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3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3节).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学生阅读P58。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
2、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观察P60图4-1。思考讨论回答: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约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教师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
3、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学生回答P61“与生活的联系”中的问题。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探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探究活动的过程:提出问题(价值高的);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
4、(质壁分离)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学生阅读教材P63“资料分析”,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结论: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P64“与生活的联系”小结:(通过以下问题对本节的内容进行小结) 1.细胞在什
5、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说明什么?3.为什么说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作业 1.P64练习一二。2.完成校本作业上本节练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 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
6、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问题: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P66“思考与讨论”,教师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
7、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问题: 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问题: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问题: 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问题: 有
8、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
9、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模型是S.J.Singe
10、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小结: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作业:1.P69练习一二。2.完成校本作业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 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二、教学重点和难
11、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演示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2.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3.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一、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
12、的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二、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思考与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运输主动运输跨膜方向高低高低一般:低高载体协助不需要需要需要消耗能量不用不用用物质举例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K+、Mg2+、Na+ 、Cl等带电荷的离子旁栏思考题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技能训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3.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小结 见上表作业:1.P73练习一二2.完成校本作业-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