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08558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漫谈 姓 名: 学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 号: 081170408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2010年11月 目 录提纲 2摘要 3关键词 3一、学生“水平思维”的特点,是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 3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4三、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5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6五、“多元评价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7参考文献8提 纲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和学习过

2、程,以新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索,就“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索。一、 学生“水平思维”的特点,是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二、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三、 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五、“多元评价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

3、学习漫谈 论文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和学习过程,以新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索,就“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索。关键词:数学 探究 教学 数学教学 创设 情景 平衡 自主 策略 教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4、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 一、学生“水平思维”的特点,是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水平思维”是全球创新首席科学家爱得华波诺提出的创新思维方法,指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异乎寻常或表面上不合逻辑的方法思考。而学生则往往将一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务联系起来,是“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例如:在文中

5、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据手抢答:“b,c,d,e,f,g,h”;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问题就此解决了吗?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b,c,d,e,f,g,h”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a以后”、“7个”、“连续”、“自然数”4个大要素都好像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这个就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6、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他同学的思维热情。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 “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恭贺你,你具有发明家的天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结论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

7、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根据“水平思维”具有层次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教师面对整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提问中会爆出许多奇异的思维火花,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有些还是独具创造性的,要小心保护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要引导学生探索其合理的一面,从而研究性地完成问题的最后结论。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

8、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5,减去3,再乘以2,最后除以2,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我就能知道你开始时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不相信” “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住老师。”学生想好数后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生1就报出了结果“6”,我马上说:“你

9、想的数是4,对吗?”“咦,我想的数正好是4,老师你猜对了。”生2迫不及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18”我说道:“你想的数肯定是16”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算出的结果,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有个“皮大王” 有意要难倒老师,报出了结果“9999”他的话音刚落,我毫不迟豫地说出了他心中想的那个数:“9997”“皮大王”敬佩地说“老师,你真神!”这时,全班学生沸腾起来了。“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快把方法教给我们吧!”我顺势利导地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会解简易方程后,就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了。”这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让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诀窍。这样的教学,

10、把学生们都引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故事,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等,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三、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

11、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索,去“探究”。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熟悉”时,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探究”新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探究,由于可去探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

12、非凡高涨,小组探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辨认同,十多分钟的探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探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1.出示三个比:

13、2:44:86:12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3.哪一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1/,所以它们一样大。)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1/的比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1:2的比,然后汇报交流。)5.只要怎样,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7.好!谁来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比

14、,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9.我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

15、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老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探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

16、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2、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 3、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 4、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 5、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

17、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五、“多元评价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这不是标准答案”,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损害。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

18、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我们过去的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 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那么,但对某些所谓“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是否给与设定“估计分”,用来奖励思维的正确性;奖励答题的认真态度,未尝不可!其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习能力落后的同学,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时的答题,都要认真仔细地探究结论,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并逐步地向正确结论靠拢。此外,评价应采用多元性。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而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

19、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P90)。”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具有灵活性。“你真棒!”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肯定和激励,是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数学素质。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总有回报!“你真棒!”。这句话要经常说,而且要对每一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学都要说,“你真棒!”。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让学生自主探

20、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 陆丽萍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版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