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教育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996020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教师教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德国教师教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教师教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教师教育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主讲:赵善玲 赵芳林 一、概况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较早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教师教育制度比较发达和典型的国家。 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同时,德国教师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间题:一是民主化间题。双轨制是德国传统教师教育的荃本特征 。二、德国教师的地位 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其经济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

2、三、德国教师教育的演进一、前制度化时期的教师教育(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德国教师教育产生于由庄园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绝对主义时代(一般是指17一18世纪)。 17世纪和18世纪初,在开办德国初等学校方面投入最大精力的是受夸美纽斯教育观影响的虔信派信徒。至18世纪中叶,仅在普鲁士,他们就开办了数达2 000所的初等学校。普鲁士乃至德国教师教育首先就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产生的。虔信派的佛兰克(A。H: Francke)于1695年在哈雷(Halle)的孤儿院里创办了第一个教师培养机构“实践研讨班”(Seminarium Praeceptorum),进行教师培养工作。受其影响,普鲁士境内出现了一

3、批作为私立设施存在的教师培养机构。但这些机构培养的人数少、时间短,至多不过几个月而已。胖特烈大帝时代,普鲁士开始从国家的角度考虑教师培养问题。政府通过对赫克(J。 T。 Hecker)于1748年设置的“教堂司事与教员养成所”(Kuster-and schulmeister seminar ,招收1830岁的人入学,修业年限为1-2年,并拥有普鲁士最早的实习学校)进行财政上的援助,于1753年将其升格为国家设施。 虽然18世纪60年代以后受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德国民众教育的质的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而也带来了教师培养观念的发展和教师教育内容的逐步多样化,但总的来说,在19世纪之前,普鲁士

4、乃至德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直至18世纪末,普鲁士境内总共不足10所国立教员养成所,尚处于前制度化的时期。 二、制度化时期的教师教育(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德国与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是在进入19世纪以后实现教师教育的制度化的。 19世纪的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它们为19世纪德国教育进而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定了基本的背景。 首先是旨在国家独立与统一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增长。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更是把教育作为统一、发展新帝国的重要手段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如果说1648-1800年是政府掌握初等学校并实行强迫教育的时期,那么19世纪是初等学校发展

5、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教育机构的时期。国民教育的制度化为初等教师教育制度化准备了存在前提。 其次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了产业革命。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德国资本主义亦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1871年稗斯麦统一德国之后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工作。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在制度、内容等各方面也要实现现代化。因此,这一时期德国不仅实科学校、中等学校得到了巨大发展,而且教育内容也有了重大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资培训是不能适应要求的。 再次是民主主义的增长。由于大都市和大工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迅速发展,德国

6、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兴起而壮大起来,民主主义从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作为这一民主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德国教育(当然亦包括教师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应指出的是文化和教育思潮对德国教育乃至教师教育的影响。18世纪末以来,德国文化生活中开始了一场以粉碎封建栓桔为目的的“狂飘突击”文化运动。德国的初等学校正是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对这一发展给予重大影响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普鲁士政府为了引进其关于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小学教学法的成果,于1809年派了一批育年赴伊佛东裴斯塔洛齐那里学习。这批人归回后,对普鲁士的初等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员养成所的发展作出了

7、巨大贡献。其中尤以第斯多惠(Disterweg)和哈尼希(Harnisch)两人的成就最为突出。裴斯塔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关于小学教育法的思想正是通过他们为普鲁士教师教育制度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发展时期的教师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笼统地说,是德国教师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小学教师的教育由中等教育程度(教员养成所)提高到专科教育(教育专科学校)进而本科教育程度(教育学院和大学)。 四、一体化改革与改革停滞时期的教师教育(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随着中学、大学结构的综合化、一体化改革,西德的教师教育领域里也开展了一场以实现一体化为目

8、标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1)机构一体化。教育学院或是扩大自身的学科领域,或是合并到现有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到8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所有教师的教育在综合性学院或大学培养的机构一体化目标。 (2)专业学习的一体化,即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教育的一体化。 (3)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学校发展三者的一体化。70年代以来,在职教育(继续教育)明确地成为西德教师教育的第三阶段。 四、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 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

9、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煅造、磨练,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第三,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

10、最新知识。 2.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小学的教师,又是大学的讲师。 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3.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 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完全中学、实科中学

11、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五、德国教师教育的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

12、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

13、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

14、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考试内容包括: 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 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 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

15、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 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在德国,政府和各种教育团体经常举办这种在职教育。教师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参加培训。 (2)派出培训。经校方许可,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获取另一种或更高级的资格。它主要包括另一种学科任教资格;另一种学校

16、类型的任教资格;在实习教师研修班的任教资格;校长、督学任用资格等。 六、德国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时机(观念、财力、物力)成熟的时候,把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 2,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3.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 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 所以,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出明确的时间、内容规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

17、循。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实习中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实习中学中遴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既是中学教师,又是高校讲师,高等院校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实习中学和带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习中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师范院校应划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4.我国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并委托教育评估机构每个学年度,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比。将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并与其晋职、晋级挂钩。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奖励表彰先进,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18、七、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对教师任务的界定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制定目标,并根据教育科学知识安排计划、组织活动、反思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个体的评语和系统的评价。师资的职业水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水平。 2.教师应明确,学校的教养任务与教学和学校生活联系起来。与家长联系越紧密,教养工作就能开展得越好。当出现教养间题与学业困难的情况时,教师与家长双方必须相互沟通,共同寻找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及职前与职中资格颁发时熟练、公正而有责任感地从事评价和咨询任务。对此,教师较高的教育心理和诊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教师应不断地开发和使用自身的能力,如在其他职业中接

19、受继续教育,为了在从教过程中能获得新的发展与新的学科知识为此教师应保持与校外机构以及学劳动力市场的普遍联系。 5.教师应参与学校发展,营造有益于学习的学校文化和激励性的学校氛围。这种氛围也包括愿意接受来自校内外的评价。 八、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反抗德国的封建教育和教会对教育权的控制而斗争。他力图改革与发展德国的民主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发展德国的国民学校和改革师范教育上,贡献了他的全部精力。 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宜自然的进行教学,继承和次出任师范学校校长,为改革师范教育而鞠躬尽瘁,为提高教师地位而奔走呼号发展了夸美纽斯、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人的思想,而且对适应自然的含

20、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特别重要的是他抛弃了卢梭等人对适应自然的个人主义的解释,着重指出了个性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他除了强调要重视儿童的天性以外,还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来作为适应自然原则的补充,并力图通过合理的教育把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中,第斯多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受到诸种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概念,创立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他在培养教师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西欧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而又

21、具体,明确而又严格地确立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标准,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对我们教师颇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详尽阐述了有关教学与教师培养问题,对德国教师的思想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产生过巨大作用,在教育理论尤其是教学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九、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思想 1.提出提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思想,促进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思想,促进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 按照第斯多惠的想法,全人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要求培养一般的人,即充满人道和博爱、为全人类而忘我牺牲的人,而不是培养当时政府所

22、追求的所谓真正的普鲁士人。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如果为了爱祖国而使我不得不成为人类的敌人,那么我就要诅咒这种爱国主义。他要求教师们要说、要想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 第二,全人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第斯多惠继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之后又提出了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和谐发展的思想。按照他的看法,正确的教育应该加强人的所有器官,锻炼人的感觉灵敏性,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语言能力,激励人们敦品励行,养成尊重真理的习惯,遏止利已倾向,换言之,即加强体力,发展智力,培养德性。 第三、全人教育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能自由思考的、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这种自主性的培养

23、是以真、善、美为其思想内容的,而真、善、美的内容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教育的任务不是叫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恰恰相反,是激起人们去改造现状。学校应该培养能自由思考的、能独立改善自己状况和周围环境的人。 为了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培养一般的人,第斯多惠给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自然适应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素质和天然发展的倾向,因此,要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在他看来,适应自然是任何教学的首要和最高的原则,是检验某种教学方式或方法是否正确的标准。第斯多惠所谓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就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人的天

24、性及其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和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他说,一个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活生生的观察、研究,深刻地认识儿童的天性,那么,他在和学生直接交往时,他的内在感觉就会指引他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教学,促进儿童天性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毁灭高尚的本性,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第二,文化适应性原则。第斯多惠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力求达到的永恒的理想目标,它只是评价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一般标准,而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影响,因此,教育必须适

25、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与要求。首先,教育必须注意到民族性。他要求教师们通过教授本国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学,使学生彻底了解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其次,教育必须适应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他提出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要让学生认识现代科学发展状况,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错误的、已经被否定的知识上。应当使学生通晓现代的物理学、自然科学、数学、地理学、心理学和哲学观点,通过教学把儿童提高到现代文化成就的高度。他还强调教师要注意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具备一切符合时代要求的优良社会品质,如真诚、爱好自由、刚毅、勇敢、深谋远虑、精确、稳定、有深厚的感情等。 2.提出提出发展性教学发展性

26、教学,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采取以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启发性教学。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他有感于当时的教学状况,认为普遍盛行的注入式教学损害了学生心理的发展。他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教学要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一些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的主动性,并且不断地激发他,引导他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他还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称这种教学为基本的教学。 第二,循序渐进原则。第斯多

27、惠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和渐进性规律相联系的,因此,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即在学生年龄和学科性质所许可的范围内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自动性和充分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遵循这一原则首先必须做到教学应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不要教学生还不能领会的东西,而要教明确的、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人的精神好比胃一样,不能消化的东西会使它受到损伤;其次,不要教学生当时还不需要的东西。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符合学生当前的水平,而不是可能的未来的水平,因此,不要过早教任何东西;最后,在教材安排上,要把教学内容分为一定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可引出与之相近的下一阶段内容的个别部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下一阶段

28、教材内容时要重新复习前一阶段的内容。 第三,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所学的知识是牢固的,才能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遵循这一原则首先必须注意系统复习,为了避免类似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要不时地复习所学的内容,高年级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前几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便指导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系统复习;其次,要注意练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他认为,只有通过练习达到不需要紧张的注意就能理解所学会的东西,并且能实际运用它时,所学知识才是牢固的。除此之外,第斯多惠认为精简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都是必须遵循的。 3.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强调教育别人首先教育好提出对教师的

29、要求强调教育别人首先教育好自己自己第斯多惠强调的以上教学原则和方法,是他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和做好的,它需要教师 首先要注重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那么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否则,无论教师怎样愿望善良、知识渊博、教法得当,也只是一面使学生烦恼的鸣锣和响钹,根本不可能收到值得称道的教学效果,甚至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生活、思考和愿望,以致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其次注重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

30、平。第斯多惠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简言之,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这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因此,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 第斯多惠反复强调,教师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路提高教学的艺术,增强教学的效果。他要求教师要经常地加强进修;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来说,要加强普通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加强专业教育!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一贯主张教师应是本行的专家,完善地掌握教材,能按照学生的需要来选择教材并详细地分析教材,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熟练的助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