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13664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 作者姓名: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主考学校: 兰 州 大 学准考证号: 24260410003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0年 10 月 10 日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论文XX专业 论文标题(中文)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 论文标题(英文)From perspective of old status 目 录内容摘要()正文目录()注 释()参考文献()附 录()后 记(致谢)()多角度透视旧中国现状对故乡主题的研析(甘肃省渭源县龙亭中学 杨喜军)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一篇杰出

2、的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反映农村生活、关注农民问题的不朽力作,更是一篇洋溢着强烈反封建思想的传世佳品,其博大精深的主题从多个层面折射出饱经沧桑的旧中国现状:(一)反映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社会现实;(二)表现中国各个阶层人的精神世界;(三)表现中国社会贫穷、落后、愚昧的轮回;(四)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寄寓作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关键词:透视;旧中国现状;主题研析。故乡是鲁迅第二篇描写农民的小说,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同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开创了二十年代中国文坛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文学新风“乡土文学”, 故乡便是“乡土文学”的溯源。作品带着

3、对故乡的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故乡这篇小说主题的分析,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这样解读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这一观点,一直被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乃至当时的学术界推为至尊,沿袭多年。而今,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学术探究开放多元化的逐步推进,人们对故乡主题的理解众说纷纭,出现了被学术界认可的几种新看法、新

4、见解,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这篇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下面,笔者就这些新解结合自己的体会作以阐述:一、反映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社会现实,是故乡永恒的主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不断加深,大量的资财通过多种渠道被搜刮一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混战连绵不断,地主阶级加紧剥削,农民更加贫困。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封建皇帝,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是依旧徘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阴影之中,故乡的衰败、萧条正是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的开头这样描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5、,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寥寥几笔,犹如一幅逼真的水墨画,用笔简省而蕴意丰厚,这是一个多么死气沉沉的现实“故乡”的社会图景啊。在这里,作者把写景、叙事和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力地引发和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使悲凉的情绪更加浓烈,为后面所描写的人物的沧桑变化,作了有力的铺垫,创造了弥漫全篇的环境氛围。可以这样说,开篇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了故乡冷落萧条、苍黄隐晦的自然面貌,也极为传神地点染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破败凄凉,

6、它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作品着力刻画一个勤劳、忠厚、苦难的农民形象闰土,反映他生活在社会最下层深受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悲惨命运,活脱脱再现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社会生活风貌。无情的岁月、沉重的生活负担、残酷的封建势力竟然把一个活生生的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行为迟钝的木偶人;罪恶的封建礼教专制又把一对纯洁友好的朋友活生生地拉扯开来,各自对望于彼此不能交流、无法融合的两个世界。小说中归纳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农村破败、农民贫困的最直接原因。同时,小说还用极简省的笔墨描写杨二嫂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7、,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人称 “豆腐西施”,足见其年轻貌美。或许是由于经济的衰败,农民的购买力下降;或许是由于岁月沧桑,杨二嫂的容颜衰退,以至失去了吸引顾客的资本;这一切使得她的豆腐店生意渐渐萧条近乎倒闭,她的生活亦越过越穷,于是便出现了“圆规”似的模样。更严重的是,她摆着架势和“我”唠叨着的那些怪腔怪调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到吃惊,她不但尖刻、泼辣,没有人情味,还染上了小偷小摸、明抢暗拿的恶习。杨二嫂正是由于生活的穷困而引起了精神上的蜕变,变得自私、刻薄,又毫无人情味,甚至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干出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由此可见,杨二嫂从原来的年轻美丽、生活宁静到如今的贪婪势利、自私尖刻,充分

8、说明中国社会的贫困与衰败不光表现在农民身上,不光反映在农村,而且涉及到小市民,延伸到城镇。杨二嫂与闰土这两个人物形象虽有主次之分,但从表现主题的作用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构成故乡精深主题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小说所反映的背景更为广阔,主题更加深刻。二、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物是小说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也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最耀眼的一个亮点。故乡这篇作品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孩子的纯朴天真、生机勃勃到成年时的麻木、愚钝;从年轻时的年轻美丽、安分守己到二十年后的形容消瘦、自私势利,全面折射出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与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一) 闰土形象少年闰土:外貌:

9、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健,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纯真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蜡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虚而又含糊,显得麻木迟钝。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

10、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之上。对闰土形象的刻画,小说还选取了两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其一,阔别20多年后,“我”跟闰土见面,很兴奋地称呼他“闰土哥”时闰土的表现。其时,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闰土不但自己如此称呼,还要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我”的母亲让闰土随便些,像先前那样“哥弟称呼”,叫“迅哥儿”。闰土却绝对不肯答应,接着又一句一个老爷地照样叫着。这段描写朴素无华,但却细致传神,发人深思。回到故乡的“我”,既没有向闰土摆架子,也没有以封建礼法行事,并且不同

11、意闰土这样做;相反,是闰土坚持如此礼遇,而且刻意要求下一代因循旧礼。足见封建制度所形成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这个被压迫农民的思想中,成为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其二,“我”搬家剩下的东西,听任闰土挑选时,闰土除了桌椅抬秤和草灰肥料以外,还选中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细节更深化了人物的悲剧,它不仅承认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最根本的制度,相信阶级地位不可动摇,上下界限不可逾越,尊卑秩序不可破坏,而且相信统治阶级愚民政策最主要、最得力的工具鬼神。它不仅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统治阶级去安排,同时还寄希望于鬼怪神灵,祈求他们的庇佑和眷顾,这无疑使他必然陷入万劫不复、难于翻身的痛苦深渊。闰土的巨变让人振聋

12、发聩,有限的笔墨浓缩了闰土20多年的辛酸经历,在他身上充分显示了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他的悲剧人生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人民的典型代表。(二)杨二嫂形象除了闰土这个主要人物之外,故乡还成功地塑造了杨二嫂的形象。正当“我”侄子宏儿说话时,突然传来一种尖利的怪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我”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尖利的怪叫之后,突然出现“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 的一副骂街的架势,这就把那种尖嘴利舌、能说会道、言行放肆的泼妇形象,活生生地

13、展示在读者面前。20多年前的杨二嫂,擦着白粉,以色相招揽生意,衣食无忧;20年后,生意破产,形容丑陋,以至变成如今这幅怪模样,她不仅放纵泼辣,而且明拿暗抢。这个形象同闰土的迟钝麻木、毕恭毕敬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起到烘托闰土性格的作用,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另类层面,她也成为那个病态社会、畸形时代里人物众生相中不可缺少的一张活面孔。闰土形象的变化,正是中国农民精神、思想的集中反映。封建剥削与压迫,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铁蹄长驱直入,使孩子失去天真与生机,使女人失去年轻与美丽,使“故乡”失去昔日的湛蓝与晴朗,人性被摧残,生命被扼杀,这正是故乡主题又一深邃的内涵。三、表现中国社会贫穷、落后、

14、愚昧的轮回就故乡的人物体系而言,大致由两大子系统构成:一是“老一代”,包括闰土、杨二嫂和“我”;一是“新生代”,指水生和宏儿。从横向看,“老一代”是对旧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新生代”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这两大系统,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纵向看,两大子系统之间有其必然联系,它们的联系表现为由老及新的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自然进程,更预示着一种生活与人性的更替和延伸,“新生代”必将重蹈“老一代”的覆辙,迎合这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细读故乡,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一个高明而又戏剧性的安排: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经历与变化,能否折射出水生的成长与未来?“我”和闰土之间的友

15、情与隔膜,又能否联系到宏儿与水生的现在和将来?无庸置疑,水生的一生将步闰土的后尘;宏儿与水生的相处必将再度涉足“恭敬”与“老爷”的迷茫;水生无疑便是二十年前那个天真无邪,有如小英雄的闰土,只是“脸色黄瘦些”;宏儿与水生的“一气”,正是当年“我”与闰土的亲密无间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那个时代的人们就这样一代接一代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苦苦挣扎。中国漫长的封建历程,广大民众好像在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只能如此步履蹒跚地代代相传。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推翻,再重建历史就这样不停地轮回,民众的苦难、贫穷也在不停地轮回,因此,故乡借这些人物的命运,向封建统治

16、发出一道犀利的战斗檄文:要想终止这种罪恶的轮回,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诚然,作品就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四、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时,“我”和闰土真诚友爱、两小无猜,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玩耍、嬉戏,一起捕鸟、捡贝壳,一起看瓜田、刺猹;“豆腐西施”杨二嫂也还抱过“我”,对我疼爱有加;可再回故乡时,一切都已变得判若两人,“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在精神上已有了深深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毕恭毕敬,杨二嫂以为“我”放了道台,娶了三房姨太太。相形之下,孩提时代的那种和谐美好早已荡然无存,长期的封建统治,上下对立、尊卑森严的等级观念给

17、人们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根深蒂固,朋友变成陌路,乡邻彼此疏远,所有的一切既让人觉得遥远迷惘,又让人觉得真实清晰。在小说的结尾,鲁迅无限感慨:“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杨二嫂和母亲,“我”和闰土,是20多年前社会衰败的见证者;我们是社会腐朽的目击者和受害者;但下一代是社会希望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彼此相亲相爱,友善无私,应该有全新的生活和幸福。作者的慨叹,不光是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更表现了鲁迅先生渴望打破封建尊卑秩序的思想理念,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利益的平等、友善的新型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永远真诚、永远纯

18、洁。五、精心描摹跨越时空的“故乡”面貌,寄寓作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写了三个“故乡”:第一个是回忆中的,是“过去时的”,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个静谧而富有动感的世界,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第二个是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它是黯淡失色、毫无生机的“故乡”,是人与人关系畸形的“故乡”,是一个病态不可治愈的“故乡”;第三个是理想中的,是“未来时”的,是一个繁华富庶、没有贫穷饥饿的故乡,是一个自由祥和、人人平等的故乡,是作者与世人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三个“故乡”三幅画卷,形成鲜明的对照,面对悲痛的现实,作者并不绝望,依然洋溢着革命乐观主

19、义的情怀。结尾部分写“我”希望水生和宏儿“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充分展示了作者希望下一代有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特别是文章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段,作者以形象的比喻、深刻的议论表达自己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期望唤醒闰土式的民众,激励人们树立理想与信念,并始终不渝地坚持斗争,迎接幸福光明的明天。这便是小说故乡中所反映的另一层面的主题,它让人看到了旧中国黎明前的曙光,更让人感受到黑夜即逝、理想终将变成现实的强烈震撼!综上所述,故乡这篇小说的主题博大精深,它反映出辛亥

20、革命后农村贫困萧条的生活图景,反映出“兵、匪、官、绅”的反动统治所造成的城乡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可悲变化,表达作家对人与人真诚关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因此,故乡的价值是不朽的,故乡的意义是常青的。注释:【1】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2】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参考文献: 1. 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 2. 吴红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3.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5. 温新成.绝望中的希望鲁迅故乡的情感主题 6. 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