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论语复习ppt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论语复习复习一、一、 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思想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为政以德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也叫“德治德治”或或“礼治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加强教化。在。在礼刑问题上,孔子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反对“道之以政,齐
2、之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使民也义”。义者,宜也,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他说:有国有家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3)为政需正己。)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
3、治国正人,必先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君子子”,这样,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
4、须举贤任能举贤任能,发现和,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二、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v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礼是指周公制定礼是指周公制定的周礼的周礼,这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这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序和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社会的出路。社会的出路。 v2、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
5、谓的的“礼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二、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v3、“礼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注重“礼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
6、格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颜渊篇第1章章)。)。 v4、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与仁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v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礼礼”,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制度、规范,是规范,是“仁仁”的外化,而的外化,而“仁仁”则是则是“礼礼”的基础和体现。的基础和体
7、现。对统治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者来说,要实行“仁政仁政”;对个人;对个人来说,要以来说,要以“仁仁”作为处理人际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仁”,也就无所谓也就无所谓“礼礼”了。了。三、知其不可而为之三、知其不可而为之v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是对孔子处世态度孔子处世态度的的概括,表现出孔子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定目标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积极进取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思想的集中体现。v2、孔子、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与道家的主
8、张不同。孔子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出,匡扶正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表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表现v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孔子虽然虽然离职离职还乡,但是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表现了孔子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的精神
9、 。v2、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舆的理解和认可。 v3、使子路反见之、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礼”的人,他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体现了“知其不可
10、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的精神。神。 知其不可而不为者知其不可而不为者 隐士隐士v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接舆、长沮、桀溺、丈人、 荷蒉者荷蒉者等都是一等都是一些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知识精英,他们都是,他们都是隐士隐士,都,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选择避世,他们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11、惋遗憾、惋惜惜。 隐士对孔子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态度v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理解和肯定和肯定;又;又“何德之衰何德之衰”“”“已而已而已而已而”,表达了对,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极端失望。v2、长沮、桀溺:、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同时委婉地劝委婉地劝告告孔子
12、放弃无谓的努力。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v3、丈人:、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做到的事而厌恶厌恶,同时也,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无谓的奔走。 四、孔子的仁爱观四、孔子的仁爱观v1、“仁仁”作为孔子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政治思想核心的“礼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v2、“仁仁”的基本要点是的基本要点是“爱人爱人”。孔子的仁。孔子的仁爱爱把孝悌视为根本把孝悌视为
13、根本,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即所谓的“忠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恕(己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勿施于人)之道)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里,孔子之间的普遍和谐。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些需要帮助的人。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观v3、孔子的、孔子的“仁仁”是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以大的
14、原则为前提,即保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不能违背此原则。所以孔子所以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知礼”,另一方,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肯定其为为“仁者仁者”。孔子否定管仲孔子否定管仲“知礼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一样建“三归三归”、“反坫反坫”、“塞门塞门”(国(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违背了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违背了“礼礼”的等级。孔子肯定管仲是个的等级。孔子肯定管仲是个“仁者仁者”,因为,因为管仲
15、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儒家的儒家的“仁爱仁爱”与墨家的与墨家的“兼爱兼爱”的的区别区别v儒家的儒家的“仁爱仁爱”与墨家的与墨家的“兼爱兼爱”有着有着根本根本区别区别:前者强调等级,后者强调平等前者强调等级,后者强调平等。v孔子的孔子的“仁爱仁爱”是建立在是建立在“礼礼”(等级制度)(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所以他提倡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
16、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社会,实现“仁爱仁爱”。v而墨子的而墨子的“兼爱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利益共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利益共享。五、君子必备的品质五、君子必备的品质君子之风君子之风v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道”、“德德”、“仁仁”、“义义”、“礼礼”、“信信”等为核心的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政治、道德素质及及“六艺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正确处理“利利”与与“义义”的关系,能的关系,能以以生命捍卫仁义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不以
17、非正当手段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重视个人修养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关于关于“利利”和和“义义”的关系的关系v孔子说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义”,只是,只是“见利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不以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去追求富贵名利。六、关于择友六、关于择友v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基本原则本原则就是要就是要有道德修养(仁义),
18、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三个标准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孔子认为应该与有无知识。孔子认为应该与正直、正直、诚信、博学多闻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谈的人相交。关于察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关于察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v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的圈子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的圈子就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v君子君子普遍普遍团结团结人而不搞
19、宗派,人而不搞宗派,有进取心有进取心但不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和睦相处,关系相处,关系融洽融洽,为公共利益而团结一,为公共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v小人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惟私小人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惟私利是图,相互勾结利用,背信弃义。利是图,相互勾结利用,背信弃义。关于待人处事关于待人处事v孔子孔子认为对待他人应该认为对待他人应该“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而应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
20、。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v相对而言,相对而言,道家的道家的“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显得宽显得宽厚。厚。法家的法家的“以牙还牙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怨怨相报,不利于社会稳显得太偏狭。怨怨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关于待人处事关于待人处事v儒家认为在与人交往中要儒家认为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的距离,不可过分亲密,否则,不可过分亲密,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久,“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斯疏矣。”“”“忠告而善导之,不忠告而善导之,不可
21、则止,毋自辱焉。可则止,毋自辱焉。”这也就是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的意思。七、孔子的教育原则七、孔子的教育原则 v孔子的孔子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育原则:有教无类。v“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义是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阶层,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阶层,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
22、、子张、子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孔子“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的精神实质。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v孔子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育。v“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法。v如(如(11.22)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闻闻斯行诸斯行诸”,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v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
23、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悱不发”。八、高山仰止八、高山仰止v“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出自,这话出自诗经诗经小雅小雅,“高山高山”比喻崇高比喻崇高的道德的道德 ,“景行景行”解释为解释为“明行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即光明正大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崇高的道德受到人们的景仰,崇高的道德受到人们的景仰,光明正大的行为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光明正大的行为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则”。 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v孔子孔子熟知弟子的性格熟知弟子的性格,并善于引导。,并善于引导。v孔子关心弟子孔子关心弟子v知道子路的性格刚强,孔子担心他知道子路的性格刚强,孔子
24、担心他“不得其不得其死然死然”;v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感叹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感叹“斯人也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有斯疾也”;v颜渊死了,孔子悲痛欲绝,大呼颜渊死了,孔子悲痛欲绝,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v弟子敬仰尊重孔子弟子敬仰尊重孔子v颜渊感叹孔子的学说颜渊感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之在前,忽焉在后”;v子贡在叔孙武叔诽谤孔子的时候,维护孔子,子贡在叔孙武叔诽谤孔子的时候,维护孔子,认为认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宗庙之美,
25、百官之富”“”“他人之贤者,丘陵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以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犹可以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焉”,斥责了别人浅薄无知。,斥责了别人浅薄无知。九、沂水春风九、沂水春风v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v子路之志及性格子路之志及性格v子路性格子路性格:有抱负,坦诚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性格也比较卤莽、轻率卤莽、轻率。v子路是希望受命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子路是希望受命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政治家的气魄。九、沂水春
26、风九、沂水春风v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v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之志及性格v冉有性格冉有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v冉有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冉有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的批评,懂得了 “为国以礼为国以礼”的道理,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九、沂水春风九、沂水春风v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v公西
27、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之志及性格v公西华性格公西华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谦恭有礼,娴于辞令。v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出自己的志向。九、沂水春风九、沂水春风v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从志向中看性格特征v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之志及性格v曾皙性格曾皙性格:温文而雅,谦恭安详温文而雅,谦恭安详。v曾皙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曾皙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仁政
28、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远,且性格放达洒脱。沂水春风沂水春风中孔子的形象中孔子的形象v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 结合自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表现平等,消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v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申请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申请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29、。十、中庸之道十、中庸之道v“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强调处事有“ 度度”,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是没有达到“中中”,其根源在于太,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拘谨和保守;而“过过”则是超过了则是超过了“中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v“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十、中庸之道十、中庸之道v“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取两用中强
30、调取两用中温和的处事温和的处事原则。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符合中庸。v“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强调“权权”的重要性的重要性。(通权。(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31、必须与之相适应。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v“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孔子的孔子的“中庸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全面,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则(“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考虑问题要稳健、合),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情合理等内容。等内容。v“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一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是一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对于这种对于这种“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的折中主义者,孔子是鄙视的,称之为义者,孔子是鄙视的,称之为“乡原乡原”,贬,贬之曰之曰“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德之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