权贵帅府公子的阻挠。在无法实现爱情理想的情况下,娇娘和申纯双双以死相抗,表现了他们与封建专制势力不妥协的精神。娇娘对把婚恋放在科举

37、功名之上“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的男主人公报以赞誉。由此可见,轻视功名的申纯形象已与后来红楼梦中贾宝玉思想暗暗相通;追求“同心”的申娇爱情也隐约带有以背叛封建仕途经济为共同思想基础的宝黛爱情的某些影象。娇红记所反映的这些思想,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资本主义萌芽日强、市民阶层壮大的时代氛围下,进步文人对爱情婚姻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娇红记,又到清代的红楼梦,我们可以明晰地捕捉到我们的先人在婚恋问题上艰难跋涉的历史轨迹。语言特色:此书文笔细腻,心理刻画深微;技术上也多承袭前人,更进一步。如男女幽会、诗帕传情等情节,与唐元稹会真记传奇有明显模仿痕迹,其中又有王实甫西厢记套路

38、。书的最后一节,写申、王二位情人化作鸳鸯,翩翩冢上,又无疑是采自搜神记韩凭夫妇的影子,甚至孔雀东南飞的影响也豁然可目睹。评价影响:七、清忠谱作者题材:清忠谱,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由李玉、朱素臣、毕魏和叶雉斐共同创作完成。李玉与清忠谱:李玉,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明万历十九年,逝世于清康熙十年(15911671)。他出身低微,曾作过宰相申时行家的佣人。明崇祯年间中举人,入清后不仕,专以编剧为业,是苏州剧坛的重要人物,与朱佐朝、丘园、毕魏、叶稚斐、张大复志同道合,形成苏州作家群。他的剧作,多取材于近现代题材,善于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并适合舞台

39、演出,故极受演员和观众欢迎。据传奇汇考标目记述,他共创作了60多部作品,现有名目可考的有33种,全本保存的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千忠禄等18种,其中清忠谱为代表作。故事梗概:该剧写明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周顺昌和苏州市民反对魏党的斗争。作者把东林党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广大市民波澜壮阔的斗争结合起来,塑造了与社会黑暗势力英勇斗争的艺术群像,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在我国的戏曲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主题思想:戏剧特色:清忠谱在艺术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在于比较真实地表现了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同时通过斗争显示出各阶层人民的不同性格。如义愤、闹诏二出既写出了颜佩韦、杨

40、念如等的组织群众斗争,也写出了王节、刘羽仪等书生的醉心于写辩呈向地方官恳求,还描绘了北京校尉和地方大小官吏的不同精神面貌。又如毁祠出,通过群众的合力拉倒石牌坊和最后的冒火抢出魏忠贤雕像的头颅来祭周顺昌、颜佩韦等,表现了人民热烈的情绪,并热情地歌颂群众的队伍:似行兵摆阵,似行兵摆阵,好似天将天神,下临苏郡。其次是主题突出,线索分明。明代传奇,特别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戏,往往头绪纷繁,人物复杂,或夹杂爱情描写,冲淡了作品的严肃主题。而清忠谱全剧二十五出都按照周顺昌及苏州市民的反魏党斗争进行,没有多馀的人物和情节。再次,作品写的是苏州实事,作者根据耳闻目见的材料加以组织,搬上舞台,不仅重要事件有历史

41、根据,就是一些细节,如周顺昌写小云栖匾额,周茂兰刺血上疏等也都有事实根据。清忠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清忠谱序)的历史戏,在清代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剧有影响。人物塑造:周顺昌耿介正直,集中体现了某些东林党人清廉公正、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随着东林党人和阉党矛盾的加深,他那种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精神,也更加突出了。当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魏忠贤逮捕时,许多人都不敢接近,周顺昌却独往江边送行,并和他联姻。当阉党的爪牙正的庆贺魏忠贤生祠落成的时候,他却冲进祠堂,大骂他们是豺狼满朝、鸱满巢、只贻着臭名儿千秋笑。他被捕入厂狱后,在阉党的严刑逼供之下,表现得更加顽强。他一面痛骂魏

42、忠贤欺君虐民,残害忠良;一面表白自己的劲骨千磨不坏,填胸正气,直将厉气冲开。在就义之前,他仍然高呼:魏忠贤,魏忠贤!.我周顺昌生不杀汝,死作厉鬼,击杀奸贼便了。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当然周顺昌毕竟是一个士大夫,他的斗争主要是从忠君思想出发的,他一出场就表白自己忠孝自根心,君亲魂梦钦。感伤怎奈君门万里,空流血泪千行,一点孤忠,徒付数声长叹。除掉君侧权奸,做一个名留后世的忠臣便是他的愿望。当别人告诉他,人民知道他被逮,恐怕引起民愤时,他却说:果有此事,反陷弟子不忠了。在生死关头,人民起来挽救他,他还说:小弟与兄俱读圣书,君命召驾且不俟,今日奉旨来提,敢不趋赴。在厂狱里受了种种的酷刑,还想辩白自己的

43、忠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愚忠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作品还成功地塑造了城市人民群众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要算颜佩韦。他的性格特征是豪爽、重义气、有胆识,具有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他在李王庙前听书时,听到韩世忠无辜被害,就忍受不住,因而大闹书场。充分表现出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品质。在听到官府要逮捕周顺昌时,他愤怒地喊出:公愤冲天难宁耐,怎容得片时捱,任官旗狼虎威风大,俺这里呼冤叫枉、喧天动地,管教你一霎扫尘霾。(义愤)颜佩韦对阉党的斗争是最坚决的,有人提出向官府请求时,他说:求他什么!他若放了周乡宦罢了,若费肯放,我们苏州人一窝蜂,待我们几个领了头,做出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来,众兄弟不可缩头缩

44、脑,大家并力同心便好。这和周顺昌害怕群众斗争反陷他于不足的思想形成明显的对比。语言特色:评价影响: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这个剧本上承鸣凤记,下启桃花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迅速反映当代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首先,它将现实政治斗争如实地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创造。其次是表现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不仅在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重要人物方面,是以前的戏剧作品未曾出现过的,而且把群众斗争

45、场面搬上有限的舞台,也是李玉对戏剧的重要贡献。八、长生殿作者题材: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

46、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故事梗概:长生殿写唐天宝年间,杨玉环被选为宫女,唐明皇李隆基见其姿色艳丽,册封为贵妃。杨玉环得宠,其兄杨国忠因此封为右丞相,两个姐姐也被封为一品夫人,全族上下无不荣誉。杨贵妃生日,唐明皇在骊山长生殿设宴庆贺,并令涪州、海南进贡杨贵妃爱吃的鲜荔枝。进贡的使臣为将鲜荔枝及时送到长安,沿途踏坏了农田,踢死了盲人。宴会上,杨贵妃立在翠盘中跳霓裳羽衣舞,博得唐明皇欢心。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渔阳

47、,一举攻破潼关,兵临长安。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御园欢宴,惊闻兵变,急忙离长安逃西川避难。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杀杨国忠后,又逼唐明皇赐死杨贵妃。安禄山占长安,篡帝位,群臣降敌,唯乐师雷海青不屈而死。肃宗登基,郭子义平定安禄山,收复长安。唐明皇从成都回长安,经过马嵬坡,重新安葬杨贵妃,心中悲痛不已。回到长安,唐明皇命临邛道士在蓬莱仙山找到杨贵妃,二人得以团圆。 主题思想:长生殿的主题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展现帝妃情缘,宣扬人间挚爱。洪升在例言中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剧

48、本第一出传概中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以上这些议论,都说明作者是要借助帝妃爱情故事,宣扬“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 的人间挚爱。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是全剧的主要情节。全剧50出,有33出专写李杨爱情。前半部主要写他们爱情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中间曾经受严峻考验,最后达到成熟。如定情一出,玄宗初见玉环,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两人相约白头到老。后来由于玄宗用情不专和杨妃争宠,二人关系发生波折。但他们刚刚分离便相互思念不已,很快又和好如初。七夕之夜两人在长生殿对着牛女双星焚香密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分离。”后半部更极力表现杨玉环自缢后还死抱痴情:“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