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与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摘要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党和政府近年来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扶持和助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例如:两免一补政策、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支援西部教育政策等等,教育质量是当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从政策理念、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城乡政策与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比较的视角对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并对具体措施尝试性地作初步设计。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正确认识和研究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 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 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稳定、 健康地持续发展与“ 科教兴国” 的具体实施都有重
2、要意义。义务教育是“ 科教兴国” 战略的基础环节, 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而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又在“ 科教兴国” 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新时期条件下,做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意义重大。关键字: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义务教育政策分析 目录前言:3第一章:义务教育的发展4第二章:两免一补政策.5 1、两免一补的含义及其标准.5 2、“两免一补”政策切合实际.6 3、“两免一补”政策妥当、明确、可行.6第三章:农民工义务子女义务教育政策.7第四章:改善农村教育缩小与大中城市之间差距.8第五章:择校之风.10第六章:农村义务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改进.13第七
3、章:总结语.16 前言随着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因此,在新时期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是刻不容缓的。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面貌,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它对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先导性、全面性和基础性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之一是缩小城乡差距,以实
4、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实现教育公平,因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教育公平,更谈不上社会公平。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从而使广大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归根结缔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和谐,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每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达到现代化的整体目标,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很大,农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关系
5、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一章: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
6、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
7、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第二章:两免一补政策1、两免一补的含义及其标准 “两免一补”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实行“两免一补”是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德政之举,也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定结标准: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 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的家庭子女; 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 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接受特殊教
8、育的学生; 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补助标准:免费教科书:每生每期按实际书款减免; 免杂费:小学每生每期70元,初中每生每期90元,特教每生每期70元;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每人每年750元。2、“两免一补”政策切合实际“两免一补”这一政策的目标在于加大教育投入、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降低辍学率,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而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觉得这一目标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所谓公共需要,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的需要,具有非赢利性和非竞争性
9、。公共财政主要是为全社会提供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整体公众利益。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决定了教育的投入理应主要来自公共财政,由政府来保证。基础教育尤其如此。鉴于我国以前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此次加大教育投入正是对实际情况的反应。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村家庭负担,降低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正是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本支持。同时,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竞争。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实际需要十分吻合。3、“两免一补”政策妥当、明确、可行 实施“两免一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
10、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国力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如果教育投入的比例过大,其他方面的发展难免滞后,最终又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况且我国具有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农村人口更占到全国的69%,全部免除学费会使政府负担过大。而“两免一补”政策既做到了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又没有变义务教育为免费教育。因此,“两免一补”政策的内容是非常妥当的。“两免一补”落实后,每个学生平均减免书本费、杂费可明确计算为:小学生400元,初中生540元。可见,该政策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两免一补”政策在各地农村深受欢迎,政策实施较为顺畅。可见,“两免一补”政策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政策。 第
11、三章:农民工义务子女义务教育政策2009年,有41.8万非户籍儿童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其中67在公办学校就读,还有约14万非户籍儿童在农民工子女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北京目前还有200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但只有60多所是有办学许可证的学校。近几年,政府对有许可证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了少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在公办学校就读、符合一定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免除了杂费,对有许可证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中符合一定标准的学生提供了相当于公办学校杂费标准的补助。但对于100多所没有许可证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和其中的学生,政府没有提供任何资金支持,也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在5
12、0以上,做到了“以公办学校为主”,但仍有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在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基本由区县政府负担。政府对有许可证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及学生提供了少量财政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由市和区县分担。市级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中,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但由于经费负担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继续改革与完善。 第四章:改善农村教育缩小与大中城市之间差距1、适当改编现有教材, 培养学习兴趣不鼓励支持“ 揠苗助长” 式的教育, 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编写乡土教材, 不宜过偏过难,
13、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使用启发式教育, 多借鉴城市及其他优秀教学方法。 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 合理使用农村特殊的资源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想象能力。2、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改变教师的素质, 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 提高师资水平, 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 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 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 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还可以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 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 轮岗制” ,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制度。 同时还可通过教学评估的方式提高教师竞争
14、力。 当然还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并适当给予一定经济补贴。3、加大宣传力度, 预防辍学率的上升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 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 使农村学生入学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入学程序化。 相关部门应做好学生入学档案的;建立工作,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 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 统计工作要真实、 客观。 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 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 责令其复学。 对 16 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 可依据 义务教育法 的规定, 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 或依据 义务教育法 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各部门应组织
15、相关人员深入基层, 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联系, 大力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另一方面组织部分骨干教师、 优秀学生组成宣传团, 深入到每个村庄张贴、 分发、 讲解以上法律、 法规, 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实行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变被动为主动, 使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 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他的设备。 积极争取为农村学生创造更优更好的学习环境。第五章:择校之风择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国中小学阶段已经陷入了“政府一边禁,家长一边择”而且愈演愈烈的怪圈
16、。 近年来,各级政府屡出治理择校费禁令。今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还联合下发了规范教育乱收费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问题,严禁捐资助学与录取学生挂钩,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人和费用。 然而,各种禁令并为遏制家长择校的热情,禁令之下,择校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由择校费变成“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根据审计署的审计公告,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违规收取的择校等费用已退还学生或上缴财政3.84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76%。这个数据只是择校乱收费的冰山一角,从侧面反映了择校问题的严重性。 11月初,教育部网站发布指导意见,要求
17、各地力争经过3年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提出了10项措施治理择校费。意见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人们在表示赞成和欢迎的同时,也担忧和怀疑一纸“禁令”能否根治多年形成的择校痼疾? 十项措施治理择校费1、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禁止学校为选拔学生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的行为。禁止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2、完善招生入学政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公平分配优质
18、教育资源。制定并执行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学校招生期间必须公布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重要信息。 3、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完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政策措施,加大改造力度,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并努力办出特色。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当地办学标准。 4、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完善教师聘任(聘用)制度,配足配齐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师资水平。立足提升薄弱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建立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逐步使学校师资配备基本均衡。5、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9、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6、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各地要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办好一批有特色、高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选择需求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7、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各地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倡导“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择校,努力营造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8、持续做好专项治理。各地要按照
20、国家7部委关于专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本地治理择校乱收费需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各种违规收取择校费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要发挥专项治理工作的警示作用。 9、健全完善督导制度。各地要将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监管,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情况通报制度,健全经常化、全方位的督导检查机制。 10、务求每年有新成效。各地要加强对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治理,有针对性地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务求每年有新的进展、取得新
21、的实效,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择校之风的看法:在择校的问题上这位家长的话引起我们的深思,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的择校费的确应该取消,但现在的禁令效果能有多大却要打个问号。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行为存在,说取消择校费,但还是会有赞助费的存在。这背后还是要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重视薄弱学校,有关部门的作为还不到位。关键问题是要能够建立义务教育的经济保障体系,对薄弱学校进行帮助,否则不可能真正地取消择校费。 我们不希望看到禁止择校费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幌子,我们期待着终有一天择校之风能够被杜绝,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 第六章:农村义务教
22、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改进1、农村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1)、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理念上,科学理念提出较迟和宣示的理念与实际状况差异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义务教育带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色彩,升学率成为老师、学校的唯一追求,成为实施管理和考核的唯一目标;考取更好的更高一级学校从而跳出“农门”成为农家学子莘莘求学的唯一动机。从国家政治对农村教育的宏观影响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前富含着一定的政治色彩,带有“阶级斗争工具”的成分;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却又充斥着过多的经济色彩,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措施”;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目的不是为了
23、升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但现有农村课程的设置仍遵循基本以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知识基础为主要目标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呈现出一定的教育、科技、经济脱节的状况。农民子女不能从农村教育获得强农富农的实用知识,除了应试升学的路外,农村学生毕业后既不会耕种,也不会果树栽培,无农业生产之术,也缺乡土建设之情,农村教育被有些学者讥为“离农教育”。2)、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内容上,部分政策规定不科学,需调整和完善。(1)投入政策方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满意的投入”,农村教育投入不合理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一是投入总量不足,投入主体单一脆弱,投入结
24、构不合理。在整个国民教育“贫血”的态势下,众所周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更是严重不足。此外“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现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县(市)财力匮乏、县域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这个投入主体非常脆弱;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也非常单一,缺乏社会、个人、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的激励相容机制。从教育投入的内部结构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国际平均标准相比,我国义务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所占的比重偏大而公用经费所占比重偏小。3)、城乡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上,呈现“城市偏向主义”。从事教育公平研究多年的杨东平先生指出:“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
25、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实施改革开放后“城市优先”的思维定势在教育资源配置中仍然体现明显,教育经费的配置过分倾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中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严重偏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差异大(重点学校虽现为国家政策禁止,但影响仍然很大),优质教育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据一项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报告称,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亿元,其中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化导向,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城市化取向、精英化取向和非均衡化倾向,“择校热”在各地泛起,成
26、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因此必须将教育公平视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第一准则,以教育正义协调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但目前公共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配置中没有真正完全地体现出“公共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盈利性的特性,部分地方官员在对农村中小学校公共财政投入的评价中,仍保留着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轻教育效益的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2、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1)改革办学体制,鼓励付费私立学校的竞争。办学体制是指承办教育的各主体,即政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它由办学主体和出资主体两个要素构成。以这两个要素为维度,学校可分为公办学校、私立学校、混合制学校(即半公办半私立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
27、中心主任马国贤教授指出,公办学校按两要素结合程度,可以分为两要素紧密结合型模式和适度分离型模式,前者即谁办学,谁出钱,投资主体与办学主体高度对应与重合;2)“义务教育权利证”制和“国民义务教育基金”模式。所谓“义务教育权利证”是政府保障的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的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一种权利资格和信用凭证。“义务教育权利证”内含着对单体义务教育成本的核算,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条件,确定每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所需的平均教育经费。3)、“寄宿制初中教育”和“农村教育监督评价机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寄宿制初中教育”,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的背景下。4)、建立农村现代学校
28、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农村教育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须面对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农村学校建设中不可少的环节。离开现代学校制度,既便是硬件环境再过硬的学校,也只能是个“软骨巨人”。我们应在发展快、条件好的农村中小学试建立农村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应包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管理效能、优化教学质量、引入竞争机制、整合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等价值诉求,外部方面应包括构建政府、学校与社区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内部方面应在学校规范、完善校长选聘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及激励制度等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现代学校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制度改革的实践。 第七章:总结语
29、 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制定的政策数量非常多,政策措施力度空前大,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越来越好,尤其是这两年,国家还免除了农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去年在西部地区实施,今年再扩大到中东部地区),有些地方连书本费也免了,还有生活补助,农民的义务教育负担几乎全无了。这理应成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成为助推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现实中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似乎并没有我们预期的乐观,不可低估的各种严峻的问题仍然随处可见,因此在新时期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仍需要改革创新。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