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液膜分离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化液膜分离技术.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要液膜分离技术的节能、高选择性、高效等优点,使得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领域。在分离金属离子的众多方法中液膜分离技术是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含铬废水的处理现状,以及液膜技术的应用情况,同时简要介绍了用以描述液膜动力学过程的几种数学模型。关键词:乳化液膜,Cr(III),模型Abstract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any field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way of separating metal
2、 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treatments of chromium() waste wat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words: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Cr(III),mathematical models1含铬废水的处理现状从20世纪90代开始,我国皮革业开始迅猛发展,全国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上万家皮革厂。目前皮革行业每年向
3、环境排放的废水量达800012000万t,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0.3%。这些排放的废水中含铬离子约3500t,悬浮物120万t,COD为180万t,BOD7万t1。由于在制革中需要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加脂剂、染料等物质,使得制革废水拥有PH值较高、悬浮物及有机物多、色度大而颜色变化不定、生化性好等特点,十分难处理2。铬是能够诱发变异、导致畸形以及致癌的一种元素3-6。Cr(III) 对人体有毒,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吸入氧化铬浓度达到0.0150.033 mg/m3时会引起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鼻中隔穿孔、甚至肺癌7。世界各国对含铬废水的排放都进行了限制,我国就在GB897819
4、96标准中明确规定:废液中铬离子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 mg/L。但是现阶段很多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中的实际铬离子浓度都超过了这个值,他们通常采用稀释污水的方法使之达标,铬的污染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代社会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危机,众所周知,重金属是不可再生的,持续地排放而不回收不仅给环境造成污染,危害自身健康,同时也浪费资源。工业废水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可利用资源,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流失。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处理含铬废水是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制革废水中铬离子主要 Cr(III) 的形式存在,虽然 Cr(III) 对人体的危害并没有六价铬离子那么大,
5、但是它能在生物体内富集,造成长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从废水中提取铬离子,国内为专家做了很多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8。(1)碱沉淀法,该法是先向废水中加入碱,然后从中回收Cr(OH)3,再将铬泥酸解后回收使用。此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见效,国内较多使用。但它易出现沉淀不彻底,分离不彻底,酸化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回收的铬泥的纯度不高。(2)离子交换法,该法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效地除去废水中的 Cr(III) 及其他金属离子。 离子交换法的优点是处理后出水水质好,水和铬酸溶液可以回收利用。但一次投资大,操作管理复杂,树脂再的问题有待解决。(3)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利
6、用膜两侧产生的某种或某些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点位差等)的作用,使得特定的组分能通过膜而其他组分不能通过,从而达到分离有害组分、回收有用组分的作用。目前,工业上应用较成熟的工艺有:电渗析、反渗透、超滤、液膜分离四种分离方法8。电渗析法是在直流电场中利用电位差的推动作用以及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废水得到净化。反渗透法是指溶剂在一定的外加压力下进行扩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作用。反渗透和电渗析法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循环使用,但处理费用高,不适用于处理大量的废水。超滤法是在静压力差推动下分离溶质的膜处理过程。液膜包括无载体液膜、有载体液膜、含浸型液膜等。分散在废水中的液膜的、载体在膜外相界面有选
7、择地进行络合,载体与迁移组分形成的络合物在液膜内扩散,在膜内界面上解络将迁移组分释放进入内相溶液,载体则重新返回膜外相界面,如此循环使废水得到净化。膜分离法的优点是:能量转化率高、装置简单、操作容易、易控制、分离效率高。但是有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薄膜的寿命短等缺点。此外,在制革废水的处理中还有直接循环法、萃取回收法、SBR生化法、BKD-2型聚铝盐絮凝剂法、超声波强化法等除铬方法被经常用到。但是,相应的都有处理成本高、处理条件较高和提取率较低的缺点。对比以上几种处理含Cr(III) 废液的分离方法可以发现膜分离法具有操作简单,能单一选择,能够浓缩等诸多优点,具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2液膜分离技术
8、的研究进展液膜分离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籍华裔科学家黎念之博士首次提出的。乳化液膜分离结合萃取和渗透法的优点,将萃取和反萃取两个步骤结合在一起。乳化液膜分离技术具有的传质效率高、选择性好、节约能源的特点已经使之成为分离、纯化和浓缩溶质的重要手段。2.1液膜分离技术的定义及分类液膜分离技术是膜技术应用的重要分支之一。液膜分离技术就是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等作为推动力的将液-液萃取过程同反萃取过程相结合的分离过程。液膜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膜溶剂、载体等几部分组成,液膜两边的被萃相和反萃相通常都是可互溶相。液膜分离技术常用于湿法冶金工业、石油与化学工业、生化工业、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液
9、膜萃取的过程与溶剂萃取的过程具有较多可比之处。液膜萃取与溶剂萃取都有萃取与反萃取两个步骤。但是,溶剂萃取中的萃取与反萃取是分别进行的,而液膜萃取过程的萃取与反萃取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界面,溶质从被萃取相进入膜相,再扩散到膜的一侧,再被反萃入萃取相,从而实现萃取与反萃取的“内耦合”液膜传质方式,打破了溶剂萃取固有的化学平衡。所以,液膜分离过程是一种非平衡传质过程5。液膜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1) 乳化液膜,先将膜相与内相制作成油包水(W/O)的乳化液,再将乳化液投入到外相中,形成W/O/W双乳化液。这样,中间的有机相层就成为分隔两水相的液膜。(2) 支撑型液膜,支撑体选择多微孔(微米级)亲油性材料
10、,在预先配制好膜相中将支撑架放入膜相中浸润,使各微孔中充满成膜液而形成液膜。将浸润后的支撑架置于容器中,在两侧分别加入浓相和稀相,就形成了支撑液膜萃取体系。 2.2液膜分离技术的特点9液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的溶剂萃取相比,液膜的非平衡传质具有以下3 个主要的优点:(1) 存在溶质“逆浓度梯度传递”的效应。由于在液膜两侧界面上分别存在着有利于溶质传递的化学平衡关系,这两个平衡关系使溶质在膜内逆其浓度梯度而扩散,即溶质可以通过液膜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传递。 液膜的这个特性使它在从稀溶液中提取与浓缩溶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2)试剂消耗量少。 流动载体在膜的一侧与溶质络合,在膜的另一侧释放。 载体在膜中
11、犹如河中的“渡船”,将溶质从膜的一侧“渡”到另一侧。载体在膜内运动,不断和溶质络合不断再生使所需膜载体的浓度大大降低,并且液膜体系中膜相与料液相的比例也可以得到降低。(3) 传质推动力大,所需分离级数少。通常只需一级就可实现完全萃取10。液膜分离技术与固体膜相比,液膜具有如下优点:(1)传质速率高。溶质在液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10-6 -10-5 cm2/ s) 比在固体中( 10-8cm2/ s) 高几个数量级。再加上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的对流扩散11进一步又促进了传质,所以液膜的传质速率是固体膜完全不可能达到的; (2) 选择性好。通常固体膜只能对某一类离子或分子具有选择性,而对某种特定离子
12、或分子的分离则性能较差。液膜则可以对某一种离子或分子单一地选择。2.3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2液膜分离技术是可以在多种分离过程中能够使用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分离方法,特别是从溶液中分离物质,包括对碳氢化合物的分离、稀有金属的回收、废水的处理以及处理含铀、镉等的有毒废水13。液膜分离过程没有相变,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操作过程比较简单,经济性好,可专一选择分离。在常温下可连续操作,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处理,在食品加工、医药、生化技术领域有其独特的适用性。(1)液膜分离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膜分离技术用于食品加工不会因加热而产生色、香、营养成分等质量指标的恶化;节约能源、占地面积小;最重要的是由于
13、分离膜性能的提高,能在很高精度水平下分离各种成分。(2)液膜分离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在生物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微滤和超滤技术。由于应用分离膜可以在室温下进行物理化学分离,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热敏性生物物质的分离。(3)液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在水处理中的主要应用有:反渗透海水淡化、制取应用纯水、药厂用水;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处理化学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及回收等方面。可见液膜分离技术具有优良的分离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我国液膜分离技术还处于国际落后水平,基本上还是借鉴利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水处理中,液膜处理现在主要是作为常规处理的后续处理。但是随着成本的降低,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液膜分离方
14、法具有的种种常规工艺不具有的优势,液膜分离技术必定将作为一种单独的处理工艺14,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2.4液膜分离技术在处理三价铬离子方面的应用Cr(III) 虽然没有六价铬离子危害大,但三价铬离子在肺部的累积会导致肺癌的产生,所以,研究如何更好回收 Cr(III) 是很有意义的。余晓皎等人15研究了以TBP为载体,Span-80为表面活性剂,液体石蜡和煤油作为有机相,硫酸作为内相溶液的液膜体系,以该体系处理了电镀车间排放的含六价铬离子、三价铬离子、二价铜离子、二价镍离子的废水,将该废水先使用还原剂将六价铬离子还原成三价铬离子,后使用上述液膜体系提取三价铬离子,三价铬离子的最高迁移率可以达到9
15、9.5%,而其他两种金属离子不发生迁移。但是据本实验室使用TBP-Span-80-石蜡-煤油乳化液膜体系处理Cr(III) ,铬离子的迁移率根本上不了10% ,同时通过对载体TBP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发现,TBP的烃链很短,它本身做为载体运输迁移组分的能力比较弱。最后是本实验室的赵立峰16-17等人以及费德君等人18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将LYF作为表面活性剂配合TBP使用,才能使铬离子的迁移率提高到99%以上,因为LYF在起到表面活性剂的同时还协助载体进行运输传递。TBP分子结构如下:罗建洪等人21使用对叔丁基杯4芳烃作为载体提取Cr(III) ,在改进渐进前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传质阻力的假设得到3个方
16、程组,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最后发现阻力主要为膜外相边界层传质阻力、膜相传质阻力、膜破损阻力。2.5液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其他含金属废水中的应用(1)大量的含六价铬离子的工业废水被排放,六价铬离子是强致癌物质,如不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动植物造成极大危害。张卫东等人22研究了以TBP (磷酸三丁酯) 为载体,煤油为有机溶剂,NaOH作为内相溶剂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了含六价铬离子95100mg/L的模拟废水,经过处理的废水中Cr () 的含量将至0.5mg/L以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0.5mg/L) 。但大块液膜具有膜相使用量较大 (0.5L-1L) ,传质时间较长的缺点。李硕文等23人研究了以
17、Span-80作为表面活性剂,分别对比了以三辛胺、三乙醇胺、四丁基溴化铵作为载体,石蜡、氯仿和乙酸乙酯作为膜溶剂的液膜体系的最佳操作条件,最终确定以三辛胺为载体的体系最优条件下Cr () 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2)稀土离子在新型功能材料、冶金、石油催化裂化以及玻璃陶瓷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稀土金属已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秦庆伟等人24-25研究了以Cyanex272 ( (2,2,4-三甲基戊基) 膦酸) 作为载体,LMA-1作为表面活性剂,磺化煤油作为膜相,盐酸作为萃取相的乳化液膜体系,使用该体系从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淋洗液中提取稀土离子,提取率超过98%。液膜用于提取稀土离子具有成本低,且
18、易于提高工业自动化控制水平等优势。(3)金的回收是电镀工业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方建章等人26研究了以LMA-1作为表面活性剂,TBP作为载体,磺化煤油作为膜相的液膜体系。并且以该液膜体系处理电镀厂的含高浓度铜离子、镍离子和金离子的王水介质退镀液,最后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9.1%。Kargari等人27以MIBK (甲基异丁基甲酮) 作为载体,可降解的合成物作为表面活性剂,碱性硫酸钠作为萃取相的液膜体系提取金离子,在合适的操作条件下,在很短的萃取时间内 (几分钟) 金离子的提取率就已经接近100%,并且金离子浓度能达到110mg/L。(4)提取铜离子,王向德等人28以煤油作为膜溶剂,DIPSA作
19、为载体,硫酸作为萃取相的液膜体系提取湿法冶锌浸出液中的铜离子,使用该液膜体系能够从浸出液中回收99%以上的铜离子。此外液膜技术还被应用到对铀离子、氰根离子、铅离子、锌离子、银离子等众多金属离子的提取中,并且都具有较高的提取率。液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使其在对金属离子的提取方面具有其他分离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对液膜分离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在不久的将来液膜技术分离方法一定会成为金属离子提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3乳化液膜分离技术3.1乳化液膜体系的组成29图1.1 乳化液膜体系结构示意图乳状液膜体系是一个三相系统 (见图1.1) 。由其中的两相构成乳化液,然后分散在另一连续相中,该体系通常被称为多重
20、乳液。多重乳化液可分为W/O/W和O/W/O两种。如果两个水相或两个油的相性质不同,可以写成W1/O/W2和O1/W/O2。首先,在高转速 (8000-10000 rpm) 下进行搅拌产生足够的剪切力形成两相乳液,使内相溶液以微滴 (滴径为1-100 m) 的形式分散到膜相中,形成乳化液 (此过程称为“制乳”) 。然后,在较低转速 (300-500 rpm) 下将制得的乳化液以液滴 (滴径为0.5-5 mm) 的形式分散到外相溶液中,这样就形成了乳化液膜体系。制乳时通常还要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提高乳化液膜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如果需要提高被分离物质通过液膜的迁移速率和加强分离效果,就要在液膜中加入有
21、特定选择性的流动载体以及在内相或外相中加入能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反应的试剂。为了提高膜的稳定性或增加液膜的粘度,还可以在膜相中加入少量液膜稳定剂或增稠剂,如聚丁二烯或液体石蜡等。3.2乳化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30乳化液膜按分离机理可以分为非流动载体(型促进迁移)、流动载体(促进迁移机理)和选择性渗透。(1) 非流动载体液膜(型促进迁移)传质机理型促进迁移的传质实际上是分子扩散,因而膜分离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溶质在液膜中的溶解度。溶解度相差越大产生的选择性就越好,即混合物中的一种溶质的渗透速率要比其他溶质要高。渗透速度是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的乘积,由于在一定的膜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扩散系数很接近,所以分配系数
22、的差别就成为设计无载体液膜选择性的关键。使用无载体液膜进行分离时,当膜两侧被迁移的溶质浓度相等时,运输过程就会停止,因此不能产生浓缩效应。为了促进分离,提分离率,可采用在内相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来促进迁移。它是通过在乳状液膜的内相封闭相中发生一个或多个选择性不可逆的反应,使特定的迁移溶质或离子与封闭相中物质反应生成一种不能逆扩散穿过膜的新的产物。从而维持迁移组分在膜相两侧具有最大的浓度差,以促进迁移。(2) 含流动载体液膜 (型促进迁移) 传质机理含流动载体液膜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加入的流动载体。如果载体能够单一的同混合物的一种溶质或离子发生反应,就可以单一得提取某一种离子或化合物。流动载体除了能
23、提高选择性的同时还能增大溶质通过量,它实际上是流动载体在膜内外两个界面间来回穿梭,以达到运输被迁移的组分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渗透溶质在液膜中的有效溶解度,增大了膜内浓度梯度,提高了输送能力。液膜能够进行化学仿生的原因,就在于含有流动载体的液膜在选择性、渗透性、定向性等方面都具有类似生物细胞膜的功能。因而液膜分离能够将浓缩和分离两步合一同时进行,这是分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定向性就是在能量泵的作用下,渗透溶质从低浓度区香高浓度区持续迁移,也就是说可以沿着反浓度方向迁移,直到溶质完全输送为止。 (见图1.2) 这种机理也叫载体中介输送。图1.2 W/O/W型乳化液膜结构示意图对于含有流动载体的传
24、递过程,由于载体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载体两类,因此有载体的液膜分离机理也可以分为两种:A同向迁移,它是指液膜中的载体是非离子型载体时,由于与该载体能够发生络合的是中性盐,即它与阳离子络合的同时,又与阴离子络合形成离子对,从而一起迁移,而不需要内相溶液中的离子迁移到外相溶液中。这就是所谓的离子对迁移,这种迁移称为同向迁移,它与生物膜的同向迁移相类似。B逆向迁移,它是指液膜中含有离子型载体时溶质的迁移过程。载体在膜内的外侧与待分离的溶质离子相结合,生成的络合物在膜中扩散,当扩散到膜的另一侧时与同性离子进行交换。由于膜两侧需要呈电中性,在某一方向一种阳离子穿过膜,必须由相反方向的另一种阳离子穿过来使
25、电荷达到平衡,所以待分离溶质与作为交换的离子的迁移方向相反。3.3乳化液膜的传质数学模型经过国内外研究人员多年的努力,在乳状液膜传质的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从最开始的假设滴内传质阻力不随时间变化的平板模型、空心球壳模型,到后来的考虑滴内传质阻力随时间的变化的缩孔模型、渐进前沿模型,以及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改进后的改进型渐进前沿模型等众多模型,让我们能够使用数学的方法越来越精确得描述液膜传质过程,对实际生产应用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由Cahn和Li提出的平板模型以及由Matulevicis和Li提出的空心球壳模型假设条件太多,只能用于粗略的计算,在此就不再进行详细的解释。下面
26、主要介绍渐进前沿模型及其在其基础上修正的模型和扩散反应模型。3.3.1渐进前沿模型该模型由Ho和Hatton等人31建立 (见图3) 。图1.3 渐进前沿模型示意图该模型进行了以下几点假设:(1) 乳滴无再分散、滴内无内循环;(2) 传递组分由外相膜界面自由扩散到内相膜界面和内相试剂发生反应,反应为瞬间不可逆;(3) 忽略乳液滴和内部微滴尺寸的不均匀;(4) 在乳液滴内存在一个尖锐的边界:反应前沿,图1.3中的 (t) 所表示的就是反应前沿的半径;(5) 反应前沿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向乳液滴中心收缩。根据假设建立模型方程:1) 溶质在乳滴内的扩散方程: Rf rRe (1.1)其中:t=0 ,r
27、Re,C=0 t0 r=Re , (1.2) t0 r=Rf C=02) 连续相的物料平衡方程: (1.3)边界条件:t=0 , C3=C30 3) 反应前沿处的物料平衡方程: (1.4) 边界条件:t=0, Rf=Re在对该模型的求解过程中,用摄动法得到了模型的近似解析解。该模型的计算值与传质前期吻合较好,在传质后期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较大。3.3.2改进的渐进前沿模型该模型由韩伟、邓修等人32提出(见图1.4)。图1.4 改进的渐进前沿模型示意图该模型进行的假设有:(1) 乳滴无再分散、滴内无内循环;(2) 传递组分由外相膜界面自由扩散到内相膜界面和内相试剂发生反应,反应为瞬间不可逆;(3)
28、 忽略乳液滴和内部微滴尺寸的不均匀,乳滴的直径以Sauter平均直径表示;(4) 在乳液滴内存在一个尖锐的边界,即反应前沿;(5) 反应前沿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向乳液滴中心收缩;(6) 传质过程的阻力由膜外相边界层阻力、膜相的扩散阻力、外界面反应阻力;(7) 考虑渗透溶胀和液膜破损,但假设内相体积不变同时忽略由此造成的外水相PH的变化;(8) 传质过程恒温,分离前后各相理化性质不变,相关常数恒定。根据上述假设条件进行模型方程的推导如下:1) 溶质在乳滴内的扩散方程: RfrRe (1.5) 其中:t=0 rRe,c=0t0 r=Re, (1.6) 边界条件:t0 r=Rf ,c=0 2) 连续相
29、的物料平衡方程: (1.7) 边界条件:t=0,Co=Co,03) 反应前沿的物料平衡方程: (1.8)边界条件:t=0,Rf =Re其中: De为滴内有效扩散系数; (1.9) 为溶质在内相的平均浓度;Bm为膜破裂系数。对比渐进前沿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破损和溶胀的影响,更加真实得反映了体系的传质特征,韩伟等人用间歇式液膜提取苯丙氨酸对该模型进行了定量检验,模拟计算值和实验值能够很好得吻合。罗建洪21等人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以杯4 作为载体的乳状液膜体系提取三价铬离子的传质过程,方程模拟结果和实际值吻合较好。3.3.3适合型促进迁移的新模型该模型由Ching-Rong Huang,Huifang
30、 Fan等人提出33。模型的假设有:(1) 乳滴呈单分散状态,呈球状,其直径可以用Saunter平均直径求得;(2) 乳滴之间没有再分散和融合;(3) 乳滴内无再循环,膜相中的传质只是通过扩散的方式且膜相中的扩散系数恒定;(4) 忽略内相的破裂,各相体积保持不变;(5) 由于内相液滴很小,所以忽略内相传质阻力;(6) 萃取和反萃化学反应很快。根据假设可以得到该模型的方程:1) 外相传质 (1.10) (1.11) 初始条件:t=0,Ct=Co其中:N为乳滴的数量2) 外相界面络合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有:C2=Ct (1.12) 2) 膜相 (1.13) 初始条件:t=0,对所有的r,C=0边界条
31、件:r=0, C=0;r=Re,C=C24) 内相溶质随时间变化: (1.14) 初始条件:t=0,Ci=05) 内相界面化学平衡,有: (1.15) 其中:q为反萃平衡分配系数Ching-Rong Huang等人33使用该模型模拟了P204Span-80液体石蜡商业煤油乳化液膜体系提取砷离子,并且使用Laplace transform method得到了该模型的闭合解,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十分吻合。3.3.4扩散反应模型该模型分别由徐铜文34和严年喜等人35提出。该模型进行的假设有:(1) 忽略内相传质阻力;(2) 内相水滴均匀分布;(3) 外水相PH恒定;(4) 只在乳状液滴的最外层发生破损
32、;(5) 乳状液滴在外水相中均匀分布。该模型同时考虑了乳滴内、外的传质阻力以及滴内化学反应对萃取速率的影响,且具有较为简单的数学表达,易于求解。由于该模型考虑了反应阻力,更加适用于迁移组分反应较慢的情况。根据假设条件可以得到下面的方程: (1.16) (1.17) (1.18) 其中: , ,为外相溶质浓度,mol/L;k0为外相边界层传质系效,m/s;kf为界面反应常数;D为膜内有效扩散系数,m2/s;E为内水相试剂与外水相离子量之比。王文才等人36以该模型模拟计算了M6401-L113B-煤油-硫酸乳状液膜体系提取铜离子,在传质时间不超过20min时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4展望随着工
33、业的迅速发展,含铬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找到恰当的方法处理这些废水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人类的生存埋下安全隐患。同时,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综合各方面考虑我们应该加快研究科学实用的方法从废水中提取铬,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选择合适的液膜分离系统从废水中分离铬离子和对液膜分离系统进行理论层面上的认识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胡瑶瑶.制革废水处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时代人物,2008:188-189.2 耿负华.铬鞣废水铬 (Cr) 回收方法的研究及其环境经济效益评价J.环保科技,1994,16 (4):9-11.3 T.J. OBrien,S. C
34、eryah,S.R. Paterino. Complexities of chromium carcinogenesis:role of cellular response, repair and recovery mechanismJ. Mutat. Res,2003(3):533.4 K.C. Tagliari,V.M. Vargos,K. Zimiani,ect. Oxidative stress damage in the liver of fish and rats receiving an intrapertioneal injec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
35、um as evaluated by chemiluminescence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04(149):17 .5 R.Swietlik.Spec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of Anthropogenic Chromium in the Environment Polluted by Tannery Wastes (in Polish). Publishing House of Radom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adom,2001.6 A. Molik,J. Siepak,R. Swie
36、tlik, ect. Identification of chromium species in tanning solutions,Pol. J. Environ. Stud,2002( 311):13.7 牛晓霞.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综述J. 洛阳大学学报,1999,14 (4):39-43.8 张小庆,王文洲,王卫.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J. 环境科学于技术,2004,27:111-113.9 顾忠茂.液膜分离技术进展J. 膜科学与技术,2003,23 (4):217-221.10 Muruganandam N,Paul D R.Evaluation of substituted polyca
37、rbonates and a blend with polystyrene as gas separation membranesJ. J Membr Sci,1987,34:185-198.11 L.Boyadzhiev and Z.Lazarova,In Membrane Separations Techn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cions,R.D.Noble and S.A.Stern,eds.Elsebier Science,1995:283.12 岳志心,马东祝,赵丽娜,等.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 (5):
38、52-56.13 J.W.Frankfeld and N.N.Li,Chemical Separations with Liquid Membrane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6:841.14 张永胜,张向荣.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前景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30 (3):138-141.15 余晓皎,姚秉华,周孝德.乳化液膜法处理含Cr(III) 废水J . 化工学报,2004,55 (10):1736-1739.16 Lifeng Zhao,Dejun Fei,et al.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of c
39、hromium(III) by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8 (2010) 130135.17 赵立峰,费德君,等. 乳化液膜处理含铬废水,四川化工,2009(12) 50-52.18 费德君,赵立峰,文嘉杰,等. 乳状液膜法提取制革废水中Cr3+的研究J. 化工进展,2009(28) 189-191.19 费德君,罗建洪,党亚固,等. 乳状液膜法提取Cr3+内相界面反应的研究J. 化学工程,2008,36(3):35-37.20 费德君,党亚固,罗建洪,等. 液膜法提取废水中Cr3+相界面反应的热力学
40、研究J. 四川大学报2007,39(6):71-75.21 罗建洪,费德君,杨明,等. 乳状液膜法提取制革废水中Cr(III) 的传质模型研究J .膜科学与技术,2008,28 (1) :60-65.22 张卫东,马竞男,任钟旗,等. 大块液膜技术处理含六价铬废水J. 电镀与涂饰,2007,26 (12) :31-33.23 李硕文,陈杨,万伟.液膜法去除水中Cr () 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1997,23 (3) :151-155.24 秦庆伟,赵恒勤,赖延清,等. Cyanex272作载体的乳状液膜提取稀土的研究J. 矿冶工程,2002,22 (3) :7478.25 秦庆伟,邓佐国.新
41、型萃取剂Cyanex272 为载体的乳状液膜富集稀土的研究J .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22 (4) :304309.26 方建章,朱兵,王向德. 用乳状液膜法从镀金废液中回收金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20 (3) :1-4.27 Kargari A,Kaghazchi T,Soleimani M. Role of emulsifier in the extraction of gold()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the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techniqueJ. Desalination,2004
42、,162:237-247.28 王向德,王军波. 乳状液膜用于湿法冶锌中除铜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1998,24 (4) :210-214.29 张海燕,张安贵. 乳化液膜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07,26 (2) :180-184.30 燕启社,李明玉,马同森,等. 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研究应用进展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6) :53-56.31 Ho W S,Hatton T A,Lightfoot E N,et al. Batch extraction with liquid surfactant membranes:A diffusion controlled m
43、odelJ. AIChE J,1982,28 (4) :662-670.32 韩伟,邓修,马新胜,等.改进的型促进迁移液膜传质渐进迁移模型J. 化工学报,1997,48 (6) :667-672.33 Ching-Rong Huang,Huifang Fan,Dingwei Zhou.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9,339:233-238.34 徐铜文,范文元.乳状液膜法提取钪的反应扩散模型J. 化工学报,1984,45(1):88-92.35 严年喜,施亚均.乳状液膜型促进传递的扩散-反应模型J. 高等化学工程学报,1989,3 (1) :47.36 王文才,黄万抚,蔡嗣经.乳化液膜提取Cu2+的扩散-反应传质模型J. 分析与环境,2006,3 (27)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