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武政2017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武汉市人民政府2017年4月14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践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
2、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东湖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0%,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2.4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开发区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三,较2010年前进两位。(二)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
3、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为止,全区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三)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青桐”系列创新创业计划。5年来,东湖开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居第二位,排位前进2位。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获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四)科技新城功能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累计编制各类规划126项,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12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亿元。5年来,
4、科技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未来城、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园拔地而起,八大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对外对内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东湖开发区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新城的完美蝶变。(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及社会事务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教育资源日益充实,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极大丰富,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顺利举办。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均完成规模目标。(六)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5、“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制度创新为突破,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聚集、成果转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在打造政策、人才、资本、创业四大特区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呈现新动向,东湖开发区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发展面临的机遇。未来5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度变革,国际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国际关系趋于民主化,新兴经济体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难得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
6、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将得以有效解决;国家稳增长、促进区域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东湖开发区以开展“先行先试”和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为重要抓手,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二)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自身演化仍在进行中,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显现,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持续上升,对东湖开发区未来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提出了挑战。“十三五”期间,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东湖开发区的比较优势;东湖开发区在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供给和生态环境约束方面将面
7、临更为紧迫的局面;东湖开发区公共服务能力仍与人民需求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城市安全运行将面临着各种显性和隐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问题,这些都将给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与挑战。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省委建议“五个湖北”、全面支撑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要求,紧紧围绕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坚持创新和开放双轮驱
8、动战略,全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先行先试”示范效应,完善产业生态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将东湖开发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智慧、开放、绿色、宜居”的生态型科技新城,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二)发展思路以“持续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创业引领,高端发展、质量并举,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公平包容,低碳生态、绿色发展”为发展原则,重点突出“12345”战略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到2020年,建成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30年,建成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49年,实现“光谷梦”,享有“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的声誉。实
9、施双轮驱动战略:创新驱动、开放驱动。加快三大转变:产业创新向高端引领转变,功能布局向产城融合转变,增长模式向低碳绿色转变。实现四个升级:建设自由创新区,打造创新升级版;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城市升级版;加强改革创新,打造服务升级版。建设五个光谷:创新光谷、实力光谷、开放光谷、智慧光谷、幸福光谷。(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全面打造“世界光谷”,成为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到2020年,科技部口径的企业总收入突破30000亿元,政府口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12%。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在创新主体中的作用进一
10、步明确,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年新申请专利数突破3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突破16000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总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开放型经济和国际化程度达到新高度,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分别达到3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智慧光谷的城市形态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打造创新光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建设自由创新区,
11、增强创新引擎动力,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建设科技金融特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打造全市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擎,加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1增强创新引擎动力。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东湖开发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效能和动力。建设自由创新核心区,制订自由创新区核心区行动计划,实施成果转化畅通工程,实施“光谷众享”计划,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企业征信和创新驱动评价工程。增强科技基础创新能力,瞄准若干战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12、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原始创新的参与度,支持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积极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制订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以企业为核心,建立各类联盟组织,探索面向市场需求、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网络,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跨界创新。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区,实施重点骨干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养计划、“瞪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计划;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机制,探索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证券化试点;推
13、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落地,设立光谷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东湖开发区专利运营基金,建立专利联盟、专利池和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集成运营。实施国际创新战略,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在东湖开发区设立和培育全球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推进企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的工作,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会议和活动;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积极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共建合作园、互设分基地、成立联合创业投资基金等。2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全面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合伙人计划”,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将东湖开发区建设成为高层
14、次人才集聚的国际性人才高地。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快吸引一批国际顶尖人才,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密度聚集,推进海外人才阵地建设,推进全球人才战略,加快中英光谷人才孵化器建设。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大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推动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楚才回家计划”,吸引楚籍高素质人才回汉工作、创业。实施光谷众创计划,推动众创空间建设,以光谷步行街为核心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川”字形创新创业集聚带,打造覆盖展示、融资、孵化、创业联盟、社区功能为一体的全功能创新创业孵化生态圈。创新人才激励与服务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探索打造光
15、谷国际人才居留试验区,争取实施外籍高端人才“绿卡”改革试点;建立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完善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3建设科技金融特区。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优势,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将东湖开发区打造成为与世界一流园区相适应的全球科技金融创新尖峰之一。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综合运用科技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财政资金后补贴等多种形式,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债权资金与股权资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
16、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合规、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工程,设立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发展基金。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支持企业挂牌新三板,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创新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交易所创新发展,探索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与技术市场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新兴交易场所,完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培育投融资人才,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育和汇聚世界金融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
17、、择优的金融人才资源配置机制。4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创新创业战略,大力建设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构建新型创业载体,落实 “创谷计划”,建设一批产业定位前沿、创新生态良好、创业服务完备、生活便捷宜居的创谷,有效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筑强科技服务平台,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争取布局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前沿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若干面向社会的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提高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加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
18、对接,为创业者提供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小试中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考核机制,给予创新最大的包容和支持,为改革创新者消除后顾之忧。(二)构建“光联万物”产业生态,打造实力光谷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大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路径,按照创新驱动、突出特色、开放融合、培育生态的思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推动“互联网+”融合、“光谷智造”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转型升级,夯实“13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光联万物”的产业生态体系,打
19、造国家产业升级示范引领区。1夯实“131”现代产业体系。以“光联万物”产业生态建设为核心,立足东湖开发区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将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平台产业,支撑东湖开发区现代产业生态体系创新发展;推动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环保节能、现代服务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积极培育燃料电池、储氢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建设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高地。高端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转型提升,培育发展量子通讯、北斗系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业态,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高
20、端引领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转型提升,形成“光联万物”产业生态体系的基础支撑。跨越发展生物健康产业,加速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跨界融合,积极培育精准诊疗,超前布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产业,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新药创制中心、创新医疗器械医学转化中心、华中地区智慧医疗互联枢纽、享誉全球的“中国种都”及“精准诊疗应用示范中心”。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系统及机床、智能电网,加快培育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业态,积极推动一批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工程,持续加大对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将东湖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提升发展环保
21、节能产业,推动产业向“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环保节能服务等产业,积极在脱硫、城市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环境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武汉“光谷动力”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将环保节能产业打造成我国环保节能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推进行业应用和融合为主要方式,大力发展工程设计、科技服务、商贸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性消费为升级重点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数字生活、移动互联、休闲旅游、通用航空、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动力,加快布局智慧物流、位置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将
22、东湖开发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2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世界性领军企业,实施领军企业推进计划,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支持邮科院等领军企业围绕“光联万物”制订发展战略,在重大产品研发、技术并购等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领域,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开展分类支持、精准支持,形成创新集群,实现快速增长;从“瞪羚”企业中挖掘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重大技术突破的“独角兽”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育具有引领行业变革、产业颠覆能力的企业。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向创新型初创企
23、业流动,支持大中型企业孵化创新型初创企业,鼓励传统型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培育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光联万物”人才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高级产业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围绕物联网“光联万物”的要求,推进“互联网+”跨界融合,为东湖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培育打造新增长点,加快发展壮大通用航空制造、航空维修、清洁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培育绿色制造
24、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构建以氢能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推进“互联网+”跨界融合,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与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终端应用创新。搭建产业服务新平台,布局一批面向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加快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立企业云平台,建设一批面向“光联万物”的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一批互联网开放式创新平台,搭建跨平台、跨系统、跨行业的物联网平台,支持移动应用开发系统和第三方内容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产业新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筹建“中国光谷光联万物创新联盟”,
25、加快智能硬件、检验检测等产业联盟建设,引导各类联盟市场化发展,促进产业技术、市场、产品信息交流。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创新支持、成果转化、金融扶持、人才集聚、创业环境等方面及时研究出台新政策,加强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形成政策扶持合力。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光谷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推进光谷八大园区发展。到2020年,将光谷生物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园区、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自由创新区”核心区、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活跃的内陆自贸区、光谷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成为国
26、内领先的光电子信息研发创新基地、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建设成为新兴服务业集聚“世界光谷”的重要引擎、光谷中心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城市功能中心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端制造集聚区、中华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华人华侨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光谷”一体化战略,联动发展“大光谷”板块,进一步深化东湖开发区与洪山区、江夏区之间的合作,推动“大光谷”板块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科技引擎、创新引擎、开放引擎和新兴产业发展引擎。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加快在全市专业园区开展“一区多园”试点,将东湖开发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逐步推广到全市各科技园区。在
27、全省范围内,探索东湖开发区园区与各地开展产业园区共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进“园外园”跨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在产业交流合作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和共享,推动东湖开发区传统产业向外疏解,加快推进光谷“园外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光谷“园外园”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三)构筑内陆开放先行高地,打造开放光谷围绕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建设,优化开放营商环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打造我国内陆开放的先行先试新高地。1增强对外开放通达能力。畅通东湖开发区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通道,增强港口铁路枢纽中转能力,强化区港联动开放,加强沿江区域合作,积极融
28、入“一带一路”,打通“丝绸之路”大通道,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打造武汉城市圈开放核心引擎,制订东湖开发区与江夏区、鄂州市的轨道交通链接方案,加快推进路网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实现对外交通连接快捷通达;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域分割、人员分类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相互贯通的市场体系,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建设长江经济带开放新高地,加快花山港二期建设,加强东湖综合保税物流中心与花山港综合物流园及大花岭铁路物流中心、金口物流中心通道联系,增强港口铁路枢纽中转能力;强化区港联动开放,推动花山港与东湖综合保税区深入合作,打造全球商品中国(中部)采购与贸易中心、中国中部临港最佳
29、保税物流基地及最佳保税贸易基地;加强沿江区域合作,探索与咸宁市、鄂州市、黄石市、蕲春县、通城县等沿江城市互动合作机制,开展与长江流域园区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创新合作机制、平台搭建、政策扶持等,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打通与汉新欧铁路、郑新欧铁路的轨道、公路连接,发展至沿海港口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直达航线,打通“丝绸之路”大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探索园区新型合作模式,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产业转移,挖掘贸易新增长点。2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通过强化外资引进和管理,深化“双谷双
30、城”多层次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开放合作,提升东湖开发区开放化水平。强化外资引进和管理,鼓励外资投向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环保节能、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外商投资;充分宣传和利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有关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外资参与创新创业;编制光谷全球产业招商目录,围绕特色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情况,绘制五大产业领域的“全球创新地图”,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完善外商投资政策,坚持依法行政,提升行政效能,增加行政透明度。推进“双谷双城”交流合作,在人才流动、创新交流、产业互动等多方面推动光谷硅谷,武汉芝加哥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开放合作交流
31、的地区和国家,学习借鉴“双谷双城”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拓展国际城市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合作。推动机构组织国际化发展,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充分激活区域自主创新活力,鼓励东湖开发区机构组织加强与国外高校和国际机构组织的合作。3打造国际合作开放平台。积极搭建重大国际活动平台,推动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升东湖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国际贸易与服务平台,在东湖综合保税区内加快构建通关、物流、仓储、融资、退税、结算、市场开拓等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跨境贸易平台,加快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境内外市场的自由流通。建设国际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东湖开发区内
32、新型产业组织开展国际化合作探索,为优势产业向海外拓展提供更好的支撑。打造国际人才流动平台,推进海外人才阵地建设,实施人才“走出去”工程,建设国际人才居留试验区。搭建重大国际活动平台,进一步办好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等一批国际性会议和活动,提升大型活动的国际影响力;筹办特色赛事和会议会展活动,筹办好世界女子网球协会(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站赛事,引入一批以划艇为代表的水上赛事活动。结合产业特点,积极承办国际性知名会展及高端学术性会议,筹划一批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对外开放的特色国际性活动。加快推进建设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突出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两大特色
33、,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内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区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示范区。4完善国际化城市环境。建设国际化城市配套设施,建设23个综合服务型、生态友好型、特色文化型国际社区,重点开展智慧示范小区试点,加快实现国际社区运行智能化、服务管理精细化、生活便捷化;在外籍人员集聚区范围内建设12所国际医院,一批国际大学、外籍子女学校和国际幼儿园,适当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健身中心和运动场馆,适时建设1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完善国际化生活设施。优化国际营商开放环境,加大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实体平台上线运行,建立“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机制,推进海关、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
34、一次放行”,加快国际贸易通关便利化;出台外籍创新创业人才享受国民待遇的政策,增强国际营商体制机制保障;以东湖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加强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增强监管执法水平,规范进出口秩序。提升各领域国际化服务水平,推动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组织结构、管理调控机制和运行方式与国际接轨,提升园区国际化服务、监管、法律、信用水平等,营造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四)构建全新科技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光谷创新性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建设智慧光谷,加快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促进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向智能化、高效化、便利化发展,实现从
35、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级,力争成为全国智慧城市标杆和示范区。1建设智慧光谷政务云系统。建设光谷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武汉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建设行政权力库、法人信息库、项目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充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进大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整合应用。搭建光谷政务云平台,建设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实现公文办理和业务处理的移动签批;搭建在线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一次性告知、网上出件;以政务云平台为载体,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提供“一网式”智能政务服务;建设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确保行政权力网上运作过程的公正规范,同时实现对工作数据的分析、绩效考核和效能评估。增强园区
36、和企业云服务,建设园区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监控指挥系统、开放式智慧交互平台等,为园区企业创建更安全的环境、提供更便捷的物业服务;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建立面向东湖开发区的企业云平台,构建集中的面向全区企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整合政府提供的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通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云服务。2构建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城市管理地理信息(GIS)云系统,以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设东湖开发区GIS平台,搭建图文一体、多维联动的决策支持平台;建设“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推进“数字建设”系统
37、建设,推广“智慧工地”应用;搭建智慧湖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东湖开发区湖泊自动远程监测和3D实景智能化管理。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建设智慧管网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管线数据的统一管理;建设覆盖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智能电网监控管理体系,规范和提升电网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安防管理系统,实现跨系统、跨部门互联互动和对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智能高效应对。推行智慧交通管理应用,加快交通动态信息感知网络建设,支持探索无人驾驶汽车线路建设,建设交通诱导和停车场诱导系统,大力推进“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畅行率。推进智慧环保提升工程,以大东湖水系水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空气质
38、量自动监测、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辐射环境监测等为重点,构建覆盖东湖开发区的智能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实时、远程在线监测和科学分析。3推广智慧服务应用。建设智慧光谷社会云平台,建设以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应用平台层为框架结构,多个系统应用为支撑的社会云平台,实现面向区域用户需求的云计算服务,为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和智慧生活服务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推进智慧教育应用,做好区域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构建智慧教育IT基础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带动东湖开发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建设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推进天士力大健康产业基
39、地、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展云医院、在线医生等业务试点,实现医疗资源充分高效配置。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质监测等服务。发展智慧家庭服务,支持开发智慧家庭相关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建设并运营智慧家庭体验中心、服务平台,创造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推动智慧产业提升,鼓励各类智慧商务应用平台集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升级,鼓励应用电子商务创新传统产业制造、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推广信
40、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4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覆盖感知网络,加快建设全覆盖多维度的感知网络系统,统一城市视频感知网络标准,规范城市公共场所摄像监控网络管理,为公安、交通、应急和城管等多个领域提供全面的视频感知服务。建设国际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光城计划”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动全区光纤网络建设,推动网络资源的智能化调配,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光缆覆盖,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突破100兆位/秒;加大4G网络基站共建共享力度,提高网络覆盖质量,优化网络覆盖范围,优先进行公共区域公益W
41、LAN/WiFi建设;创新突破5G网络技术,积极参与研究5G标准和商用,到2020年,无线宽带网络接入带宽不低于20兆位/秒。加快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湖开发区集网络、存储、计算资源、安全管控和安防监控等于一体的大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仓库建设和应用,加快建设智慧政务云平台、企业云平台和民生服务社会云平台,有效提升政务决策效率,降低全社会信息化成本。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快建设智慧光谷云安全基础设施,搭建杀毒云、认证云、风险评估云、备份云、安全基线云以及安全预警云等安全服务云平台。(五)大力改善社会民生服务,营造幸福光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2、,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社会治理体系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让全区人民成为社会共建共享发展的主体,将东湖开发区打造成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宜居家园。1建设功能完备的城市生活体系。合理构筑城市空间形态,重点推动光谷中心城、东湖资本谷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给排水,推进电网、天然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增强垃圾储运处理能力。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区域干道和微循环路网,发展便捷公共交通,推进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努力提升
43、城市建设水平。2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考评制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践行低碳绿色设计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加强山体保护和修复,做好水系生态修复和治理,强化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覆盖全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优化绿色景观设计,加快推进立体绿化,加强对城市景观走廊的建设、保护和控制,加强大东湖绿楔生态建设,强化花山生态新城及中华科技产业园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加强建设“两型”社会的顶层
44、设计,探索建立“两型”社会政策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加快以“公共自行车”为代表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扩大新能源公交车及客运出租汽车的应用范围。3建立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缓解因人才流入带来的子女入学(园)难问题,提升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创新完善薪酬体系,稳步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拓宽筹措教育经费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投资办学。建立预算经费绩效评价
45、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实施学区制管理方式,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按照政事分开、管办评分离和大部制管理的原则,科学设立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构,构建多元教育治理体系;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形成教育与东湖开发区科技、经济同步发展的态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4构建医疗卫生及养老网络体系。建设多层次网状医疗机构,逐步完善由综合医院、大型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保健站等组成的多层次医疗体系,到2020年,实现医疗资源全覆盖。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和知识宣传。推动养老、医
46、疗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民参保登记制度,全面落实老年人、被征地农民等特定群体的养老、医疗保险政策,适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一卡通体系,实现疾病的防控结合;合理测算养老人口数量,增设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总体思路,鼓励家庭、养老院、医院等多方共同参与养老事业发展;推进老龄健康生活研究中心等一批养老机构建设,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养老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完善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养老基础设施全覆盖。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47、价值观,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高层次、创新性、符合居民需要的多样化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公共文明氛围。提升各行业服务意识,完善公共文明监管体系,改善社会公共秩序,逐步提升居民文化素质。6推行精细化社会治理。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能力,提升基层组织日常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东湖开发区精细化综合治理水平。五、综合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保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贯彻执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强化政策保障。落实现有创新创业政策、产业促进政策、人才政策,制定并实施一批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新政策,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健全项目及资金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强化项目保障。强化财税政策引导,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引导各类投资,加强资金审计监督。(四)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建立项目动态监管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监督考评,加强对项目责任单位的责任监督。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促进规划落地。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