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09568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号: K2 单位代码: 116 密 级: 一般 学 号: 1030110024014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专 业: 历史学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答辩日期: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唐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制度内容摘要:安史叛乱和肃代时期的混乱局面和国家政策使得节度观察使制度化稳定了下来,随之对于节度观察使下属的僚官制度也形成了体系。使府下属僚官体系有两个方面:一是文职幕僚体系,二是武职幕僚体系。这种幕僚体制特别是文职幕僚不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而是由使府的府主-节度使或观察使自行征辟的,这就是使府辟属制度。使府辟属制度为藩镇带来了大量的人才以及发掘

2、了大量的人才,补充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但也造成了官员的冗滥,为朝廷党争提供了便利等弊端。这种僚官制度也是促使唐王朝与藩镇共存了一百余年的原因。关键词:节度使 ;幕僚 ;使府辟属制度 ;科举制度 Observation under the section, namely in late Tang dynasty official systemAbstract:An-Shi rebellion ,the late Tang period of chaos and national policy making governor observation institution stable down,

3、and its branch bureaucratic system come into being. The government office ha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civilian staff ,the other is military staff. The staff system especially the civilian staff is not be appointed by the court ,but by the governors , this is the branch bureaucratic system. The branc

4、h bureaucratic system has brought a lot of talents , complement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fficials of redundancy , facilitates the court conflict between parties .This bureaucratic system are also contributing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coexistence of military governor

5、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Keywords:Jiedushi;Staff ;Lay out a house syste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唐朝后期,一直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国家陷入动荡,国势由盛转衰,其中促成安史叛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节度使的设置。唐朝的疆域辽阔,州县二级体制远远不能够有效的对地方进行进一步统治,于是,出现州以上的一级区划或者是管理机构成为唐廷一直争论的焦点,从贞观以来,就开始探索设道,朝廷围绕着道的废立产生了很大的争议,直到开元年间,道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朝廷在各道开始设置节度

6、使。节度使的设立,可上溯到睿宗景云年间,开元二十一年,从著名宰相张九龄奏请,设置了十五道采访使,但此时采访使与节度使的区域并不完全吻合。这时候基本上是采访使与节度使共存的二元体制。但天宝年间开始有了变化。安史叛乱后,乾元元年,始罢采访使,但采访使督察州县的职位并不是不需要,于是,设置了观察处置使,也就是观察使。观察使与节度使成为最高的地方长官,安史叛乱后,节度使基本上都兼任观察使,但观察使不一定带节度使,很多只带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和经略使等。颜真卿送福建观察使高宽仁序道:“国家设观察使,即古州牧部使之职,代朝廷班导风化而宣布德意;振举万事而沙汰百吏者也。民俗之舒惨,兵赋之调发,刑狱之冤滥,政治

7、之得失皆得以观察而行之,其位可谓重矣。”1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1从这里,我们可谓很明显的看出观察使的职权,而节度使掌兵事,如加观察使正是军政合一,这也是为什么唐后期藩镇实力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后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藩镇之所以能够有割据中央,独霸一方的实力,一方面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拥有军政合一的权力,两税法的收入大部分都归于藩镇,另一方面也由于藩镇有其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下属僚官制度。这种属僚体制也造成了藩镇笼络了大量的有识之士,收为己用,壮大了藩镇的实力。本文基于总结前人对于唐代后期节度观察使下属僚官的研究,以及考察一些新的史料,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

8、和完善。较为系统的总结唐代后期的节度使府幕僚体系以及使府辟属制度。一、节度观察使下辖文武官僚体系首先是文职的体系。文职的属僚体系与武职有所不同。文职官有两个系统,一是州县职事官系统,州县官员直接由朝廷任免,节度使无法进行任命,是区别于藩镇官僚的体系;二是使府的幕僚系统。使府的幕僚基本上都由节度使、观察使私幕,其征辟任命都取决于使府的府主。这种使府的私募辟署制度成为唐朝后期一大政治特色,对藩镇使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唐廷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幕职的基本序列,不同史书记载不一,但基本序列没有大的变化。杜佑通典记载了节度使的僚佐,曰:“有副使一人,副贰使,行军司马一人,申习法令判官二人,分判仓

9、、兵、骑、胄四曹事,副使及行军司马通署,掌书记一人,掌表奏书檄参谋无员或一人,或二人,参议谋划,随军四人,分使出入。”2杜佑通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4年9月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A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5冯培红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A敦煌学研究所,1999.10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87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杨国宜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10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钱大昕廿二

10、史考异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白居易白居易集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11谢辞匆匆之间,大学时光已经走到了最后阶段,在大学时间里,我得到了许多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我要感谢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老师们的教导我始终铭记在心。本文是在上官红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上官老师从我在这篇论文的选题开始,写作构思,写作方向指导,提供资料,初稿修改,二稿修改,直到最终定稿,他始终都不厌其烦的对我进行悉心指导,正是上官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上官老师渊博的学识,幽默的风格,严谨的态度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在以后的

11、生活中受益无穷。谢谢上官老师。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谢意。2(R185)又有新唐书言道:“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节度使总掌军旅,颛诛杀”【3】(p1309)杜佑的通典与新唐书记述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出新唐书的记述明显

12、详细的多,根据许多资料来看,新唐书对于节度使府的僚佐的记述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有疏漏。如,房山石径题记汇编记载,“南衙僚佐有南衙兵马使、南衙将判官、幽州衙前讨击使、幽州衙前散将,等等。北衙有卢龙节度使驱使官,卢龙节度巡官,卢龙节度要籍,北衙将推官。”4这里有一僚官将判官一职,而百官志对此并无记载,而还有许多资料如唐语林也映证将判官一职。同时,在敦煌发掘的史料中,对归义军有了详细的记载。总结归义军的使府之职属僚为:节度使,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长史,节度判官,军事判官,掌书记巡官,衙推,衙官,参谋,随军,孔目官,节院军使,以及名目众多的诸司机构。如,水司,作坊司,营田司,客司,宴设司,草场司,山场司

13、等都设官员5。而归义军的节度府僚佐又有唐书未记载的一种僚属职官即孔目官。敦煌唐天宝六载(747)十一月河西豆卢军军仓收纳籴粟牒中有“判官、司法参军于重晖”,“孔目,判官押付。”5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认为,“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6(p6905)可见孔目官也是常设官员。而这些职事僚佐是指的是汉人地域的情况,在胡汉杂糅地区,又有所不同,敦煌在吐蕃占领时期官制就明显有蕃汉杂糅的特点。可见藩镇幕府的僚官序列是非常复杂的。其次,藩镇使府除了文职僚佐,武职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僚佐。但武职的官员,高官大都由朝廷任命,低等级的军官,节度使可以私募或从军中提拔。而在游离于中央之外的河北三镇更为明

14、显,节度使府的武职官员节帅可自行任免。就武职序列而言,严耕望在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中,对于此有了研究和考证,他考证出藩镇军将有:都知兵马使,左右厢后院兵马使,虞侯,都虞侯,押衙,都押衙,教练使,都教练使。但就这么多军将职级的划分,又各有不同。关于使府的军将职级是比较混乱的,例如行营都知兵马使下的都虞侯和正兵马使的官职高低是相同的,而兵马使下又有都虞侯。所以,同样是兵马使或同样是都头就有不同的级别。胡三省解释说,“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及至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6(p8254)。可见军将武职是比较混乱的,而且许多军将又有勋官,或兼任多职,使武职的序列就更难以考证。在敦煌文书

15、记载归义军节度使体制又比较明显的看出藩镇军将的职级序列,其次序大致为:都押衙(押牙),都知兵马使,都指挥使(指挥使),都教练使(教练使),都牢城使,都部署使,都团练使(团练使),都防御使(防御使),都游弈使(游弈使),都督,都头,军使,镇遏使,排阵使,十将,将头,队头,翻头。5从归义军的武将职位可以看出军将职级比较繁琐。有许多严耕望先生没有提到的军职。例如,牢城使,部属使,排阵使等。总体而言,节度使府下的军将最重要的军职就是兵马使押衙,虞侯。兵马使,和都头一样,适用于各级军事单位。其最高兵马使是都知兵马使,其下就有各种兵马使,行营兵马使是指行军统帅。而都知兵马使下的各种兵马使是多用于一支部队的

16、统帅。其中叫法不一,主要划分有三种。一是所领兵职分类,有六院兵马使、后院兵马使等,二是按照番号分类,如左廂兵马使、右厢兵马使、中军兵马使。三是按照所在兵种分类,如刀斧兵马使。与兵马使有些类同的还有散兵马使,同兵马使,同散兵马使,这些职位是低于兵马使的。这与唐代的官职有关,有唐一代,在官员设置方面除了正员的官员外还外置同正员的官员,他们享有正员官员一半的俸禄,一般基本上都演变为荣衔。押衙。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做注时说“押衙(牙)者,尽管节度使衙(牙)内之事。”6(p6887)也就是说管辖节度使使府衙内的所有事,可见押衙的地位自然相当之高。从归义军的资料来看节度押衙作为节度幕府的僚属第一位,也足可以

17、看出押衙地位之高,所以胡三省才说押衙是“尽管节度使衙内之事”。押衙一般都与主帅的关系密切,基本都是主帅也就是节度使的个人亲信,因此成为节度使府武职幕僚首位是有根据的。然而到了晚唐时期,押衙也开始了变化,押衙多用作兼官,作为附带官职。兼押衙者基本都成了节度使的亲信或亲近佐官,这与唐后期广泛授予金吾将军是相同的道理。由于节度押衙是节度使府的衙内亲将,所以晚唐常授予支州刺史或外镇军将,以表示对其藩帅的亲从关系。虞候。虞候的官衔来源很早,在春秋时期掌管山峰的职官称为虞候,西魏和隋朝以后用作武官官名。宋代的虞候官职很普遍,唐代的虞候是与宋代不同的。具体虞候的职权和职能在授张自勉开府仪同三司制道,授淮西节

18、度都虞候张自勉“职在刺奸,威属整旅,齐军令之进退,明师律之否藏”,1(p4237)这里就说明了虞候的职能在于刺查奸细,威属整旅,齐军令,严明军队律令等。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中考证了李靖在其所著兵法中关于虞候在行军中整队及捉拿逃兵及掉队者的记载7(p99)。从这些资料就能显而易见看到节度使武官属僚中的虞候的职能,他的基本职能也和前面讲到的一样,因此虞候这种武官在每一支军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唐后期的虞候设置也非常繁杂,与兵马使相同,有许多分类,如马步军都虞候,左右厢都虞候等,都虞候是总掌虞候的,因此每一个将军下面都设置虞候,每一支出征队伍,也有虞候。然而,虞候和押衙一样逐渐成为兼官,许多武职官

19、员均带有虞候之职。二、使府辟属制度节度使下的僚佐体系是一个基本上区别于朝廷的官员体系的,但也与朝廷的官员体系密切联系。节度使在任命他个人幕府属僚是有朝廷制度保证的,而不是自己的肆意任命。藩镇之所以能够与唐王朝共存了一百余年,其藩镇使府的完备辟属僚佐的制度体系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由节度使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就称之为使府辟属制度。一般节度使都带着观察使之职,而观察使不一定带有节度使职,也就是说节度使至少身兼节度观察二使职务,当然也有可能更多。唐后期一般节度使都身兼数职,如兼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度支使,营田使等。使府的幕职僚佐以文职僚佐为主,武职僚佐基本与军队融合,纳入军队体系。使府辟属制度的意思是节

20、度使府的僚佐官员由府主自行征辟,然而这种辟属的现象并非唐代仅有,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了,汉代的征辟察举制度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汉代以来一些高级大臣就有权力征辟幕僚或者直接任命低阶官员。而唐代的使府幕僚也是国家的官员,是经过国家官方的文牒所认可的,这就与明清时的幕僚有极大的差别,明清幕僚仅仅是某些官员的参赞谋划人员或者说是其家臣。唐代的使府僚佐朝廷正式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甚至与州县官员不相上下,在割据藩镇,基本上完全替代了州县官员体系。(一)使府僚佐的主要来源使府的幕僚不是随便就聘用的,一般情况下,聘用幕僚对出身有一定的要求,探索使府僚佐的主要来源,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唐后期国家的人才、官员、科举士人的

21、流动、变化,以及官员的迁转。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现任朝廷体系的官员。这种现任朝廷体系的官员,转辟入使府是很常见的。但一般情况下其本官官职较低微。如李商隐年少不得志,“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材,表掌书记”,3(p5792)杜亚也以校书部小官,而转辟入河西幕府。但也有高官辟入幕府者,如:辛秘时任湖州刺史,“太原节度使范希朝领全师出讨王承宗,征秘为河东行军司马,委以留务”8(p4151)。当朝廷宰相或以其他高官身份出镇藩府时,情况有所不同,唐代后期,许多朝廷高官出镇藩府时,都可征辟在任高级官员为幕僚,有其门生故吏,也有现任官员。唐后期宰相出任藩镇是常有之事,所谓“旧相而出藩,良吏而廉俗者,杜

22、(黄裳),武(元衡),韦(丹),柳(公绰)之名,赫然于世”。这些人非为宰相即为良吏高官,他们出镇藩府,必然能够征辟许多高官入幕,这不仅提高了各大雄藩的地位以及与中央的关系,也为中央带去了许多的人才,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裴度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其二是有科举功名在身却在官场不得志或是遭受当权者排挤的官员入幕。李商隐就是因为遭受排挤,而始终不得志,成为牛李党争中的牺牲品。这其中有功名在身而不得志的人有很多,唐代的科举考试真正录用的人很少,而每年为了科举考试的人不下数万人。并且在通过科举考试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才能够做官,科举考试只是给与了一个有了做官资格的出身,也就是“进士及第”。许多进士及

23、第的人无法做官或者是没有谋得一个好的官职,入幕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因此唐后期许多朝廷官员都曾在幕府任职。甚至一门几代都曾出任幕职,如唐次一门三代都累辟使府,唐次为建中初进士及第,唐次子唐扶为元和五年进士及第,孙唐彦谦又在“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8(p5063)又如李巨川大中八年进士及第,时天下大乱,流离失所,在王重荣出镇河中时,辟为掌书记。8(p5081)第三,以白身入幕或以个人才能入幕。使府的辟属幕僚不仅有许多的官员或有有出身的人,但还有许多人没有出身,以白身入幕。毕竟唐代的科举功名是很难获得的,没有科举功名并不代表此人没有才华,例如李翱,李商隐都曾五六次参加科举考试,真是“吟诗三十载,

24、成此一名难9”。他们以白身入幕,或因个人才华被节度使看重,或因家世显赫,书香门第,或因个人的德望名气等原因进入幕府,原因不尽相同。唐后期很有名的宰相李德裕,也就是“牛李党争”的主要任务,他不意科举,但其家世显赫,并且个人才华出众,“张弘靖罢相,镇太原,辟为掌书记”,8(p4509)也就是河东幕府的掌书记。玄宗时,甄济,安禄山表奏他“授试大理评事,充范阳郡节度掌书记。”3(p5567)而原因是甄济德行高尚,名闻州郡。又如罗让因孝悌之义名闻四方,“李鄘为淮南节度使,就其所居,请为从事”。8(p4937)第四,征辟亲友,门生故吏为幕僚。这类情况多见于朝廷高官出镇外藩。朝廷高官出任使职,原因很多,或是

25、朝廷内部斗争失败被迫出镇外藩,或是朝廷派遣其巡守四方。这些官员出任使职多带着其门生故吏作为属僚,跟随其左右,而这些门生故吏也想借着这些一时失意的高官踏入朝堂。如裴茙累迁京兆府录事参军,“来镇陕州,引为判官,瑱移陕州,又为瑱行军司马”8(p3363)。这些人长期跟随府主藩帅,遂多成为这些藩帅的门生故吏,亲信幕僚,他们与藩帅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德裕由于牛李党争的原因,多次遭贬和起复,曾三次出为浙西节度观察使,又三次进入中央,他的幕僚刘三复也跟随他一起三起三落10(p8675)。也有征辟亲友进入幕府的,李逢吉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就曾把八关十六子中的张又新,李续之等拉入自己的幕府。8(p43

26、67)第五,征辟旧藩府留下的幕僚或其他幕府的幕僚。节度使府的幕僚虽然权重,而且待遇也较之朝廷官员优厚,但很多僚佐不是朝廷在册官员,因此这些幕僚也大多数随府主的升迁和贬谪而离开幕府。幕府也随之解体,除非下任节度使能够将其重新辟为己用,或者通过考课制度进入朝廷官员体系。这些幕府僚佐在辅佐节度使时,因掌握实权,积累了官声、政绩,也同时拥有了许多经验,因此也大多被下任节度使聘用或进入其他的藩镇幕府。而默默无闻之辈,或政绩不显的幕僚则随着幕府的解除而失去了这个职务。正所谓“使有迁代,则幕僚亦随而罢”11(p849)。这种现象也有区别,如果幕僚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则不能罢免,幕府解除,朝廷对其会有新的任命.

27、贾直言,先从李师道,后李师道叛乱,事败,刘悟接任节度使“嘉其所为,因奏置幕中”8(p4911)。许远“初从军河西,为碛西度支判官,章仇兼琼镇剑南,辟为从事”8。新旧唐书中许多传记人物都有记载“累辟使府”,可见许多人都先后做过不同使府的幕僚。(二)使府辟属制度辟属制度从汉代就成为一种定制,汉代的三公大臣以及高级将领将帅皆有辟属僚佐的权力,并且能够任命一些低阶的官员。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更是辟属制度的一种变化和升华,并且成为了朝廷选任官员的国家选官制度,这种九品中正制度使得做官的资格基本上垄断于世家大族和名门郡望手中,寒门庶族基本上很少进入官场,位置公卿。这种制度也因而日益暴露出其中的弊端,

28、隋代统一全国,开始进行选官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实行后,开始了“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属之事。7”到了唐代,国土面积的辽阔,朝廷管辖也日益艰难,开始探索在全国设“道”,派监察官巡视地方,这些官员临时被任命使职巡视各道,他们本来的官职不一,这就是使职差遣。这些官员巡视全国时,身边不能没有僚属,良吏的辅佐,因此就必然得征辟僚佐,这就是使府辟属制度的开端。但是唐前期,从贞观到开元年间,官员的使职差遣随之返朝也就解除,他临时征募的僚佐也随之而罢。但从天宝年间,特别是安史叛乱以来,节度使开始逐渐成为常设职位,安史之乱后,在全国设立若干节度使,加上观察使等使,藩镇出现,使府幕

29、僚也被制度固定下来。使府辟属幕僚时,也是要按照朝廷的相关规定的,必须按照相关的程序来聘用人才为幕僚。首先需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或使府高级幕僚向所要聘用的人下聘书,而且也要随赠一些礼品,以表示使府的诚意。然后一般都是登门去请或者派人去请,有的被聘用的人会欣然愿往,但也有许多人不愿意去。这些人被请到使府后,就算成为了使府的高级幕僚,如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从事等。白居易在授柳粲与四人郑滑节度使推巡制言道:“古者,公府得自选吏属。今仍古制,亦命领征镇者,必先礼聘,而后开闻。10(P2090)”这也印证了使府辟属制度先要礼聘。这些人进入幕府后,使府授予其职位后就得履行必要的程序了,那就是上奏

30、朝廷,向朝廷奏请备案和敕书任命。朝廷有关部门,一般是吏部,会进行文件备案和审议,然后发下敕书,一般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形式,表示朝廷的任命和认可。但唐后期,也并不都是这样,也有先奏请朝廷同意,然后去礼聘的。如新唐书中言道:“既及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材,将辟楚,具不至,乃先奏而后聘。3(P5098)”这是一个特例,表示观察使王拱对他的礼遇。楚即指的是唐后期的令狐楚,王拱爱其材,要聘用他为幕僚,但害怕他不来,于是先奏而后聘,而最后令狐楚果然没有去,只是去桂林感谢王拱的厚意。令狐楚做过很多使府的幕僚,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时,皆辟其为从事。唐代的使府幕僚与其他时期是不同的。他并不只是节度使的个人

31、幕僚,而是属于国家的官员体系。唐代的使府僚佐是必须有朝廷的敕书任命的,除了河朔三镇外,皆依此制。唐代的幕职也可以和州官一起通过考功课进行考课升迁,前文提及幕职随府而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朝廷任命的幕僚,使府迁代时,这些人一般都带有朝廷任命的职位,所以即便节度使迁代,朝廷也会对他们另有安排,或留任下任幕府,或转任其他使府,或进入朝廷官员体系,被任命为其他官员等。二是由节度使奏请的幕僚,则随府而罢。唐代的幕僚是国家官吏表现在幕职皆带有国家官职。在幕府的职位是“职”,而国家授予的称“官”,这种官一般只是表面其身份和有升迁资历的“检校官”“宪官”,7(P134)所以这种检校官和宪官与其在使府任职没有必然

32、联系,有了这种检校官和宪官,他们就具有了通过朝廷靠功课迁升的资格。新唐书对于使府僚佐的迁转有了记载,“旧制,使府校书郎以上,满三岁迁;监察御史里行至大夫、常侍,满三十月迁。虽节度兼宰相,亦不敢越。”3(P5405)可见使府僚佐的官职迁转,朝廷俱有规定。在唐代中晚期,尤其是晚唐时代,节度观察使府笼络了大量的人才,经过使府幕职在迁入中央的官员数不胜数,甚至升迁速度比通过科举进入朝廷的官员速度更快,这也是唐后期士人竞相延入幕府的主要原因。新唐书与旧唐书对于许多人的传记中都有写道“累辟使府”,足可见士人进入幕府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形成了“唐士子初登科而未仕者,多以从藩府辟属为重”7(P136)。科举的弊

33、端日益突出,录用士人过于稀少,加上唐后期门阀大族更加兴盛,科举舞弊非常普遍,使得士人更加青睐于进入使府成为幕僚。大文豪韩愈进士及第后吏部试不中而释褐于徐州、宣武幕府。幕府越来越受到文人士子的追捧和看重,还有原因就是晚唐幕府的幕僚成为地方的实际掌权者,许多州县的州官、别驾、司马已经演变成了没有实权的职位,已经被节度使幕府幕僚架空,有的则成为了幕府僚佐的兼职。节度使府幕僚中行军司马掌军籍印信,并成为褚帅,节度判官更是成为节度使亲信,节度使往往尽“委钱谷支计于判官”8(P3907)等,其他僚佐也掌握着州县的实权。正所谓“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12。也就是说节度观察使藩帅身兼数州

34、刺史,而州官的实际权力也转移到了使府僚佐的手中。河朔三镇最为严重,内地中原藩镇情况可能稍好一些。这些使府僚佐成为地方实际掌权者,必然就更容易做出大事,也就更加容易名闻于朝廷,受到朝廷的关注,这对于他们的升迁,进入朝廷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州官体系下的官员,处处受到使府的掣肘,权利也被使府幕僚所架空,自然很难闻达高堂,从而早日升迁了。这些情况都致使使府僚佐很容易升入中央,位列高堂,白居易说道:“今之俊乂,先辟于征镇,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而为大夫公卿者十有八九焉。”12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就考证到唐后期宰相有三分之二是曾有过在藩镇使府做幕僚的经历。柳公绰出任襄阳时,所

35、辟属的僚佐,郑朗、卢简能、崔屿、李绩、李拭都先后位至公卿,而柳公绰自己也做过使府幕僚,任职于西川幕府,从而最后位至宰相。三、使府辟属制度以及使府幕僚的影响(一)补充了科举制度的不足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况形成了很大的打击,世家大族渐渐得到了削弱。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重大的弊端,那就是科举录用的人数极少,不对聊聊百余人而已。然而进士及第也只是拥有了一个做官的资格,要想真正出任官员,还得经过吏部核选,这里面存在许多的暗箱操作。唐后期,科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也开始趋于消失。虽朝廷屡禁,但是科场舞弊,仍然不绝。所

36、谓“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8(P4278)。足可见科举制度发展到了唐代后期已经开始出现了巨大的问题。鉴于科举制度录用人才少的弊端,可以说使府辟属制度很好的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补充。首先,使许多本来要老于场屋的科考士子能够重新获得入仕的机会,而且这种通过节度幕府僚佐升迁入朝廷的考课制度是挂钩的,有的虽然无法进入朝廷机构,但也可以在使府发挥它们的才能;其次,增加了科举落选士子的出路,有的是在进士科落选,有的是在吏部考核中落选。进入幕府成为他们的新出路,并且是很光明的出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才能人士的就业机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由于幕府的僚佐是朝廷官员,有升迁入朝廷的机会,这些士子们

37、进入幕府更多的是感念朝廷而不是藩镇或藩帅,因此大多反对藩镇叛乱,而不是助纣为虐。最后,能够进一步发掘人才,科举制度中发掘的人才是有限的,对于唐王朝这么大的国家显得不足,而使府辟属制度很好地进行了人才的进一步发掘。许多从科场失意士子最后拥有大才可见幕府发掘人才的重要性。唐代的大文豪韩愈,正是科场失意而进入幕府。令狐楚、裴度这些晚唐名相都是通过幕府进入中央的。所以说使府的辟属制度补充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二)对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有一定积极的遏制作用许多人认为,藩镇可以从使府辟属制度中辟属到大量的人才,这样就助长了藩镇的权势,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形成,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河朔三镇,也就是魏博、成德、

38、卢龙三镇中,他们早已视唐廷中央为无物,自然大多不再遵循唐朝的制度,使府辟属制度在三镇中早已名亡而实也亡了,他们对本镇官员都自行任命,形成了自己的小朝廷,这就不必说了。但在其他的藩镇,使府辟属制度是完全实行的。这种制度下辟属的大量有才识之士,大多不会助长藩镇,而是对藩镇割据叛乱有一定的遏制作用。首先,使府所辟属的人员,他不仅是使府的幕僚,也是朝廷命官,这是关键所在,大多士人延入幕府既是为了生计,个人发展,也是为了希望能借使府幕僚这个跳板,他日进入朝廷。所以白居易所说“先辟征镇,次升于朝廷异日为大夫公卿这十有八九焉。”成为入幕人员的真实写照。成为藩镇幕府的僚佐后,朝廷接着就会发布授命敕书,其中所加

39、的官衔,也就是检校官和宪官,这就有了参与朝廷考课制度的基础,并且朝廷还专为使府幕僚的迁转形成了制度。因为他们虽身在藩府,却心念朝廷,儒家经典教育他们要效命王事,自然就不会与有反叛居心的许多藩镇节帅同道而谋了。成德王武俊欲辟窦牟为掌书记,窦牟不就,宁可进入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出任参谋,可见窦牟不想与有反叛之心的成德节度使同道而谋了。大多士人都自视清高,不愿与有不臣之心的雄藩走到一起,甚至会对有叛逆之心的府主极力劝谏,而且关键时候还会成为朝廷征讨叛镇的首先倒戈力量。例如,贾直言先从事李师道,李师道欲反,直言极力劝解不听,后师道失败,刘悟接任节度使,“及刘悟斩师道,节制郑滑,得直言于禁锢之间,又嘉

40、其所为,因奏置幕中”8(P4912),又有高沐“贞元中进士及第李师古置为判官”,后李师道欲叛,高沐等多引古今成败劝诫李师道,并向朝廷“潜输忠款”,后身死于王事8(P4911)。这种事例有很多,可见使府辟属制度和使府幕僚对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有一定积极地遏制作用的。(三)大量辟属幕僚造成了国家官员过于冗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可以看出,唐后期这种给予各个藩镇自行辟属幕僚的权力后,藩镇节帅就可以自行征辟大量的官员,这里面不仅有国家规定的使府应有的各个幕僚职位,还有一些事实上超出了国家要求的一些职位,例如许多使府设置一些摄职,甚至还供养了一些无职的门客。在史书中经常记载的辟为从事,我认为这些从事不仅有从事

41、节度从事一职的,还有就是一些无职的编外人员。所以说每个使府都是一个小朝廷一样,造成了大量的官员冗滥。这与唐前期有了很大的区别,官员的冗滥势必造成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面对更大的赋税压力。中唐开始国家的经济支出日益严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才开始有了新的税法制度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使府所收的税大多用于使府,加强了地方财政的独立地位,这是使府能够供养大量的幕僚、清客、军队的基础。其次,我们所知道的使府的幕僚都是国家的官员,他们带有宪官和检校官。国家也就是唐朝廷必须得给他们发一定的俸禄,这也加大了朝廷的负担,这种负担最终都转移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加强了维护藩镇的力量,使

42、得藩镇这种制度体系难以改革第一、大量朝廷官员都有从辟使府的经历,他们是以使府幕僚的身份为跳板进入朝廷,因此在对于取消藩镇节帅这种制度或者改革藩镇上,这些官员大多反对,有的缄默不言。从肃宗忙于朝廷的内部斗争,而放弃了消灭河北三镇的最好时机,从此开始藩镇制度成为定制。当然也是为了防范河朔三镇以及一些边疆形式的需要。藩镇体系稳定后,朝廷内部更是斗争激烈,朝廷开始充入大量藩镇幕僚。幕僚进入朝廷之后,许多因为自身所在的藩镇,加上朝廷本来就党争的厉害,他们也以在某藩镇使府做幕僚为共同点,形成了利益团体。这也不利于朝廷改革藩镇和削弱藩镇政策的实施。第二、这种藩镇制度形成后,其使府的辟属幕僚制度为大量的有出身

43、的士子和没出身的士子带来了新的出路,新的做官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藩镇体制这一制度更是成为不可能取消的制度了。朝廷官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提出裁撤使府属僚或者取消藩镇制度。杨嗣复曾经提出“使府官属多,宜省”,3(P5240)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行,重要原因是“议者多以尚有跋扈未庭,并省官吏之后,恐被罢者仕进无路,别有依托,且縻爵禄,兼示堤防”1(P4875)。第三、从使府出身的官员必定感念其使府节帅将其起于微末的提拔之恩,因此在许多事情上,一般只要不是造反,他们都希望能够报答原来的使府,朝廷出现的有可能不利于藩镇的制度他们也会有进行潜意识的反对或者是不支持。加上进奏院这一沟通桥梁,使得在朝官员

44、也可能与外藩形成党派或一个利益团体,外镇为在朝官员提供声援和一些其他的支持,而在朝官员也为外镇提供庇护或者是帮助。这就为党争提供了便利,朝廷的党争必然有外藩支持。总之,唐后期的节度观察使下的僚官制度中文职幕僚在许多史料有据可查,武职幕僚的记载极其稀少,这大概源于文职幕僚能够从使府幕僚的身份进入朝堂,从而有了名气,才能为史料记载,因此武职僚佐暂无考证。纵观这种使府的辟属幕僚制度,总体而言,是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既能够补充科举制的不足,能够笼络大量的人才和发掘大量的人才,这些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并且使府辟属的制度以及使府幕僚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和设置藩镇的原因,使唐王朝和藩镇共存了一百多年。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使府辟属制度的弊端,虽然他没有助长藩镇叛乱,但是也使得藩镇这一体制无法削弱和消除,唐廷始终无力进一步加强中央的权力,也为党争提供了便利,最终成为灭亡唐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考文献: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