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47411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没有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将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关 键 词】文化发展;民族性;时代性;民族教育问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作者简介】黄金结,云南大学马列部2005级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导言在特定的空间条件下,在漫长的时间内,每个民族经过本民族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各个民族都依靠这些文化繁衍生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指:“文化或文明

2、,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P20) “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在特定的文化体系内与他文化不断的发生交流和整合。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着,同时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别于西方移民国家“马赛克”式的东方“大花园”。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季羡林先生“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

3、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既矛盾,又统一,二者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2(P112) “每个民族要想发展就必须在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一对矛盾中在保持自身民族性的同时又不断地与他民族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本民族传统和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二、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在本民族生产、生活领域生存和

4、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势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成为本民族和本地区的一名合格成员,通过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本民族成员中的传承以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名成员,在当前文化多元一体的开放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必须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学习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本民族文化的宝库,最终实现文化的时代性。当前,由于民族地区多处在西部边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决定了儿童和青少年传承本民族文化、学习他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当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模式都是盲目照搬主流民族的学校教育模式,这些学校采用全汉语

5、教学、全套的人数版教材、六加三的九年义务教育模式以及无少数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等。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没能实现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学校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成员也就不能通过现有的学校教育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尽管这种学校教育完全教授主流民族以及人类部分共同文化成果,但是这种教育所实现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是建立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即文化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并没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透过这一点来反思,笔者认为,以学生入学前、入学时、求学过程中以及义务教育完成后为四个时间段,从这四个时间段出发来看当前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主要存

6、在如下的问题:(一)入学前:家庭和社区对儿童的“濡化”与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濡化”不能很好的衔接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自出生到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前,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家庭和社区接受传统教育,家庭、社区和本民族的文化就对其实施“濡化”。“濡化”是特定社会的个体的人获得这个社会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个体的人不仅通过家庭和社区习得了自己民族或族群的文化,也习得了如何“习得”文化的方法和思维。3(P69) 当前,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以主流民族即汉族文化为取向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都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少数民族成员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以及学习

7、风格对之都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少数民族成员进入学校学习后,学校继续对他们实施“濡化”,这种“濡化”与之前他们在家庭和社区进行的“濡化”因各自文化的差异而相互脱节。(二)入学时:同一起跑线下却凸显入学机会不均等,学生在这同一起跑线下却开始经历着与汉族学生所不能经历的文化割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共同的缔造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各民族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这一平等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平等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少数民族成员和主流民族成员一样只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都应当而且必须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法律赋予

8、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应尽的义务。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采用的教育模式和主流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都是一样的,少数民族成员和主流民族成员一样面临着统一的教材、教学语言、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式等。他们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之下,这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同一起跑线之下却隐藏了最大的不平等即忽略了少数民族成员和主流民族成员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带着本民族的文化却学习着主流民族的文化,他们一进入校门就不得不经历着文化震惊,若想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痛苦地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割裂。(三)求学过程中:学校教育未能起到传承少数民族、地方文化以及与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作用。当前的大一统的学校

9、教育体制,只重视“一体”而完全忽略了“多元”。地方办学的主体性难以显现。从学制的设置、学校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方法都照搬主流民族的教育,而完全忽略了主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实发展的差异,抹煞了少数民族教育应传承本民族文化这一重要功能;这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培养的学生缺乏对“自我”和“他者”的尊重和理解,缺乏在比较中学会对“他者”的学习,难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问题: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需要、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大范围的学业失败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之中。当前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主要是照搬主流民族

10、地区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小学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和体育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中学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如:在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等两县的课程设置即是如此。这两个民族自治县使用的都是2001年版的人教版的义务教育标准课程实验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主流民族取向的汉语教材。每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主流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尽管在长期的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但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民族文化之间仍然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社会生产和

11、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教材的主流民族文化取向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同时,这些教学内容也脱离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生活需要。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原因,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当前,由于高中专和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成员的升学和就业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还是要留在当地就业,有部分学生外出务工但是这些学生却学无所长。然而,学校教授的知识就应当有利于少数民族成员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今后的发展,这些知识的应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存在差异4(P4)。 当前民族地区学校教授的知识是以主流民族和城市取向为主,脱离了少数

12、民族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具有文化性问题,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5(P12) 作为中国主流民族文化的代表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巨大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智力潜能的差异。少数民族成员在各自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现在的主流民族取向的教学内容无疑忽略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学习能力。文化中断理论认为:每个人出生后,必然先在家庭和社区习得了该族群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因此,每个人都必然属于某种族群文化的人,任何学校

13、都无法剥夺学生上学前所获得的语言与文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是由于学校中断了他们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过程。6(P6) 当前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少数民族成员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终导致学校出现大范围的学生学业失败,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积极性和自信心。2.学生缺乏对“自我”和“他者”的认识由于学校教育独立于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教育没有能够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起到作用,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却连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都没能够认识,学校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得不到很好的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无民族自信心而被害羞的隐藏起来,自己的民族身份最后也就成为了一种“名副其实”的户

14、口本上才有的政治符号。尽管当前学校教育主要是主流民族文化的教育,由于少数民族成员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也就缺少了将主流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他们并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和理解“他者”,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时代性。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他们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定位,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本民族该如何走,又该如何对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他们感到迷茫。3.学生家长及所在社区被排除在当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之外学校教育的主流民族取向的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属于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学生家长和社区本应和学校形成一定的互

15、动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但因这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而被无形的隔离于这种主流民族教育取向的教育体制之外,实际上家庭和社区因为见不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们“抛弃”了这种学校教育,送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了一种“逃离罚款”的一种应付之举,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学校老师经常抱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则似乎将学校当成了“托儿所”。4.学生在充斥着汉语的校园氛围中经历着不同的文化感受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有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有的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和汉族共用一门语言和一种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

16、一些民族创建或改进了他们的文字,但由于这些文字的应用性比较小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这种创制的文字缺乏历史认同,这些文字并不能很好的推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族际语,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因没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缺乏应用性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大多数拥有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成员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自己民族语言的氛围之中。他们在学校课堂上使用汉语,在课下他们与同学交流时自然而然的又使用起了自己民族语言来进行交流。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他们不得不学会了汉语,但是却如尘埃落定的作者,藏族作家阿来所说的那样:“在这样两种不同的语言间不间断的穿越,我对不

17、同语言的感觉,就绝对不是发音不同与句式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发现,可能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立场,都是由所操持的语言所决定的:对世界与人生认知,或者拒绝认知,带着对传统的批判探寻的理性或者是怀着自足的情感沉缅在旧知识体系的怀抱。7(P18)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在充斥着汉语的校园氛围中,尽管他们也逐渐学会了使用汉语,用汉语来学习、交流和参加考试,但是他们仍然经历着与汉族学生不同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来之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对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忽略。5.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能力和知识以及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认识笔者曾经在民族地区支过教,当地教师和我们这些汉族教

18、师一样完全就教材而教学,毫不怀疑地将之传授给学生,因为整个学校都在围绕着学校的升学率转,教师的个性和民族性被埋没在这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之下。当地教师缺乏对本民族和本地方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状的认识,更不懂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究竟为何物,他们面对来自主流民族取向的教材和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对学生实施跨文化教育。学生的成绩提不上来,更多只是找寻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而没有去怀疑当前的教育体制。这些现象无疑是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能力和知识的具体表现以及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认识。6.班级建设的缺失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8(P28)全面发展的少

19、数民族成员自然应该具有现代民主素质,就“要求少数民族的青少年要对国家的政治结构、体制和国家政府的职能有所了解,培养公民政治生活的习惯和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技巧。把符合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与本民族文化的本土资源有机整合,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因素里,注入民主制度原则的因素,以便使民族性格得以提升和完善,使之与符合现代民主要求的政治人格取向一致。”9(P25) 培养他们的现代民主素质,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包括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让他们在参与管理中学会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决策并做出行动,为将来走上社会充分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权利打好基础。然而事实是由于诸多原因

20、民族地区学校的班级建设却十分不健全,在偏远山区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班级没能够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任何平台,班委会和团支部都没有,这直接影响到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后在多元的社会中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上如何更好的维护和行使自身和本民族的权利。(四)初中毕业后:现行学校教育培养的“学业精英”一去不返,而未升学者回乡务农和外出务工却凸现“读书无用”,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少数民族成员在接受完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他们的去向基本上有两种:一类是少量的“学业精英”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极少数的回到本土工作,绝大部分是一去不复返;另一类走上社会,大部分是回乡务

21、农,还有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继续深造的和外出务工的学生他们基本都是要进入“他者”的社会,他们在求学和就业的过程中因缺乏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却难以从“他者”的视野来审视“自己”从而更好的走进“他者”以适应主流社会。外出务工的学生却因无一技之长遭遇着就业的失败和低工资的待遇,回乡务农的学生是从主流民族教育取向的学校再次走进充满本民族文化的社区,在学校所学的脱离本民族实际的文化知识却难以在自己的家乡有用武之地。于是“读书无用”论自发的就成为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心目中的一种意识。三、具体建议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移民不断增加,随之相继出现了反种族同化论和民权运动,一项以“机会均等、尊重差异、相互合作”为主要内

22、容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实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面临着如何保持传统和实现现代化这一矛盾,1997年,滕星教授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既有理想性又具现实性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10(P31) 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将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23、一)转变观念,确立少数民族教育应实现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于是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开始学习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包括学习他们发展教育的经验,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追捧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同时由于国家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的缺失,西部民族地区就将东部地区的主流民族教育的模式全盘照抄,而完全忽略了在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一大一统的教育体制给民族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教育在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国

24、家和民族地区的政府、教师就必须充分确立这样的观念即少数民族教育不仅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即民族性的任务,也要实现传递人类及主流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达到文化交流即时代性的任务,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二)学校教学语言、内容及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类及主流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以达到文化的交流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各民族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许多不同的情况。教学语言的使用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采用,不能“一刀切”。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语言在教育中的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使用本

25、民族语言或采用双语进行教学,但是同时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的效益以及群众的意愿。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当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应当包含在现有的少数民族课程之中,要让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学习含有本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学习适应本民族社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当学习人类及主流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要让少数民族成员再将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用“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以达到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目的,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

26、生了解“自己”和“他者”,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参与意识,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增强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各民族学生参与水平和创造水平。11(P376)(三)加强班级建设,充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现代民主素质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班级是履行着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活动,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结构的综合性群体。2(P287) 加强班级组织的建设,通过班委会、少先队、团支部的建设和各项班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班级的“小主人”,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懂得如何在多民族国家里如何行使法律所赋予自己的各项权利,充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在“多元一

27、体”的中国所应具有的现代民主素质。(四)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将有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笔者认为其教学任务包括让学生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也要学生学习主流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其对象和任务特殊性要求少数民族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该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参考文献】 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 转引自蔡德贵季羡林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交流论J.齐鲁学刊,2003,(1).3 崔延虎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8、),2003,(6).4 马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1).5 霍力岩,李敏谊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 滕星,杨红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 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810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9 张英魁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J.广西民族研究,2005,(1).1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