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 【内容提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旨在促进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关键词】: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极大地推动了藏族教育,藏汉双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藏汉双语教育,不仅是藏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民族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藏区的学者和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藏汉双语教育,并联系藏族教育实际发表相关文章,其中有,索南嘉的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1、才果的对
2、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2、扎洛的藏区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及学校类型研究3、索朗次旦的试论西藏的藏汉双语教育4等。以上文章均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的藏汉双语教学,未涉及到民族高校的双语教育。本文试图分析在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藏区包括民族高等院校的藏汉双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藏汉(藏汉英)双语(多语)能力的各类社会建设人才做出努力。一、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分析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藏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命题早已在藏族教育界达成共识。并众所周知,青海民族教育的难点在于藏族教育,藏族
3、教育的难点在于藏汉双语教育。所以发展藏汉双语教育不仅要客观、认真、科学地分析和总结经验,还要改进不足,更要从藏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使之不断完善。为此,笔者联系自身在青海藏区进行藏汉双语教育近30多年的实践,并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对青海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青海藏区基本情况青海藏区位于青藏高原(最高海拔为6248m),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3000m左右。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条件差,是我国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源”。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启动“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其效能正在显现。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牧区的人文环境也
4、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当地牧民群众的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变化。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海北、海南、海西、黄南、果洛、玉树共六个藏族自治州以及海东地区和西宁市(省会)构成。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5全省总人口为5181560人,其中少数民族2358255人,占45.51%;藏族1134236人、占总人口的21.89%;占少数民族的48.1%,居首位。藏族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也有半农半牧。上述自治州的藏族日常用语95%以上为藏语(母语),其中部分中年人和青少年在工作和教学中使用藏汉双语,但也有地域差异。海东地区的六个县和西宁市的两个县(最低海
5、拔为2125m)都有藏族乡,大部分为农业区,也有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其中,化隆循化两县所有藏族乡的藏族,日常用语为藏语,少数人使用双语。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互助县和西宁市的湟源、湟中、大通、民和等县的大多数藏族使用汉语。转用汉语和藏语濒危的现象早已显现。西宁市现有藏族近2万人,日常用语主要为藏语和双语。现有藏族在校生大约有30720人,以藏语为母语的学生约在1万人以上。总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人口流动的增加、不同民族间交往的频繁等打破了区域的封闭性,语言的使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少数民族使用语言面临着极大
6、的挑战。(二)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1、藏汉双语学生基本情况1949年,青海省6个自治州地区的藏区只有14所小学,900余名学生,占当时全省藏族人口的0.2%,全省少数民族50%以上的蒙藏聚居的纯牧业区只有两所民族小学。6解放后,我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藏族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藏汉双语授课的中小学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据2009年青海省教育厅教育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底,青海全省小学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有705所,占25.85%,有在校生143578人,占26.68%;其中用藏语文授课的有7
7、02所学校,占25.74%,有在校生142518人,占26.48%;全省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77所,占15.56%,有在校生52129人,占16.53%;其中用藏语文授课的有74所学校, 占14.95%,有在校生50879人,占16.13%(百分比由笔者所求)。目前,青海省尚未专设使用藏汉双语授课的高校,而是在省内三所高校设用藏汉双语授课的院和系。据调查2008年底,青海高校有双语在校生人数: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2100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517人、蒙学院194人,青海大学藏医学系260人,共有3071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0%;其中藏汉双语在校生有2877人,占5.16%(
8、数据由笔者调查整理获得)。藏族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用藏汉双语授课的在校大学生,在省内只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16%。即便不包括当年考入外省的双语大学生比例也较低。比如,据调查2010年海南州民族中学,藏汉双语在校生有2343人,其中应届生就有720人,还不包括海南州下属的贵德共和等县的藏汉双语当年应届生。可是,目前本省招收双语本科生的高校只有以下几所院或系: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开设的双语专业有藏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另新增开设的隔年招生的双语专业有:人文教育双语历史方向、科学教育双语地理方向、科学教育双语生物方向);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开设藏语言文学
9、专业);青海大学藏医学系(开设藏医学专业)。双语考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招收双语考生的院校及报考专业却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双语考生的需求。藏族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招生高校少且学科专业单一和双语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直接导致部分藏族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双语信心不足和学习藏语言文字兴趣不高,又没有学好汉语言文字而处境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2、藏汉双语师资培养基本情况解放后,藏族师范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现代基础教育同步开始。青海省从1956年以来,先后创建了6州民族师范,填补了牧区中师教育的空白。随着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6州民师于1996年9月起停招中专。40年来,6州民族师范为民族地区基础教
10、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做出了很大贡献。“据1986年初全省中专调查统计,30多年间6州民族师范共培养出毕业生10 621名,其中初师4 930名,中师5 641名,培训在职教师2 058名。”7198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海南州府所在地共和县筹建。第十世班禅大师任名誉校长并到校视察指导,班禅大师先后为学校捐助30余万元人民币。在建校初期,学校就确立了为全省六州农牧区中小学培养合格双语师资的办学宗旨。先后开设了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和成人教育专业。截止2004年,向社会输送了5000余名合格的中小学藏汉双语师资,极大地推动了藏区藏汉
11、双语教育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面向全国藏区招收专科和本科的藏英班,培养藏、英、汉“三语”的中小学师资。这必将会推动藏区藏、英、汉“三语”教育的发展。截止2008年青海藏汉双语教师有小学教职工6787人,专任教师6373人,占全省小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23.32%;中学教职工2796人,专任教师2345人,占全省中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11.06%;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教职工210人,专任教师161人,占青海师范大学专职教师总人数的22.18%,占青海师范大学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总人数的18.74%。总之,国家为藏区培养了大量的双语师资,促进了藏族教育的发展。但培养高素质的藏汉双语师资还需要不断努力
12、和要走很长的路。3、使用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基本情况目前,青海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8除上述三种模式外
13、,海东地区部分藏族的语言已转用为汉语,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学校实施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湟源县的日月藏族乡民族中小学等。调查中还发现: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统一执行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国家教委印发的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9。在藏族教育中人们习惯于“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称之为“二类模式”。笔者认为,实施“一类模式”的民族学校统一执行国家教委转发
14、的教学计划,这种做法既正确又符合民族教育规律。而实施“二类模式”的民族学校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这种做法与教学语言的客观环境不符,没有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农牧区的办学条件差汉语环境薄弱导致民族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双语学生不仅要学习藏文、汉文、还要学习英语,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计划,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所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有待考证。也就是说,在实施双语教育的环节中绝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更不能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主观臆断,必须从民族教
15、育的客观实际出发,如操之过急,其结果只能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由上可知:30年改革开放和10年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藏族教育的快速发展。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了藏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造成的藏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藏族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藏汉双语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二、藏区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我国政府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民族教育的发展,采取了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降低民族生高考录取分数线、贫困生无息贷款、实施西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义务教育阶段“
16、两免一补”、招收内地西藏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许多人是收益者,而且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为了使藏汉双语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分析上述现状的同时,认真客观地分析现存的问题,旨在破砖引玉。(一)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藏汉双语教育的体制还不够健全(1)藏族学前教育非常薄弱,民族幼儿园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语言发展和性格的形成,并直接影响到个体今后的发展。(2)招生专业面狭窄且过于单一,这远远不能满足藏区培养各类双语人才的需求,并导致制约藏区的发展。(3)藏汉双语理科研究生基本处于“空白”,这不利于双语理科教
17、学质量的提高。(4)藏汉双语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且专业单一,这也是藏区双语技能人才奇缺的重要原因。并伴随着“千军万马过大学独木桥”的现象非常突出。2.部分牧区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中不尊重当地的藏语言环境,实施“二类模式”教学,并执行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更差。10说明了这种做法不但不现实而且缺乏科学性并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3.由于历史等原因藏汉双语师资素质普遍偏低,这是影响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4.肩负培养双语师资重任的民族师范院校,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这直接影响着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双语学生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以上是在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进程中较为突出的
18、现存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下面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二)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探讨和思考1.在双语教育中必须处理好藏语(母语)和汉语(第二语言)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而青海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研究表明:“只有学好母语才能有效地学好第二语言。一般说,掌握母语水平越高,接受第二语言的能力就越强。”11因为母语在双语教育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这是国内外早已公认的定论。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藏语(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民族母语和文字对本民族的群众来说更具有易学、易懂、易于表达的功能。另外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民族不能
19、囿于本民族语文教育,更多的青少年为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应当在掌握本族语文的同时,努力学习第二种乃至第三种语文。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讲,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藏汉两种语言的关系。2.确定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更要从藏区的实际出发2003年12月19日,在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双语教学模式。确定双语教学模式必须立足
20、当地语言环境和大多数群众意愿,充分发挥母语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的升学渠道,为其全面和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我省实施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借鉴兄弟省(区)的有效做法,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调整、改进和规范双语教学。原则上我省民族中小学当前应基本保持以民族语文授课为主,适当年级加授汉语和以汉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教学模式,初中阶段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单设汉语班。” 12这个规定是地方教育部门确立双语教学模式的指导方针。长期以来藏区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过程中,
21、选择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为使民族教育界再次达成共识, 2001年在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召开了“藏汉双语教学”研讨会,来自全省各民族高中的校长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致提出:我省藏区必须采用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13,即“一类模式”。我们在长期的藏汉双语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双语教育绝不能搞“一刀切”。一般而言,除汉语环境较好的城镇外,牧区、农村、乡和县城的民族中小学,应坚持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类模式”。在青海藏区双语教育中适合这种模式的主要依据:首先,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方针政策;其次,符合藏族居住区域特点、藏语使用人口、藏语言文
22、字功能、藏文科技发展等客观实际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再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第四、符合藏族教育的客观实践等,做如下初步分析:(1)从民族政策来看:我国长期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方针,并且为了保障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和进行双语教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明确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
23、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证明了在藏汉双语教育中实施“一类模式”,使藏族学生学好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汉语言文字,所以符合法律法规。(2)从藏族居住区域和使用藏语的人口来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藏族共有5416021人(其中青海省藏族有1134236人),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1个自治区、10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调查资料
24、显示:14“中国藏族操本民族单语的总人数3,158,504,占本族总人口的82.08%,本民族操双语的总人数538106,占本族人口的13.39%,转用其他语言的总人数173806,占本族总人口的4.45%。” 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趋势预测显示:15“藏语、维吾尔语(因素指标值为14.015.0)在中国藏族地区和新疆是当地最通用的语言,藏族和维吾尔族人口居住密度大,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汉语比例最低的民族之一,因此这两种语言将长期地保持下去。” 总体看,我国藏族80%以上的人在操藏语并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另外藏语是一种跨境语,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五个国家中有人操藏语。总之
25、,从藏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藏语是藏区主体民族的主要交际语言等特点来看,在藏区民族学校的双语教育中实施“一类模式”教学,是符合藏区的客观规律。(3)从藏文及其功能来看:据藏族历史记载,藏文是七世纪四十年代藏族学者通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创制。藏文正字法定型与9世纪。藏文是拼音文字,共有30个字母、4个元音。藏语主要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语载体的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区。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有规则,只要经过两至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藏文的拼写,见到藏文就知道读音,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但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藏文的显著特点:它是
26、拼音文字、简便易学、功能强大。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藏族自古以来就使用藏文。藏文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属于世界古老文字。在古老文字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测查中,我国学者确定了三个变量,即标志功能以3个数字来表示,并大致分为: 3表示该文字在该领域很重要或很丰富;2表示比较重要或比较丰富;1表示不怎么重要或少用,空格表示不重要或没有。测查内容为:文字名称为藏文,使用者分布包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功能包括:生产生活、政治、传媒、学校教育、宗教、文献及信息处理7个指标。测查结果显示:16藏文的7个指标所得分值都是3。这充分表明了,藏文在上述7个领域里都很重要或很丰富。换句话说
27、藏文的功能非常强大并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所以,藏区在双语教育中应坚持“一类模式”教学,充分发挥藏文的作用。(4)从藏文信息技术发展看:有文章介绍,1996年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上,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经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多道严格程序和数轮投票,于1997年7月在第33届WG2会议及SC2会议上正式通过了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37项省部级新产品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其中1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7项达到设计要求。获省部级科研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并且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
28、化。17“12个藏文软件开发项目正式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由藏文专家和软件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些项目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藏文手机、计算机藏文平台、藏文办公系统、藏文网络浏览器、藏汉英在线词典。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藏文跟上了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藏族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8这充分证明了藏文信息处理非但不落后而且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我们应当在感激国家的民族政策和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同时,要珍惜藏语言文字的先进性。并在“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传授新的科研成果和加以推广应用,为藏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努力。(5)从心理学视角看: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
29、密切关系。心理学认为:“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主要以语言为刺激物,特别是当具体刺激物不在眼前时,思维则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经过听、读内化为思维,思维的结果通过说、写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19通常思维和语言概括为“思维是语言的物质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可见,语言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思维发展的水平。如果双语学生既没有掌握好母语,又没有掌握好汉语,其结果势必影响思维的发展。为此,必须遵循认知规律,藏族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母语,在此基础上学习汉语,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所以,对汉语环境薄弱的藏族学生来讲,实施“一类模式”的教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0、6)从藏族教育实践看:藏区民族学校,因地区、学校的不同,所实施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实施“一类模式”、有些学校实施“二类模式”、而有些学校实施“两种模式”并存、还有些藏语环境条件不好的学校实施完全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汉语“单语模式”。据调查研究:“一类模式”、“二类模式”与“普通模式”分别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本科录取比例比较显示: “一类模式”、“二类模式”和“普通模式”2006年录取比例分别是:68.9%、19.8%、 22.3%; 2007年:44.1%、 32.0%、18.8%;2008年:25.8%、19.7%、18.2%(调查表中的数据)。“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
31、以看出一类模式教学高考升学前景非常好。最近几年四川省甘孜州公开招考录用国家行政、事业工作人员中,全部或部分加试了藏文,且分值逐年提高,双语人才的录用比例也正在逐年上升。”20有调查报告显示:21“我们选择的安多藏区的具有代表性的9所藏汉双语中小学的藏汉双语类型均应属于适用一类教学模式。实施了一类模式的若尔盖藏文中学、碌曲县藏文中学、红原县藏文中学的教学质量就比较好。”还有文章阐述:“藏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藏、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藏语版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藏语。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由于使用母语进行教学,消除了语言障碍,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容易记;教师讲课得心应手,教学效果
32、明显。学生各科目的成绩都比汉语授课好,其中数学课的成绩尤为突出。由于使用母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感情和思维,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写作、阅读、计算、较好地解决了小学和初中教学用语完全脱节,使藏汉两种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混淆不清的老大难问题,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实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家长送子女上试点班的积极性很高。”22通过以上来自教学实践第一线教师联系自身的双语教学实际,对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充分肯定了一类模式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我国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还是藏语使用的区域、人
33、口、藏语言文字的功能、藏文信息技术的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等都充分证明了:在藏区我们选择或确定双语教学模式时,必须要从当地的语言环境出发,更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决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藏汉双语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3.正确认识藏族传统文化在藏汉双语教育中的作用“藏文化”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指藏族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体系。藏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卷帙浩繁的藏文文献,记载着极其丰富多彩的藏族历史与文化成果。比如,吐蕃时期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唐蕃会盟碑”,被誉为“亚洲最重要的碑刻之一”;23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允丹贡布著的四
34、部医典,这部不朽的医学名著是藏医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至今仍是学习藏医的必修课本;14世纪初,在那塘寺由菊登日比热赤和卫巴洛赛为代表,根据萨迦寺八思巴所蔵经本编辑成大蔵经,称为“那塘大藏”(写本)。分为“正藏”、“续藏”两部分,即“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共1114部(篇),丹珠尔共3559部(篇)。24大藏经人们称它为“百科全书”,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并翻译成几个国家的文字并出版;15世纪末桑吉坚赞著的米拉日巴传,在传记文学中影响最大;13世纪著名学者萨迦班钦贡噶坚赞所著的萨迦格言,共有9章,包含格诗457首。以诗明理,许多比喻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其影响最大。约11至13
35、世纪中产生的民间文学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另外藏族有多彩的文化艺术,比如,世界闻名的藏族“唐卡”。“唐卡”也叫唐嘎,源于寺院,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富有藏文化特色。藏族壁画艺术,在吸收、借鉴和消化外来艺术流派和技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在壁画构图布局方面,多采用“坛城式”和“回环式”的结构方法。如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入藏图壁画,描绘了“东教场辨识公主”、“公主抵拉萨”、“汉后渡口盛况”、“填湖镇魔兴建大昭寺”等许多情景,属于“回环式”。一副完整的壁画就是一部藏族历史故事;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
36、整个草原就成了藏族“锅庄舞”舞蹈的沸腾海洋,场面极其壮观。“锅庄舞”动作飒爽简便、舞姿优美、男女老少皆可跳,她具有运动性和娱乐性柔为一体的特点;还有独特的藏族建筑风格等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灿烂的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永远璀璨的明珠。如何在藏族教育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优秀藏族文化应值得认真思考。比如,罗桑开珠的略论高校开设藏族文化课的意义25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民族高校开设藏族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在民族学校的双语教育中,传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非常有必要。众所周知,无论哪个民族都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有吸取一切先进民族的科学文化用以充
37、实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空前开放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国内多元文化的并存,国际间、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催人奋进的形势,促使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双语现象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藏族教育如果完全实行封闭的本民族母语的单语制教学,就很难适应当今世界和社会的大发展,很难适应西部大开发藏区大发展的需要(因为语言是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藏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藏族教育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坚持并加强藏汉双语教
38、学工作,而且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引起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其目的在于藏族教育努力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培养千千万万个藏汉兼通乃至精通,还懂外语的“三语兼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双语人才,从而提高藏族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有以下思考和建议(三)思考与建议我国著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指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能否进入学校教育体制、进入到哪个阶段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因为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人才培养最正规、最有效的手段。而作为民族特征之一,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又是本民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民族文字是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
39、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本民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工具,也是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这样精彩的阐述。26鉴于上述,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完善藏族现有的教育体制是满足藏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藏族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以及更好更多地培养适应藏区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素质藏汉双语建设人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藏族教育的现有体制。(1)藏区建立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前班是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正处于身体与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而且这一命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为了开发藏族儿童的智力并将其更好地发展,在藏
40、区的乡镇级以上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前班是客观需要,同时配备好有较高素质的有责任心的藏汉双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管理者和教师。至于双语教师,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2006、2007、2008年连续办了三届双语学前专业。师资条件已具备,关键在于民族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和资金的投入问题。(2)增加各类藏汉双语专业和双语招生计划是藏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藏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知识需求的不断提高,藏族双语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据青海省教育厅2009年的教育统计显示:2008年全省小学,用藏语文授课的在校生为142518人,比上年增加9606人;全省中学,用藏语文授课的
41、在校生为50879人,比上年增加5416人。而每年浩浩荡荡的双语高考大军,进入屈指可数的几所招收双语学生的民族院校时,就更显得双语招收高校之少和双语专业少而单一的苦衷。无奈之下有的双语学生采取重读普通学校。笔者之女就是其中一例,所以深有感触。尤其双语专业技术类(除藏医学、计算机)基本“空白”。由于藏区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制约着藏区发展,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旧课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预期缓解这一局面培养大量的能“下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双语社会建设人才,是藏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双语学科专业和增加双语学生的招生计划名额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
42、考虑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在现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藏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实际需要,增设双语方向的学科专业,比如,双语教育行政管理、双语美术、双语体育、双语学前教育等。还可以在综合高校创建双语各技术类学科专业,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以满足广大藏区群众的需要,推动藏区的社会发展。(3)培养藏汉双语理科研究生是提高藏区理科教学质量的社会发展需要在藏区双语理科师资奇缺,而具有双语理科研究生学历的师资更是“空白”。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双语理科师资,招收双语理科研究生显得极为重要。民族生的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只作为辅修课程,无疑英语就成了“拦路虎”。为此,双
43、语理科生在考研中能否以梵文代替英语需商榷,这也是藏族教育界谈论的话题。2、选择合适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前已述及,在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中选择或确定双语教学模式要考虑诸多因素,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民族教育规律,从藏区语言环境的实际出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根据藏族教育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学校应采取不同的方式。(1)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采用“一类模式”教学,但需因地而宜。在城镇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一年级阶段加设一门汉语会话课,从二年级起加设普通学校的一年级汉语科目;在农牧业区一年级加设汉语会话科目;从二年级起加设五省区的一年级汉语科目。(2)在高中阶段可采用“一类模式”和“二类模
44、式”并存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汉语摸底测试成绩和其意愿进行编班,并采用不同的双语模式进行教学;还可让汉语成绩好的学生,在本人提出申请之后,允许其转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并参加高考。(3)藏语环境较差,譬如青海海东的部分藏区民族中小学实施“二类模式”适宜。另外,汉语环境较好的部分双语师生反映五省区汉语教材过于简单,学生出现 “吃不饱”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汉语教材的选择可走“双轨制”。比如,编班时可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其自愿,汉语言文字较好的班级选择普通汉语教材;汉语言文字较差的班级选择五省区的汉语教材,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应因地而宜、因
45、材施教、人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发展;要尊重客观实际、要遵循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更高一级学府输送合格的双语学生,培养更多具备高科技素质的人才,为藏区的建设积蓄后备力量,全面推动藏区的藏汉双语教育健康、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参考文献:18 9 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青海民族研究,2004(4);2才果:对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310 21 扎洛:藏区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及学校类型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22索朗次旦:试论西藏的藏汉双语教育J.西藏科技,200
46、7(5);5薛政主编:青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7夏铸、刘文璞等著: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第216页;11青海省教育厅、青海省民族教育研究会:青海民族教育论文集(3)C.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5页;12青教民200312号: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9、9;13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加强藏汉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2002(2),第22页;14 15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动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五章;16 26戴庆厦
47、等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1页、60页;17刘晋:藏文信息技术在民族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2003(5);18德吉、 边巴次仁:藏文走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前列.EB/OL.http:/news.QQ.com,2008年10月30日16:24;19王有志、欧阳仑主编: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20高志安:甘孜州一类模式教学与高考全面接轨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23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528页;24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M.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64365页;25喜绕尼玛、石竣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M.2005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第227页。 注明:摘自中国藏族教育网双语教育理论网 于 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