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摘要:由于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数学学习却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为此,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但这并未引起大多数老师的重视,或者更多的只是注重课题的联系生活实际,却不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因此,本文提出数学课程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作了初步研究。本文所说的数学课程生活化,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数学课程生活化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学应用意识三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效果。它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数学课程生活化的实施主要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方面着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挖空心思找原型,
2、或者只是和生活简单挂钩。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当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 、 生活化 、 数学化 1、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生活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1】。因此“数学生活化”-“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讲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具体化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由此引发出:要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睬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捏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等一系列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面对时下教育界对“教
4、育远离生活”批判,本文指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和深刻。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唤醒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研究的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
5、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有些学者考察了学科教学远离生活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根源,解读了新课程改革对重建儿童学习生活的关注,提出了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期望。强调教学应该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应该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命的意义,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1)、新课程的生长点 英国
6、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要求课程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统一在一个知识标准之中,好像他们将来注定要过同一种生活似的,而是要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向一个方向。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再是强调学科知识量,而是减少知识点、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 在
7、新课程中,“参与、寻求、交流、分享、访问、考查、遵守、感受、欣赏、关注、拒绝、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这些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也正表明了新课程追求生活化的观点。(2)、构建充满生机活力课堂 以叶澜老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关注学生课堂生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不仅是关注知识,更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郑毓信老师认为,由于数学教育历来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且,从认知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从而,在这样的意义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其很大的合理性”。 朱德全老师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8、,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突显活性与灵性。因此,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指向生活数学,应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数学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112页说道:“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对数学课程的影响需引起足够的关注,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
9、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3)、尝试构建创新教学设计模式 数学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数学教学设计应是基于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即处方式教学设计;处方式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的情境化.、个性化与意义化特征”。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教育源自于生活,数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教导儿童学习数学一定是可能的。本人寄希望
10、于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生活的研究,重新唤起教师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努力建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3、小学教育中生活与课程失衡的现状及原因3.1 现状时下,在教育界,抨击“教育脱离生活”的呼声十分强烈。“教育脱离现实生活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只重书本,只重知识的传授,把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分离开来,以学校教育代替生活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和以考试为目的,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教育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
11、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小学的课程教学仍停留在教师“满堂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提高分数轻素质教育的情况,往往是粉笔加汗水齐上阵,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所谓的“放羊式教学”,这种做法将生活与课程同一化,等同化了,这种教学方法是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我们的学生毕竟是缺自制力的青少年,在长期的纪律约束中,都时有“作乱”的现象发生,若一旦如“脱笼之鹄”,老师将无法收拾局面。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在某些美国中学,因为学生自控能力低下,学校已不得不在教室装上了闭路电视以监控学
12、生。因此,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某些人若以另类心态去欣赏他们,便只会让学生更加任性和躁动不安。3.2 产生现状的原因首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观点,于是部分学校将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教师即使蒙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但在面对“成绩柱状图”所带来的工资和奖金的压力时,也将无可奈何地在“生活的压力”和“理想的尊严”之间进行选择,于是“分数”和“考试”便成为了实施课程教学的“忠实伴侣”,这样机械、枯燥、来不及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就被传授给了学生。其次,部分学生受“升学跳农门”思想的影响,想通过求学翻身,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唯分数而论
13、,这样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狭窄,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书呆子,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了“高分低能生”。再次,由于信息闭塞导致眼界受限,一部分学生被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诱惑,一部分目光短浅的家长见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成绩平平或者很差,升学无望,加上近年高校学费增长,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于是就有了“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想法,让孩子只读到七年级、八年级就辍学打工,使本来能够在学校能够增长知识,健全身心的学生过早的进入了社会,出现了“辍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抱着“混一混”的观念,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要求不高,这样家长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14、没有了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就出现了“厌学生”和“干坐生”,如果这类学生数量增多势必造成班组学习氛围的稀薄,教学难以组织。4、创设课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实质时说“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科课程要生活化。如何把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是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创造生活情景何谓情景? 情景就是那些不知与已知, 浅知与深知之间的需要。因此创设一定有效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需要解决的
15、矛盾带到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去, 从而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 发现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了人民币以后, 教师组织学生去春游,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 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 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 到商店去买吃的! 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 纷纷设计着方案, 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 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
16、学们, 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 其实, 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 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要感受生活数学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1)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 (化曲为直法)(2)出示一个硬纸板图,提问:怎样量出这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滚动法)(3)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17、? (测绳法)(4)出示一个带线小球,旋转一周形成的圆的周长如何量?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吗? (都不能)(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这出示的实物都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设计:5月份,李豪杰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李豪杰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姥姥,问应该选择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 教学“20以内的混合计算”时,可设计:小红去春游带了20元,商店里面包每只1元,可乐罐每只2元,苹果每
18、千克4元。请帮忙算一下,小红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三、实践、探究、合作中实现发展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儿童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策略和技能。实践、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亲身实践,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生的学习。 当学生觉得有归属感、充满关怀时,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和乐趣。为此,我们制定合作学习的班规,班规是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由学生和老
19、师共同制定的。例如,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创造力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能以多种方式思维和学习;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能获得乐趣;每个学生都能和团体成员合作;每个学生都要互相尊重;每个学生都能与班上其他同学做朋友.这样,我们树立合作学习的班级风气,人人分担领导职责,对班级与小组任务的责任也是共同承担,每个学生都认同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从课程、他人以及生活经验中进行学习。四、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以往我们注重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1)注重操作实践,让学生更
20、多地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尽量地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材料。如教学几何知识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本、课桌教室、操场、花坛的长和宽,计算面积、体积等。又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拿一张长方形硬纸卷成筒,即圆柱体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如此反复几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后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什么?宽呢?学生会清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求法有直观、感性的认识,而且在实践操作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都能得到和谐发展。(2)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去探索。如学习概率的概念
21、时,在投掷硬币实验中,可每两个学生为一小组,配发一枚硬币,投掷硬币20次,记下出现正面向上的次数,并填写实验单。再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统计发现“正面向上”与投掷次数的关系。教师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学到知识。(3)在实践中应用。教学并不止于教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增加信息量。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分组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统计校门口各类车辆流量,结合各类尾气污染资料,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绘制图表,讨论总结。又如到图书馆查阅历届奥运会各国的奖牌数,统计绘图。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4.2创设课堂生活化应遵循的几大
22、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首创精神;就要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要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要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数学现实)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新知识不能被同化,则会引起“顺应”过程,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在“情境”
23、还可以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使课堂教学能够体现生命的意义。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健作用 合作学习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通过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能够共享彼此的思维与智慧,也就是说,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由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者完成的,这样就能达到学习的最大效能。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包括许多要素,如安全、自由、舒适、积极的学习场所,如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信息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就是要在设计时考虑学习环
24、境的各种要素,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5、课程生活化实施的误区及对策 课程既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过程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与文本知识相融通,让课程重返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然而在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这一实施过程出现了偏差,致使“生活化”变形、失真、走样,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知识,更无助于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下面就一些误区进行简单的分析。1、课程生活化的题材应具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背
25、景 书本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的概念、原理、观点等,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由于它们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远,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课程要回归生活,就是指课程中要有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要充当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书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注意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材料,而是想当然地主观臆造出虚假的生活材料或情境,或是使用一些时代气息不浓的材料。如果教师选取这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其所期望搭建的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 “桥梁”就可能因为学生无法拥有相对应的生活体验或背景而断裂。
26、比如,今天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时仍旧用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事例,就可能遭到学生的嘲笑。这些年代久远的材料,既无法使学生产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还可能误导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 “生活化”使文本世界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难以联系起来,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化知识,必须舍弃。要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所选择的材料具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使之与书本知识沟通、感应,并产生同频共振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才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开辟一条进入书本世界的通道。2、课程生活化的实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定
27、型,处于发展阶段,往往不成熟、完善,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教师有所区别。如果我们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用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员成人的生活取代学生的生活,就会人为地拔高教育目标,导致评价的方式和结果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生活化实施要回归的生活不仅是学生的真实生活,而且要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需要我们在教法上做到百花齐放,在材料选择上做到多彩多姿,反对单一化和模式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感知书本,实现与书本视界的融合。然而,一些师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用成人化生活取代学生的生活,一味地从成人
28、的世界而不是学生的世界中选择事例材料来教育学生。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到要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所用到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是根据四大系数来评判,即“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文发展指数”和“城乡二元结构指数”,然而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他们不可能详尽了解四大系数,因而教师在讲解完小康社会后,学生们还是模棱两可。这种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也难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阶段和水平创设情境、选取素材,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知识内化。教师在追求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
29、一定要“俯下腰身”,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多选择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的事例和素材,使学生能轻松的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3、课程生活化应围绕学科知识的主轴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突出生活情节的创设,而将课程知识搁置于从属地位,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冲淡稀释了学科知识的本味。某位教师在上数学课中的“时间、距离、和速度”时,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邀请了小华和小方到自己家做客。为此他准备了水果、巧克力、薯片等食品。小华和小方一起住在美丽园小区,他们早上一起相约到克莉丝汀订购了一份生日蛋糕准备送给小明。如果
30、美丽园小区和小明家之间是直线路程,长度为 2.5 公里,两人到小明家花了半个小时,请问两人的速度是多少?这本是一道基本的求速度的应用题,但教者为了体现“生活化”颇费了一番心思它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使得原本简练的数学被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课程知识却是理性的、抽象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课程知识,把“生活”搬入课堂应该进行“科学化”的处理,“生活化”应当成为课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工具,应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易而不能让其成为教学的负担和累赘。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课程所应该有的“科学味”。4、课程生
31、活化应回归精彩丰富的生活课程生活化要力图从认知、为人、处事、审美等多维度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本身是五彩缤纷的,它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家庭生活、集体生活。这些不同的生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同样人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而非片面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他们的思想品德还应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就要求课程回归的生活必须是学生多角度的生活,不能单纯着眼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能把生活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狭隘的范围内,把学生完整的、多样化的生活情境生硬地
32、肢解或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只留下单调的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因此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多角度感悟生活的多元化内涵;不仅要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智力发展,还要使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完整的人格,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知识、智力、品德、身体、审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真实鲜活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这是我们实施课程生活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拥有一双明辩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维加工的大脑,就能从中这些素材甄别出,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甘露和养分,从而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思维碰撞出火花,知识和
33、能力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健全,情感得到升华。 5、结束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内容的置换。数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化”,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正整合,既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9】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数学”)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学”)。生活世界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
34、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融合在一起。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好,不能只顾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数学味”。毕竟,“生活”并不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唯一底色,“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因此我们应对“数学生活化”进行理性地反思,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让“生活化”与“数学化”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10】总之,“生活化”与“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
35、盾。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切实把握好“生活化”与“数学化”两者间的平衡,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参考文献:1唐彩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思考J.专家视点,2003,8:6-10.2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6,19(6):224-226.3蒋灵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数学教学),2008,6:83.4蒋依宝.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之我见J.教学经纬,2001,7:31-32.5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
36、学教育学报,2007,16(3):72-74.6叶慧庆.引领学生体验生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8:30-31。7丘昭荣,陈宏坤。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改编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3:84-86。8张明。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J。河南教育,2001,12:21-22。9谢有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教论丛,2009,4:226。10冯俊。新课程的殷殷召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激情新课程,2005,7:15-16。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life of research Abstract:Mathematica
37、l is the basic form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so that life and mathematical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to preven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ntext of life too thick to allow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is issue.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too life, and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situation set too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specific content,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