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58598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稿 我们都是科学家 1、 科学是 说课稿 昌平小学 李效凡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l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借“吹泡泡”这 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预期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

2、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把对科学最初的感知表达出来,可能由于学生对科学含义的认识不到位,举出一些狭义的科学例子,这很正常。通过吹泡泡比赛和集体吹泡泡活动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为媒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游戏中就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从此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材料设计方面,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泡泡液和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以外,还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铁丝圈等材料。这些材料一是便于收集,二是便于操作,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材料的开放性,便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

3、研究。此外还要为学生准备托盘、杯子等实验仪器辅助教学顺利完成。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比赛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本课以“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学这门课(板书:科学)?老师估计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喜欢上科学课的。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在“科学”后板书:是)?在工农业、卫生、教育、 国防,航天等领城也都离不开科学。(课件

4、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科学的真正含义是未知的,因此时科学的理解是狭义的,通过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比赛激趣 师:我们教室里有科学吗?(教师示范吹泡泡)吹泡泡里面有没有科学?会不会吹?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吹泡泡比赛,请一位男生(发给细管)和一位女生(发给粗管)上台表演。 师:男子汉怎么没有女生吹得大呢,关于吹泡泡你想提什么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有选择地解释) 简单板书,如:泡泡为什么会飞?泡泡为什么有颜色?泡泡为什么会破?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你觉得哪个问题比较适合课上研究呢?(

5、多数学生会选择“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一边玩一边研究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记住研究完之后要把你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发现向全班作个汇报。 设计意图:吹泡泡比赛吸引了学生,一方面让孩子们意识到游戏中有科学,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另一方面男生的失败使学生们发现了问题,激发了提问的欲望,接着教师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上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 (三)做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学生探究 简单说明提供的材料名称,想一想,这些材料是不是每一种都要用?要放多少,怎样吹才能吹出大泡泡? 出示实验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认真研究发现的问题; 注意安全,特别是肥皂、洗衣

6、粉、洗洁精等不要弄到嘴里或眼睛里。 学生选择材料实验。 (约4分钟后) 师:刚才已有很多人吹出大泡泡了,老师建议小组内交流一下吹大泡泡经验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经验再比一比,看谁吹的泡泡大?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求科学真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有必要对小组合作提出要求并适时加以指导。4分钟后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重试的机会。 (约2分钟后) 师:你刚才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现在知道了吗?(归纳并板书:轻轻地吹;用大管吹;放溶质要适量) 师:刚才吹泡泡之前大家提出了一个问

7、题(板书:提出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你们解决了(板书:解次问题),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科学。 师: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吹泡泡的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吹泡泡里有没有科学? 设计意图:吹泡泡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的真正含义,意识到刚才吹泡泡的过程里就有科学存在。 师:你们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刚才同学们提的有关吹泡泡的其它问题,留给你们课后继续研究好吗? (四)创新活动 师:谁能吹泡泡玩出新的花样?(先让学生用刚才的吸管吹,约1分钟后提供自制工具,教师小组指导) 电脑演示学生吹泡泡玩出的新花样(由于学生现场演示吹泡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

8、以在学生吹泡泡时采用数码相机进行抓拍)。 师:课后请你们再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材料玩出新花样? 师:刚才老师提出玩出新花样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你们玩出新花样过程里也有科学。 设计意图:再一次通过吹泡泡的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感到“玩”不仅有趣,“玩”中又有科学,从此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总结全课 师:由此可见,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玩当中也有科学,生活中都有科学问题存在,例如怎样才能使热水变凉?怎样才能使我们长得更高?为什么鞋底上有花纹? 师:你能提出我们身边科学问题吗?(小姐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

9、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将“科学只与科学家有关”这种认识逐渐提升到“科学也与自己密切有关”。这一设计拉近了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有关于宇宙科学的,有关于地球科学的,有关于动物科学的,有关于物理方面的哪些问题我们能自己解决呢?那些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发现了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 师:只要我们从小认真学习,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大家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师:喜欢上科学课吗?上完这堂课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今后科学课上还会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待大家去研究,老师希望同学

10、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做到吗? 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

11、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

12、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

13、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丁银山 一、 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主题展开。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清晰地概念。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奠定了

14、基础。 二、 说学情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物体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15、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四、 教学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我主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形成比较科学的识。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等。本课的学法法主要包括

16、观察思考、信息搜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五、 教学准备 科学课上要让学生探究科学、理解科学,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活动,怎样才能开展起像模像样的探究活动呢?重要的就是课前准备,因此,上科学课之前的准备是关乎小学生探究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选择一些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尺、放大镜等)。 4.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5.投影仪及相关的课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对比月球与地球的不同。 2、导入:地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处处都有生命火花在闪烁,在我周围也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去校园里去寻找

17、它们吧!第二部分:实践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准备部分 们的 1.小组为单位,选出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老师向学生讲清活动的任务。也就是说“你们要干什么去?” 老师提醒学生寻找要细心,不要遗漏屋檐下、墙角里,提醒学生植物也有生命。 【设计意图】室外寻找,室外观察活动是科学课中最难组织的一项工作,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律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我经常多给学生封“官”。如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使学生感到别人在管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在管着别人,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室外活动的开展。 2.发记录表,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设计意图】填写记录表的目的是为了

18、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植物或小动物的名称不清楚时,就会产生急躁心理,会跑着找老师问。为了避免打乱小组内的活动秩序,所以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3.观察记录时间15分钟,以老师的哨声为准。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搜寻效率。 4.学生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破坏环境 ,更要注意安全。 活动部分 学生分组寻找、观察,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第三部分: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有意识的让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先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

19、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在此基础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提问: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找到的,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见过有生命的物体呢? 【设计意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的思考。为后面小结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4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师小结: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课桌、书本、文具?)称为非生物。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下面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见书13页) 需要说明的是: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因生命活动会

20、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可视为有生命的物体。 第五部分:诗歌欣赏 1.播放光碟:配乐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2.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请你们发挥想像力,模仿上面的诗句继续往下写。 3. 学生写小诗,师巡视。展示、朗读小诗。 【设计意图】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结尾进行教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动物:(苍蝇、

21、蟾蜍、小鸟、蜗牛、蚯蚓、鱼、人类?) 生 物 植物:(花、草、树?) 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 (设计意图:科学课也需要板书,这样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 校园里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

22、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2.每年种的次数不

23、一样。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4.茎的粗细不一样 相同 1.都有根、茎、叶。2.都有花.果实。3.都有种子。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校园里的小动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校园里的小动物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以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二、说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就是要延伸学

24、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观察动物,并能用文字、图画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 4、教学重点: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5、教学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6、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 7、学生准备: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三、说教法 根据科学

25、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 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我出示了鱼、鸟、猫、兔等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图片,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

26、培养 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

27、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 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 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1、动物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展示学生

29、的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了动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4、总结本课,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六、说教学板书 校园里的小动物 会运动 会繁殖 特征 能长大 要呼吸 要吃东西 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表现生物类别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一组萝卜生长与兔子

30、成长的图片,一段黑猩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什么?(出示图:兔子)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特点? 2、学生说。 3、出示:萝卜。这是兔子喜欢吃的植物。看看萝卜有什么特点? 4、学生说。 过渡:一个属于动物,一个是植物。(板书:植物、动物)我们要来比较一下它们有哪些不同? 二、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 1、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集合图的填写: 2、小结:兔子与萝卜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很多相同点与联系。 三、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小兔子,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另一个动物黑猩猩。(播放视频短篇,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见过黑猩猩) 2、黑猩

31、猩与我们人来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呢?(板书:人) 3、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多。 4、交流。 5、补充知识:黑猩猩属于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是哺乳类中结构最高等的一类动物。脑很大且结构发达。两眼向前第一指与其它四指相对,这样可以把握物体,指端长有指甲。 在中国分布的灵长类动物较多,如金丝猴,红面猴它们群栖高山,以野果、嫩芽为食,金丝猴毛色美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猩猩身高可达1、4米,体重79到80公斤,前肢长,直立时指可触地,头尖吻部突出,鼻平口大,耳和耳部 小。较聪明,能模仿人类的简单动作,检查黑猩猩的DNA时发现,大约有百分之99与人类相同,因与人类形态结构形似,所以在医学和生物学上

32、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6、师:人与黑猩猩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比如:人会制造工具 小组讨论完了,填写下列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 都要吃东西 7、交流答案,师可补充。 8、补充知识:人类起源于动物,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直到18世纪,人类才开始对人和动物的关系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类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级的动物。后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从生物学上考察,人类也属于动物的范畴。 四、比较植物、动物、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仔细观察比较了兔子与萝卜以及人与黑猩猩的相同点与不同 点,

33、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动物、与人三者之间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植物需要阳光,不会运动,动物会运动,人会说话,劳动) 2、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 人会制造工具 3、学生说。 4、师:是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所以它们都叫“生物”。 如果我们要把它们的关系简单明了的表现出来的话。可以用圆圈图来表示。 5、我们先来看一看“笔”的圆圈图的含义。(师讲解)、 6、迁移:填写“有生命的物体、人、植物、动物”的圆圈图。 五、总结延伸 我们人类和植物、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应该怎样相处呢? 生命之源、水 生命离不开水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1课

34、。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的例子(包括动物、植物和人)入手,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蔬菜、水果等植物体内含有水,而且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涂色来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选择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等实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总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站在生命的角度,认识水对动物、植物 和人的影响,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以达到标准中制定的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认识一

35、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的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已经知道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学会安装“ 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尤其要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3情感态

36、度价值观 意识到“ 做科学”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 必须要有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想各种方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三、说教法 根据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在 “引导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创设情境 3.演示、实验等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作启 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独立思

37、考、动手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红柿、杯子、刀、烧杯、纱布、试管、滴管、小草、油 记录纸等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水彩笔、硬纸板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感知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了解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第三部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命体内的水 第四部分:了解“ 小草 4.提出要求: 回家之后, 每位同学都设计一个小草喝水的实验, 并完成P72 的表格, 精确地记录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 看课件视频。 怎样科学的喝水? 观察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课观

38、察水。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本课通过观察水的活动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等)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3情感目标: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选择工具,制定方案把水运到一米以外的空水槽中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9、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运水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科学知识。 五、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方便袋、水槽、量筒、三角瓶量杯、滴管、粗细不同的管子,水桶等。 六、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水】 一般小学生都喜欢猜谜语,一开始老师就出示关于水的谜语,一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如此美丽,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大自然

40、的美景。播放大自然中关于水的视频,露珠,瀑布、河流、海洋、喷泉等。 水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我们也都非常熟悉它。今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进一步认识它。(板书:观察水)。 (二)学会使用感官观察的方法。 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时要用到哪些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手。 师:观察的时候我们用眼睛怎样?用耳朵怎样?用鼻子怎样?用嘴里的舌怎样?用手怎样?还要用脑怎样? 科学家在观察时都有一定的顺序,我们观察也应该有顺序。 教师先出示四杯液体。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在四个杯子里装了些东西,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答案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观察

41、方法:用眼睛看,教师适时板书。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确定了一只杯子里装的是牛奶,可是其它的三个杯子里的物体看上去差不多,所以无法确定,引导学生想出另外的观察方法,即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教师边板书边提示: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在指导正确的闻的方法后指名学生上前闻和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闻到的气味和尝到的味道,学生确定杯中液体名称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然后小结出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特别强调观察不了解的物体时为了安全,只能用眼睛看,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四)学生分组活动二:分组观察,形成水的认识。 学会了观察方法,又找到了冷开水,现在就来观察一下水。 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用刚

42、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水(板书:水)的特点。在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学生把水的一些特点总结在黑板上。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水的特点?即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五)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特征。 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仪器,对许多仪器都不认识,在倒水过程中依次介绍量杯、量筒、烧瓶、漏斗的名称和作用,这样做,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实验的仪器,初步了解仪器的作用,个在倒水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水的形状的变化,倒水结束后,水没有固定形状的这一

43、特点的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实验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师操作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一定能说到看到水从袋子的洞口处流到了水槽里,揭示水容易流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其它的方法来证明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适时出示“液体”这一概念,像水这样能 流动没有固定性状的物体叫液体。举出液体的例子。 (六)开展运水比赛,拓展运用水的性质 根据了解的水的特点,老师抛出问题:在不直接搬着有水的水槽往空水槽里倒的情况下,把水槽里的水运到1米以外的空水槽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交流搬运方法如用烧杯舀、用手捧等。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时出示其它的实 验装置,引

44、导学生说出运水的方法和运水过程中的注意点。然后开展运水比赛,比赛前提示比赛要求:既要比运水的速度,还要比在运水过程中合作中的默契度,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 ,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的初步知识。 (五)课堂总结。 水对于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应珍惜每一滴水。今天我们实验剩下的水都不能再饮用了,是不是就这样把它倒掉呢? 现在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处理实验剩水,才能发挥水的最大用途。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身边开始从小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神奇的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 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