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合集).doc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40752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合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018年劝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教材分析劝学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

2、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

3、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2课时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4、,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5、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輮”通“揉” “有”通“又” “暴” 通 “曝” “知” 通“智”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

6、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

7、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师说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1册的第2课师说内容。 师说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

8、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

9、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高一(9)、(10)两班均为实验班,语文基础较扎实。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10、(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圈点法 使

11、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

12、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13、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齐读(4分钟) 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14、)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鲁人版高一第1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这篇文章是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

15、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们的无限从机宗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但教师不宜过多烦琐地分析,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2.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

16、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2)知识与能力目标: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4.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A探讨文章主旨B遄摸重点语句(2)难点:A题目含义的理解B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语句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三,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

17、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四,教具的使用录象,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拟订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解释题目,讲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探究,质疑,理解文章主旨,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中三个典故的内容和作用。第一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起悬念的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姐妹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都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歌颂,对反动

18、派的愤怒和揭露。(放相关的教学录象,板书课题)2.简介时代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揭示了蒋介石统制集团的白色恐怖。(放映资料录象)(二)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由于本文章篇幅较长,所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2.让学生理解题目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意思。(只有这样使学生了解题目的含义,才不会认为“忘却”与“纪念”是矛盾的,不会造成阅读的障碍)明确:“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只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涑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

19、,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烈士更好的纪念。3.概括每部分的主内容。(因为全文共有五部分,篇幅较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使学生更易吃透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点明题目意思,记叙和白莽的交往。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由报章不登载几位年轻作家遇害的消息引入白莽这个人物。2.鲁迅先生曾去信解释,表现了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三此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他们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表现了白莽的坚定与乐观。3.结尾写:这书不是托柔石送去的呢!这是一个巧妙的过度渡,引出下文要写得人物柔石。4.第二部分:写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

20、写冯坚)分析第二部分:1.作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写柔石:A模样B办刊物C看社会D个人生活E文学创作2.表达方式:叙议结合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同时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得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分析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双线合一,他们(左联成员)一同被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写柔石和白莽等人被捕和杀害。该部分有两条线索:1.叙述柔石等人被捕至牺牲的经过。2.叙,议结合写作者的情况和悲愤之情。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分析第五部分: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开头遥相呼应,抒发

21、了对烈士的怀念,尊敬之情。1.过渡,由回忆到现实,由记叙到抒情。2.揭露政治黑暗“无处写”。3.控诉,点题呼应,表达坚定的信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来谈一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的课文,马克思的思想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但本文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且许多句子很长,一些经济学的术语较难理解,所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目标分析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

22、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悼词的一般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2、能力目标: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情感目标: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由于本文阅读难度较大,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文本通过学案补充材料,落实知识目标;通过学案预习题和课堂研讨落实能力和情感目标三、过程分析(一)导语设计导语不应仅仅起一个开场白的作用,更应该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把手,只有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导入新课马克思曾说: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今天

23、我们就一起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去看一看他的一生是如何改造世界的设计意图:(二)讲解学案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完成学案,我批阅后再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让完成较好的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我适时做出引导学案内容包括:1、导读资料(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资料(2)悼词的一般要求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考资料,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架设平台2、预习题(1)“思考一切”是马克思的座右铭,在本文中,恩格斯是怎样概括马克思“思考一切”的贡献的?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3段至第5段因为善于思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甚至在他所研究的

24、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可以说,“思考一切”串起了课文中关于马克思在理论上的所有贡献(2)郁达夫说: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爱戴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马克思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最伟大的人物,也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人们又是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人们对马克思的态度的语句由于,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并且不了解时代背景,因而对马克思贡献的正确认识是本文的难点之一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敌我不同态度的比较中,就能够很容易的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贡献通过这两个题就可以将全文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3、难点荟萃将你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疑惑写在下面设

25、计意图:难点荟萃,与学案上的其他题目不同,不进行集中处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讲解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前了解学生阅读中的疑难,以便能够对课堂生成做出科学的预判,并进行充分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合理的拓展(三)课堂探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1、恩格斯在介绍马克思的第一个贡献时用了整整一段文字,而这段文字却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2、马克思并不仅仅在书房里用自己的思考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只要实际行动的时机一到,他就定会心甘情愿地搁下笔来”去用行动改变世界的秩序那么马克思具体做了那些改造世界

26、的工作呢?3、面对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马克思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在这里,“拂”能否换成“抹”?第一个问题由学案预习热身的第二个问题引出,旨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并归纳揣摩语言的方法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第二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第七段,探究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上的贡献,从而对马克思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问题通过“拂”与“抹”的对比,揣摩语言的严谨,一字之辨,不仅辨明了词语的轻重,更让学生深入地领悟到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永垂不朽”(四)作业

27、完成阅读材料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的练习题设计意图: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很好的体会两篇悼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巩固本课学到的揣摩语言的方法附板书:思考一切改变世界永垂不朽四、效果分析由于相隔一个世纪,而且学生对马克思的了解过于抽象,阅读中学生很难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甚至由于对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

28、距的片面认识,部分学生的解读可能会严重偏离文本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为学生搭设正确的思考平台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实际上,只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归去来兮辞 并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 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处理:归去来兮辞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1册第3单元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

29、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2、确立学习目标: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

30、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确定重点难点: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二、说教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

31、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学法: 1、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

32、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自读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和谐,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常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应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课堂中主要争对重点字、词、句型进行解疑,同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33、) (一)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二)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

34、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由于预习充分,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少许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总结: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虚词: 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来:来虚词,可当助词讲,

35、无义。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 连词(同“而”,表修饰;同“而”,表并列;表目的,来;才;因为) 而:代词(通“尔”,你的)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 之:代词(他们;我;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4、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36、。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四)解读文章的1、2两段:以“归去”为中心词,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从何归去为何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五)涵咏体味文章思想感情: 1、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任务: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2、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归去来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要点

37、: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群,厌倦了黑暗腐败的官场,强烈的渴望乡园田居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物质的享受并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要点:乐于田园生活,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惬意自得。) (六)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

38、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七)作业: 1、将本文改为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样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为:板书设计: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情感线索:自责自慰怡然自乐闲适怡得潇洒旷达荷塘月色说课稿黄春红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

39、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2.说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

40、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

41、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4.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

42、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三、说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

43、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激趣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

44、,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

45、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二)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要求:(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

46、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主导问题:(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三)品读-赏析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