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二单元 整组备课一、 教材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2、。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
3、的应用。2. 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情感态价值观:1.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三、 教学重、难点:1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五、 教学安排:1 位置与方向(一).1课时2 位置与方向(二).1课时3 练习五.1课时4 单元测试和评讲.3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
4、:位置与方向(一) 学习目标:1.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 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学习重、难点:1.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学习准备:电脑课件,直尺,量角器学习过程:一、 情景导入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1)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2)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
5、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2、导入新课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二、探究新知。(一)教学题例11、投影出示例题1。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1)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6、。)(3)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3、组织计算。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市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6002030(小时)(二)教学例题21、投影出示例题2。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2、尝试画图。(1)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2)小组交流作
7、图的方法。(3)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3、组织全班交流。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4、算一算。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200405(小时)5、总结
8、画图的基本步骤。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总结:(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2)确定观测点。(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三、反馈练习:1、教材第20页“做一做”。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进行画图。(2)投影展示,组织评议。(3)交流画图的方法。四、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
9、,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五、作业:练习五1、2题。六、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一)确定观测点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八、 教后反思: 第2课时学习内容:位置与方向(二)学习目标:1.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2.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学习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学习过程:一、复习导
10、入1、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题3。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市、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2)指名汇报。2、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11、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市。3、组织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1、提出要求。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1)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2)组织交流汇报。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用量角器量出方向。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教师
12、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3)连一连,量一量;(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3、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四、全课小结。师生通过交流总结: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五、 作业:练习五第4、5题。六、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定下出发的位置。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画路线图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七、教后反思: 第3、4课时 单元测试详见第二单元测试卷第5课时 试卷评讲详见批改记录【精品文档】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