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论语.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04923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佩荣-解读论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傅佩荣-解读论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傅佩荣-解读论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佩荣-解读论语.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傅佩荣-解读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子: 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

2、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

3、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

4、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解读】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

5、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解读】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

6、“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白话】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解读】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千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天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敬事:

7、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解读】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有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

8、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解读】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9、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等。事君:古代拥有属地者皆可称为“君”,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为君所用,就须事君。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为自己服务的机构或老板工作,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像古代那么稳定。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白话】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解读】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德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论语中的名词,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法。学则不固

10、: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白话】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解读】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谨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民德:社会风气。“德”字可以

11、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养与善行。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白话】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解读】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侯各自为政。孔子周游

12、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这些国家包括:鲁(孔子自己的家乡)、齐、卫、宋、郑、曹、陈、楚、杞、莒、匡等。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修养到这种境界,好像没有什么个性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五点是孔子在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个性不必在此表现。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白话】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解读】父之道:道是人生正途,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原则上都是要择善固执,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

13、呈现却各有不同。譬如,从甲地去乙地,大家方向一致,却未必采取同一种交通工具,也未必选择同一条路。子女维持父母的作风三年,尽了哀思孺慕之情,往后要靠自己建立行事作风,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白话】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解读】先王: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道:在帝王来讲,是治国之道,引申为治国

14、作风。美:古代美与善可以通用。在论语中,善侧重品德所造成的具体效果;美则用以形容一切合宜的事物或作为,应用范围较广。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解读】信、恭、因:信、恭、因三字,前两者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也不应例外。古代 “因”与恩可以通用。近于: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这段话代表有子的见解。凡是读到孔子学生的说法

15、,我们都不宜毫无保留地直接转换为孔子的思想。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白话】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解读】君子:在此指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有道:明白人生正途并且修行成果可观的人。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6、。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白话】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解读】贫而乐道:道是人生正途。人在穷困时,较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进而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富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就是除了“无骄”之外,还须进而好礼。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

17、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诗云:引文出自诗卫风淇奥。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解读】 不己知: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 不知人: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

18、绕着它而展布。” 【解读】 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 譬如:使用比喻,不仅是为了引发听者的活泼联想,也是为了孔子所描述的意境很难直接说得明白。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 【解读】 思:发语词,不是指心思。 无邪: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文学作

19、品最怕无病呻吟。 思无邪:出于诗鲁颂,描写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申为诗人直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 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解读】 政,刑:自古治国所不能废者,但是只靠政刑(就如只靠法治)是绝对不够的。 德,礼:德是顺应人性的善行。礼是人际行为的规范,在古代 包括君臣上下之区别,亲疏远近之等级,衣服宫室之制定,进退动作之礼仪等。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20、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解读】 学:学的内容、方法与目的,请参考学而篇。 立:这是学习做人处事的成效,由此立于礼,走上人生正途。 不惑:由于兼顾学与思,并重学与行,对于人间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知天命: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项内容:一、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二、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三、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

21、力而为。 顺: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后对于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孔子从五十五岁至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备极艰辛,在别人看来是天之“木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度遇到生命危险时,都立即诉求于天,表示他是顺天命而行。 耳顺:耳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境,不宜有例外。二、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解释。三、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无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谈“顺天命”,并且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顺。 七十:这是天人合德的体验。不过,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很难“不逾矩”,因此不能以为心是本善

22、的。这一点另外还会说明,如【6.7】。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 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解读】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曾经奉父亲孟僖子之命,向孔子学礼。当时鲁国有孟(亦即原来的仲)、叔、季三位大夫把持

23、朝政,经常违礼僭礼。孔子因材施教,提醒孟懿子即使在父母死后也须谨守礼制,否则仍是不孝。稍后孔子以“孟孙”称之,乃称其家之氏名。 无违: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之心意。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解读】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 忧:子女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时,才能使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心而不必再担心其他问题,这样就表现了孝的行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重身体。【2.7】 子游问孝。子曰

2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解读】 子游: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列名文学科。 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侍奉。犬马对人的服侍则指可以守卫、拖车等。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读】 色难:孝顺出于子女

25、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 弟子:弟子与先生对举,是指年轻人与年长的人,也可以指学生与老师。因此,对父母的亲爱之情,还要超出学生对老师的敬爱表现。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白话】 孔子说:“我整天与回谈话,他都没有任何质疑,好像是个愚笨的人。离开教室以后,留意他私下的言语行为,却也能够发挥不少心得。回并不愚笨啊!” 【解读】 回: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列名于德行科第一【11.3】,又被孔子推许为唯一好学的弟子。 不违:不觉得老师说的有什么不对。

26、这里有三种可能性:一、真的很笨;二、完全不用心思,只是被动接受;三、领悟力很高,一听就懂,所以欣然接受。颜回属于第三种,不过在此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老师讲的有道理,二是学生听完后要证明自己确实有了心得。 发:学习之后,举一反三,应用在生活中。由此可见孔子在教学上,最重视的是学生受到启发而变化气质,其次则是上课时认真听讲与思考,提出疑问来请教。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白话】 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解读】 视、观、察:三者都是由我去看人,看

27、的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细;看的对象是他现在、过去、未来的表现。古人用字比较精确,我们则往往用“观察”一语带过。 :藏匿。有时不是别人故意藏匿,而是我们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现在而忽略过去与未来。【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 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由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 任老师啊。” 【解读】 师:广义的老师,凡是有一技之长(包括知识与技能)可以教导别人的,都包括在内。这里所说的不是老师的客观资格与条件,而是老师本身应有的自我期许。 【2.12】 子曰:“君子不器。” 【白话】 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解读】 器

28、:有一定用途,这是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君子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此,还要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白话】 子贡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解读】 言:指德行方面的言论,因为这里问的是“君子”。譬如,大家都说“人应该孝顺”,君子就须做到才说。其他像书本上的知识或日常的工作计划,就不必要也不可能先做再说了。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 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 【解读】 君子:君子指在位者或成德者,小人指无位者或未成德者。通常以成德与否来说的较多,所以“小人”一词就有明显的贬斥之意了。 周:君子走在人生正途上,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论是不是亲朋故旧、同党同派,都可以友善相处。这里译为“开诚布公”,是就君子没有预定的成见或私心而言,不表示他是没有原则的乡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