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doc(29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32012-12-25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
2、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 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
3、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 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
4、能为人 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二、说学情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
5、,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 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说学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引入: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我们如何告诉他们我们的具体
6、位置呢?为什么人类现在的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为什么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发散性思维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读宇宙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图1.1)和文字资料。说出常见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知道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天体系统图(图1.2)和文字资料。提问:如何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提出天体系统性观念。填充在天体系统层次图(图1.3),找到地球的 位置。用文字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提问:地球上为何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引导学生读太阳系模式图(图
7、1.4)和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表1.1)。(1)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位置及八大行星位次。(2)简介轨道倾角和偏心率的含义(3)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公转方向、轨道倾角和轨道形状),得出三 个共同特点。学生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点评:分析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比示意图(图1.5)。(1)简介大行星的分类。(2)地球与类地行星结构比较(质量、体积),得出相似性,说出地球只是普通的类地行星。(3)结合运动特征,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
8、通行星。强化地球是普通行星的认识。提问:为什么地球这么一颗普通的行星上具有生命呢?地球的宇宙环境具有怎样的特殊之处呢? 合作探究:(1)明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液态水。(2)根据这些基本条件,结合地球质量和体积特征以及日地距离情况,探究讨论地球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3)补充说明原始大气经过不断演化才适合生命呼吸;地球岩浆活动一直频繁,氢氧元素岩浆中分异出后化合为水,形成原始海洋。从地球自身条件明确地球存在生命的的原因。补充说明:(1)读太阳系模式图(图1.4)思考:行星运行轨道特征如何有利地球生命延续发展?(2)日地距离关乎地球生命的存在,那太阳本身对地球生命发展又提
9、供了怎样的保证呢?学生探讨得出:(1)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2)太阳作为中等大小的恒星稳定地燃烧时间较长,有利地球生命的延续发展。(3)结合地外生命或外星人探寻活动的思考,归纳出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从地球宇宙环境本身认识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讨论总结: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回扣引入,说明: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仅就银河系而言有1000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思考、总结P7活动。运用基本知识和观念,整理思路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愿
10、望。升华情感价值观目标。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课下与学生探讨相关问题。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教学目标(
11、1)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
12、其中要对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
13、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二、说学情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三、说教法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五、说教学过程流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
14、导入通过播放关于太阳概况、太阳活动的有关影象资料。在太阳表面和内部会有哪些活动现象?促进地球上万物生长、环境演变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概况和太阳活动。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一、太阳辐射与地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太阳辐射的有关信息。播放多媒体课件“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问题:绿色植物的生长、大气运动和洋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水和大气的运动如何促进全球热量平衡?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然后由A、B小组分别派代表陈述。学生能找出相关信息: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明白:日常生活、生产所用的能源哪些是来自太阳的能量。指导学生观看“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图
15、”。问题:太阳的大气层可以分为哪几层?太阳辐射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从厚度、温度、亮度、现象、本质等方面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特点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展示图片“太阳系模式图”。问题:在银河系二千多亿颗恒星中为什么唯有太阳这颗恒星才那么重要?学生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最主要源泉。探究太阳辐射能的利用与农业的关系。观看大棚农业和一般农田的影象资料。讨论它们在生产条件、生产特点上的差异。讨论学校附近或城市近郊发展大棚农业的可行性。通过计算,了解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二、太阳活动与地球指导学生观看“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图”,观看阅读材料“太阳黑子”
16、。问题:太阳活动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发生在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读图和数据资料回答。归纳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问题:宇航员为什么穿着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多层宇航服?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后小组讨论,然后由C小组派代表陈述。得出:星际空间中,每当耀斑爆发就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再加上宇航员主要是为了防止辐射。收集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问题:太阳活动对地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得出: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等。小结教师小结教师小结:概述本课在
17、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承前启后。自由发言。学生能够大胆发言,并能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能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小结:假设没有“后羿射日”,太阳系中有10颗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假设后羿将10颗太阳全部射下,那地球又会变成什么样了?课堂练习及课后建议展示课堂练习(选择题)。(分层练习:其中5小题为基础题,3小题为中等题,2小题为能力题)。思考并作答。课后查找网上资料。板书设计一、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水循环 生产、生活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黑子1、太阳活动 耀斑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地球气候变化等 耀斑、太阳风磁暴、短时
18、通讯干扰等地球的运动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19、.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
20、性高。三、说教法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
21、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五、
22、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习行为 一、引入新课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2、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行为设计意图 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23、(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 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问题: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附表1)三、课堂小结课本15页活动题2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
24、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页学习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细心观察主动探究对比分析合作研讨大胆表达准确绘图 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性。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绘图技能;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教学内容:第二、三课时 地球自转及意义 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认真复习,积极思考落实双基巩固知识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一人将手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将房间弄暗,看
25、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太阳日? 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让学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提出问题:如地球不自转是否发生昼夜现象?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条件是什么?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昼夜交替。3、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地球昼夜交替一周(180度)为一个太阳日(24时),问:经度每隔多少度为1小时?每隔一度为多少时间?(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
26、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而引导学生得出自转的第二个意义:地方时不同。引出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5、 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时刻比西边早(边讲边练,例题略)时差的计算:(1)计算时区差;(2)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3)一东一西时区:相加(4)计算结果(思考:当华盛顿是早上7点时,请问中国北京是几点?当莫斯科是中午12点时,请问北京是几点?华盛顿是几点?)6、练习: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3页学习主题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课堂小结: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0页自转的意义四、作业: 填充图册P69页自转练习第三课时:自转意义的专题练习
27、(略)动手演示细心演算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研讨大胆表达创新思维讲练结合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立体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2、使学生直观、深刻理解自转的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落实双基教学内容:第四、五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 复习填写“地球公转的特点”表格2、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引出“黄赤交角”温故知新问题思考复习引入巩固知识 二、学习新课1、计算机模拟演示黄赤交角,学生讨论:什么叫黄赤交角?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并在
28、填充图册中填图。2、公转动画演示,观察不同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是否有变化?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情况? (填表见附表2)讨论题:1、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为45,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3、当黄赤交角不为0时,太阳直射点就会在南北纬一定的范围内往返移动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课件将三个讨论题演示,对学生的研讨结果给予补充纠正)3、小组研讨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和两分两至公转示意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4、课本P21读图思考:每小组两题研讨,分小组交流汇报成果,推断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教师运用多媒体
29、课件演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学生做练习填充图册P8 3题。巩固所掌握的规律。5、总结归纳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天文四季和气候的区别。三、教学小结(略)四、作业:填充图册P69页公转练习第五课时:一、日照图的判读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步骤,参看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二、作业讲评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二、作业讲评三、公转意义练习(略)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与时差昼夜交替地方时时区的划分和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公转与季节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30、的变化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二)教学
31、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
32、作用。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二、说学情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四、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
33、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状况如何呢?思考、议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新课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探究1课件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见附件1)。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
34、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明确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解开地球内部结构的钥匙。问题探究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学生分组讨论:(1)什么是不连续面?(2)根据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三大圈层?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师生归纳教师归纳: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
35、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学生归纳: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据图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依据和圈层问题探究3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阅读教材第2527页有关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的知识,分组探究,概
36、括各层特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填表归纳课件展示: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比较表(见附件3)学生在分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表格的填写,并展示出来,相互补充(答案见附件1)。本部分知识教材讲述明了,学生可以自学获得。问题探究4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地球的外部圈层”部分,思考: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归纳答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知识归纳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
37、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地球外部三大圈层比较表(见附表4)。使学生明确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共同组成地球。课堂小结地壳内部圈层地幔地核地球(同心圈层)大气圈外部圈层生物圈水圈疏理知识作业布置自己创作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的分类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2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38、(第1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
39、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
40、概念容易混淆。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四、说学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讨
41、 论评 价总 结板 书多媒体展示分 析总 结板 书多媒体展示分 析总 结过 渡多媒体展示板 书分 析板 书多媒体演示游戏互动1游戏互动2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 各组
42、成成分的作用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生活中的常识导入多媒体展示1:漳州的玉女峰图,设问山地的温差?多媒体展示2:漳州的东山岛图,设问早晨和中午的温差?多媒体展示3: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图,设问地表和月表的温差?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方向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对象的拖放。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对象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板书设计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
43、大气运动一、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
44、两地风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2.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目标:1.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教学难点:1.在等压线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