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学习单元1: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I. 导学学习目标:了解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深入领会其文教政策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了解清代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诂经精舍与学海堂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学习建议:学生可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与明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相互比较,思考清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诂经精舍与学海堂难点:清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官学系统的内容II单元精讲老师录制单元精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III. 学习材料一、文教政策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笼络士大夫阶级和一般知识分子,为其统治服务。清代
2、的文教政策是其政治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一)尊孔读经清朝统治者采用尊孔读经的政策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早在入关前,多尔衮就曾“遣官祭先师孔子“;入京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王朝就下令袭封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顺治二年(1645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1684年康熙亲到曲阜,向孔子献祭,乾隆帝也先后九次到曲阜朝拜。尊孔同时,大力提倡读经,顺治元年七月下令”褒扬节孝“,鼓吹读经,把”六经“说成是”帝人修身治人之道“,”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还
3、规定皇上要”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六经,大小各官”亦需留心学问“,”致君经术为本“。清朝统治者大力尊孔读经,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僚、文人的拥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极大地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趣味拓展“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来源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地位不断提高。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而后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武宗年间(1307年8月17日)加封为“大
4、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二)笼络、利用汉族文人清王朝笼络知识分子,以控制、利用其在思想舆论方面的作用。顺治初年,有荐举“山林隐逸“的命令;康熙时”用儒术以笼汉族“,凡为仕均通过科举之途,召试”博学鸿词科“,京官和各省衙门”举荐“。拓展阅读康熙 博学鸿儒科考试博学鸿儒科是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清承唐宋旧制,于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制科取士。有博学鸿儒、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名目。博学鸿儒,又称博学鸿词,亦简作词科或鸿博。鸿始为宏,因避清高宗弘历名讳,改作鸿。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元年(1736)曾两度举行
5、。无论就得人之盛,还是对一时政局的影响而言,应首推康熙词科。对于来京的名士,康熙下令户部每月发放太仓大米,将其供养起来,度过天寒日短的冬天,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与试一百四十三人(一说一百五十四人),取五十人。太和殿体仁阁(三)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清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并将其作为官方统治思想,清代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内容均以程朱理学为主。清初各帝如康熙、乾隆通过编书来巩固政权,将过去和当时具有爱国精神及反对封建统治或批评封建伦常的书籍加以销毁禁止。(四)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清初
6、统治者为了钳制舆论,对宋明以来士大夫会盟结社的风气,严加禁止,大兴文字狱,来压制汉族官僚、地主、知识分子。拓展阅读文字狱,是反动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从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庄廷龙文字狱案发生在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是康熙朝首例文字狱案。浙江吴兴县巨富庄廷龙以重金购得原明朝相国朱国桢所著明史,据为己有,并请人刊刻。其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没有写清帝年号,而写南明年号,多有指斥满清之语。案发后,刑部遣侍郎审理此案。但此时庄廷龙已死,朝廷仍下令开棺戮尸,并株连七十余人,包括庄廷龙之弟及为此书作序者,刻者,读者,藏书者等。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
7、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更多也更严重。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 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有个叫徐述夔(kui葵)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
8、帝定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清朝前中期屡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总计有数百多次,而且处刑极为严酷 ,搞得人人自危,无所措手足。许多知识分子不敢涉及政治,只能埋头考订古书。当时有个叫梁诗正的老臣,总结出这样一条处世经验:“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五)严订学规沿用明朝在各级学校制定严厉学规的办法,压制知识分子。顺治九年颁行新卧碑文;康熙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颁布的“圣谕广训”等。拓展阅读康熙帝于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9、“一、敦孝悌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雍睦;三、和乡党以息争论;四、种农桑以足衣食;五、尚节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端士习;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讲法律以儆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弟以禁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善良;十三、诫慝逃以免株连;十四、完钱粮以省催课;十五、联保甲以弭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要求农工士商,按照上述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种简洁明快的老百姓行为规范,看来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至雍正二年(1724年),对这十六条圣谕,加以演绎,制定为圣谕广训,约万字,以雍正帝的名义,颁布天下,令官、军、士、农、商认真学习,每月初一、十五,
10、各地都要聚会,由地方官和军官,分别向老百姓和兵勇讲解,使之心领神会,见诸行动。圣谕广训圣谕宣讲二、教育制度清朝从开国到鸦片战争前近200年时间里,几乎完全袭用明朝官学制度,只是对官学学生的思想控制更加强化,学校教育更加有名无实。清朝中央设立的学校类型很多,除国子监外,觉罗学、旗学和俄罗斯学是前代所没有的。(一)官学系统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官学制度基本特点如
11、下: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旗学;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3、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4、在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分斋教学制度和积分法。(二)书院清代书院的发展,是由其总的文教政策所决定的。清初几十年间,因害怕书院讲学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故对于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相继去世,清廷才命各省省会建一书院,并赐帑金一千两,作为开办费用,此时,书院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官学的一种形式;到乾隆二年(1737年),书院简直成了省立“大学”。因此,清代书院多为官立,书院与科举考试联系亦更加密切。拓展学习著名学者
12、阮元(17641849年)设诂经精舍于浙江,设学海堂于广东,并制定学海堂章程,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不课八股文,而以经史为主,并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科,为书院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诂经精舍办学长达100余年,学海堂长达80年,培养了很多人才,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诂经精舍、学海堂的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这两所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两所书院成为许多书院的楷模,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教育也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
13、局限,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终日埋头于故纸堆,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诂经精舍学海堂遗址V. 习题一、判断题1、国子学是清代官学的一种。()2、清代中央官学设有俄罗斯学馆。()3、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4、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以八股文为主要学习内容。()6、清王朝一直大力倡导发展书院。()7、清王朝采用尊孔读经来加强其在思想上的统治。()二、简答题1.简答阐述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1)由沉寂转变为
14、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
15、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2、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著名学者阮元设诂经精舍于浙江,设学海堂于广东,并制定学海堂章程,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不课八股文,而以经史为主,并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科,为书院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诂经精舍、学海堂的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这两所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两所书院成为许多书院的楷模,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教育也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局限,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终日埋头于故纸堆,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